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生活美学观的成因探究
2020-11-18青海师范大学
■马 琳/青海师范大学
作家个人的文化的创作思想并不是朝夕间就可确立形成的,纵向上作家个人经历的历史流变和横向上不同文化观念对作家的冲击影响都是作家文化创作观形成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作家林语堂文学创作中展现的生活美学观成因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对林语堂文化思想的历史追溯,也可为后续对其文化观内涵意义的研究提供相关阐释依据。
一、历史经验的深刻影响
林语堂后天获取得到的学识离不开其先天所处的成长环境,包括他所置身的时代背景,他所生活过的地域背景以及他原生的家庭背景。这些历史经验都是林语堂成长过程中生活美学观念形成的基础内核因素,是他孕育文化思想的摇篮。
(一)时代境遇:身处乱世的反思与抗争
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和亿万中国人民陷入到岌岌可危的艰难境地,而此时西方文明却以一种飞扬加速的姿态发展着。但中国文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求出路,例如梁启超提出“新民说”:“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1]鲁迅倡导的改造“国民劣根性”:“凡愚弱的国民,无论身体如何茁壮,如何健全,也只配充当毫无用处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2]林