APP下载

关联翻译理论最佳关联的研究

2020-11-18商君瑞首都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关联译文译者

■商君瑞/首都师范大学

一、最佳关联的提出

最佳关联与关联翻译理论息息相关。Sperber和Wilson最初从H. Paul Grice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二人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首次将关联理论展示在世人面前,自此关联理论由一个想法转变为一个实在的框架。短时间内,关联理论引发语言学界巨大反响,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开始深入研究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介入到语用学、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等学科领域,人们开始依据关联理论解决问题,从崭新的视角解释之前无法解释的现象。Gutt利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1991年,Gutt的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阐释了对关联翻译理论的系统研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最佳关联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1995年《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二版的出版,这本书以通透易懂的语句区分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这两个术语反映了不同的原理。关联理论的认知原理体现了最佳关联性,每个显式的交流行为都力争产生最佳关联性。如果通信中的两方都专注于最大关联,则意味着两方需要尽可能少的精力来获得最大的上下文效果。但在实际交流中,交际双方以最佳关联为目的,双方会付出适当努力,期待获得充足的语境效果。究其根本每次交际的语境皆不相同,即使是单次交际的语境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个语境下只存在为一一个既符合交际者意图又符合接受者期待的关联,即最佳关联。

二、最佳关联在翻译中的含义

(一)推理线索——作者与读者间的最佳关联

语际翻译由两次明示一推理的过程构成。在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中,源语作者把信息交际意图通过明示传达给译者,译者充当了源语读者。在第二次明示推理中,译者的角色变为译语作者,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自由的作者。译者要充分利用翻译技巧,进行有限制的创作,正所谓戴着镣铐舞蹈。

源语作者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考虑母语不为文本源语言的读者,而是思索如何将意图传达给以源语言为母语的读者。首先,译者要意识到原文推理线索可能无法影响译文读者,因此需要分析作者下笔时所期待的目标读者的认知心理。据此,利用双语交流者的身份,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读者在固有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语境,利用译语推理线索勾勒出效果相似的明示推理距离。恰当的推理线索有助于确保译入语的明示语言刺激与源语中的明示语言刺激相同。推理线索可细分四类:字形线索、语音线索、句法线索和语义线索。合理穿插推理线索可以构建言语形式的最佳关联。

(二)最小努力——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不同于传统翻译学理论,关联理论力求厘清在人际交流中认知信息处理机制发挥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关联翻译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切入点置于人的大脑机制和认知过程,突出了参与翻译各方的认知特性。关联翻译理论中的最佳关联不仅仅针对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作者交际能力、译者翻译能力、读者认知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要加以考虑。想要从原文的众多阐释版本中挑选出最佳译文,必须要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更具体来说,读者倾向于付出最小努力获得最充足的语境效果。

翻译是一种间接的思想关联。译者在条件约束下创作译文,必须使译文能够回应读者的理解需求,译文尽量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协助作者与读者进行交际,而作者与读者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认知图示大相径庭,因此确认双方语境假设的变化不断构建最佳关联是一项极其精密艰苦的任务。译者以最大努力服务读者,让读者可以在最小努力下充分体会源语作者的意图。

(三)语境效果——命题之间的最佳关联

人们进行交际就是为了改变自身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读者期待接收到的新假设能够完善自己原有的语境假设。译文所提供的假设或信息不仅应该具有时效性,而且还要具有产生充足语境效果的能力。语境效果环环相扣,命题富含新信息、息息相关,最终赋予语篇连贯性和逻辑性,篇章整体对读者产生更大的语境效果。如果前面的命题不能为读者提供理解下文的必要语境,那么前后命题之间的关联性将大大减弱,破坏了整体效度必然无法达到最佳关联。

关联翻译理论的精髓在于语境效果,最佳关联聚焦于语境效度。新信息由三种方式作用于语境效果:减弱读者原有语境假设;增强读者原有语境假设;与读者原有语境假设关联结合,衍生出全新的语境假设。译者形成正确的认知心理图式可视为产生最佳语境效果的必要条件。译本产生与原作相似的语境效果引领了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最佳关联的翻译实践

翻译实践是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直接翻译指的是译者采取和原作者相同的明示方式,译文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读者更为接近;间接翻译指的是译者改变了原作者的明示方式;变译翻译会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文结构,摆脱语码束缚,重在实现语际交流和认知构建。下文将以张培基译《没有秋虫的地方》为例阐释这三种翻译途径在翻译时间中发挥的作用。

例1:

原文: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看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译文:Not a single blade of green grass beyond the doorsteps, nor a single butterfly outside the window. It is a place even more dry and dull than a pigeon house.(张培基译)

直接翻译:原文“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看不见一只蝴蝶”一句隐去了主语“我”,译文中也隐去了主语。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散文意在说明城市生活的枯燥乏味,省略主语更好地勾勒出毫无生机的环境,让读者身临其境。

间接翻译:原文用词口语化,虽说“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实则指“这里的生活最无趣干燥”。译文将比较级用作最高级,实际也是在表达“这里的生活最无趣干燥”。

变译翻译:译者将这句话进行了重构,将一句话拆为两句话。第一句重在环境描写,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二句点明文章主题,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推理线索层层递进,让行文逻辑更严密。

例2:

原文: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译文:The advent of autumn has vaguely reminded me of the season’s once again chirping plaintively.(张培基译)

直接翻译:译文延用了原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散文灵动的神韵便显得淋漓尽致。同时,译文使用了advent等在英文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间接翻译:原文名词“记忆”包含在了译文动词“reminded”中,原文形容词“凄凄切切的”映射到了译文副词“plaintively”中。词性转换,且不失原本语境效果,实在精妙。

变译翻译:译者将原文重构整合为一句。紧凑的行文更符合目标译文读者的阅读偏好,适当减轻读者推理负担。

例3:

原文: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

译 文:Therefore, being sentimental is better than apathetic, having a warm dream is better than becoming a living corpse, drinking a bitter cup is better than a cup of insipid water……(张培基译)

直接翻译:译文延用了原文排比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境效果。

间接翻译:译文“a living corpse(活死人)”比原文“迷蒙的醒”更贴合西方读者的语境假设,容易建立起更有效的对比语境效果。a bitter cup在这里翻译得有些欠缺,首先前后出现两次出现cup影响散文的优美感和用词的多样性,其次cup没有将“一口”和“一盏”在体量上的对比体现出来,没有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建议优化为“ taking a bitter sip is better than a cup of insipid water.”

四、最佳关联研究展望

本文展示了笔者对最佳关联的研究,囿于文章篇幅,本文仅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最佳关联,实际上无论是汉英翻译还是英汉翻译,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最佳关联都有很好的解释力。但由于关联翻译理论本身仍在不断完善,最佳关联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对最佳关联的研究趋向跨学科研究。

猜你喜欢

关联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