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教育研究
2020-11-18毛岸茜
毛岸茜
(韩国国立釜山大学,韩国釜山 612-022)
0 引言
众所周知,教育实践的根据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而本文正是基于西藏的历史来硏究西藏传统教育的。本文中对“西藏传统教育”的定义是指从原始时期至1951 年5 月(西藏和平解放)前的教育类型。1951 年以前的西藏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原始时期、日土文化时期、吐蕃王朝时期以及政教合一时期,相应地,西藏的传统教育主要也有四类:私学、官学、本教(Bon)寺院教育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迄今为止的西藏研究成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皆集中于文化、历史和宗教,系统硏究西藏传统教育的可谓寥寥可数。目前关于西藏传统教育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制度的探源。二是传统教育制度对西藏现代教育的影响,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西藏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消极影响上。
1 西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教育
西藏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时期,又可细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第二阶段日土文化时期,这是本教作为主要宗教信仰存在的时期;第三阶段吐蕃王朝时期,这是佛教初引入藏区的时期;第四阶段是政教合一时期,是佛教的全盛期,也是西藏传统教育的成熟期。在以西藏历史为依托讨论西藏文化的同时,也以此为基础来梳理西藏传统教育的脉络,并讨论其特点。
1.1 原始时期
关于原始时期的西藏没有文字记录,这个时期的西藏有何种面貌,大致只能通过遗址和已出土的文物来进行考察。原始时期西藏的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开展教育的场所是劳动的地方;教育的内容也与劳动相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没有进行严格区分,通常是年老者传授劳动的技艺给年轻者。
1.2 日土文化时期
日土文化的发源地为象雄,而象雄的中心被认为是阿里。关于象雄,也只能通过现存的遗迹和文物来推测。相关遗迹有位于噶尔县境内冈底斯山以南约75公里处的‘穹窿银城’,而其中最富有考察价值的是:岩画。这时教育的特点有:一是以说明‘伏藏’来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将教义埋葬在石塔下,等后世人开掘学习的宗教典籍;二是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在祭祀和占卜过程中展开;三是教育方式不限于言传身教,教育者会直接向被教育者直接讲解典籍,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的教科书已经出现。
1.3 吐蕃王朝时代
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元7 世纪,在松赞干布统治下,逐渐变得强盛的吐蕃王朝取代了象雄,建立了西藏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原本与象雄文明一样,崇奉本土宗教本教,但是随着本教神权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庞大,赞普的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威胁。公元7 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入藏之时,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 岁等身像和12 岁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经,雪域高原上第一次有了佛经的痕迹[1]。
吐蕃时期的教育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2]:
1.3.1 私学
私学的职能分为启蒙和讲学,以及传授技艺。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两三年间主要以学习藏文的独体字母为主,之后才开始语法和阅读的练习[3]。
1.3.2 官学
最早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的藏王是松赞干布,派去的学生,不仅将唐朝的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相关知识带回了吐蕃,归国之后,这些人也投入到国家行政机关,将所学传播于世。就在这过程中,吐蕃形成了既有自己特色也和唐朝一脉相承的官学体制。
但是最完善的藏区官学形式是到了18 世纪才逐步形成的,官学机构称之为“仔康罗札”[4]。西藏官学是七世达赖喇嘛亲政时期,于1751 年在大昭寺东侧创办的一种旨在培养俗官(相对于僧官)的学校,为西藏地方政权所重视。仔康罗札的运营经费由指定封地的粮税充当,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足。该学校毕业后的学生被称为“仲科”,西藏各地方的俗官都由仲科担任。
1.3.3 寺院教育的草创期
西藏的寺院教育制度主要来自印度佛教教育制度和汉地的科举教育制度,吐蕃王朝时期的佛教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此时的佛教与藏地本土宗教本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个时候的佛教,被人们称为“宁玛派”。这里要论述的西藏传统寺院教育就是宁玛派的寺院教育,而这时的寺院教育也可看作是西藏寺院教育的草创期。
关于寺院教育至少有两个定义。其一,教育活动是在寺院里展开的;其二,所有的教育内容以宗教典籍为中心。宁玛派是11 世纪创立的教派,也是藏地历史最长的教派,“宁玛”在藏语里是古旧的意思,除了指创立的时间早,还指他们修习的内容古老,即宁玛派的教义和教律都是由密咒组成的。
通常寺院的大喇嘛或者活佛担任现代教育中类似校长一职,同时还设有类似院长和教授的职位。[5]主要的教学活动,如讲义、经典讨论以及宗教仪式传授等,由院长和教授担任。寺院学校共由三个学院构成:教学学院、训练学院以及受戒学院。教学内容一般从藏文开始,其后则以佛教修行为主。
1.4 政教合一时期
吐蕃王朝是西藏地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吐蕃王朝灭亡后,西藏迈入了“政教合一”的时代,也就是王权和教权统一的时代。先后出现过的教派政权有:萨迦政权、噶举政权和格鲁政权。这个时期的西藏传统教育,带有更加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具有更完备的寺院教育体制。总体来说,寺院教育的教育场所都是寺院,教育者是僧侣,受教育者称为学僧,除此之外,各派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略有不同,将于下文进行细论。
1.4.1 萨迦政权及其寺院教育
1073 年藏王赤松德赞统治西藏之时,昆巴波切创立了萨迦派,由于萨迦派的寺院墙壁上,用红白黑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菩萨,所以被称作萨迦派,因为萨迦在藏语里就是“花白”的意思。[5]萨迦派非常注重经典翻译和经典辩论,萨迦派显教有两个分支:一是宣扬唯识见的法相学,一是主张诸法无我的中观应承说;修行显教的教材有《中观唯识两派的发心》《修心迁离四种贪著》《修持七义》等[5]。
1.4.2 噶举政权及其寺院教育
噶举派也称为白教,由翻译佛教的玛巴译师创立,噶举派和其他教派一样,教育课程中包括寺院戒律、龙树的《中观论》、世亲的《俱舍论》以及弥勒的《五著》等[5]。就像宁玛派修行大圆满,萨迦派修行道果法一样,噶举派注重修身,所以修行“大手印”[5]。
1.4.3 格鲁政权及其寺院教育
格鲁派的寺院教育制度是各派中最完善的,格鲁在藏语里是指:修行德行的路;由于格鲁派喇嘛经常佩戴黄色的僧帽,所以也称作黄帽派,格鲁派的创立者叫宗喀巴,格鲁派有两大活佛系统:一是达赖喇嘛,二是班禅喇嘛。
格鲁派认为修行就是研磨德行的路,他们重视“闻思修”三法。“闻”指要熟读经典的内容;“思”指要理解教义;“修”是在闻和思都已达到之后才可以展开的修行。格鲁派的教育制度是学院制,格鲁派寺院分为拉吉、扎仓、康村三级,扎仓是主要的教学机构,扎仓类似于现代教育按专业区分的学院,即,每个扎仓有自己专门的教学领域,比如有以密教为中心的扎仓,也有以显教为中心的扎仓,同时还有以医学、天文学或易学为主的扎仓[6]。
教育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主,而格鲁派最具特色的是学位制度,这种学位被称为“格西学位”。显教学院共有13 或15 个学级,完成每个学级要1 ~2 年的时间;而必须是完成显教学习,并且已经得到格西学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密教学院学习,通常立志读密教学院的人,都是希望成为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住持的人[6]。
2 结语
最后,要提出两点西藏传统教育可以给现代教育的启示。
(1)从环保教育看对西藏传统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意大利藏学家图齐认为,西藏人在某种意义上生活在一种多种奥义的社会中。西藏主流的宗教信仰乃佛教,佛教包括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民间信仰则包括创世史诗、本波教和萨满的影响,这便是图齐认为的多种奥义。而这些宗教的共同点在于对自然的崇敬态度,所以西藏人对待自然的方式自然有別于汉地,他们更尊重自然,更敬畏自然,更不愿意以破坏自然来换取财富。这种精神正是汉地现代化发展至今,亟需重新找回的一种精神。
(2)从人格教育看对西藏传统教育研究的必要性。藏传佛教对藏民潜移默化的作用,保障了人们的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内心的平和。“藏族的孩子是自然而然自立的,他们没有创伤或抑制的经历,宗教和部落的道德控制,来得迟,但无所不包,且永远五颜六色,使人兴奋[5]。”现代教育过分重视科学和经济发展,行事没有禁忌,在此种社会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难免追逐财富,显得浮躁,忘了静下来思考于存在更有意义的事。所以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研究西藏传统教育的必要性之一。希望未来在对西藏传统教育,当然不止局限于西藏,在对各国各民族传统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寻到一处改革现代教育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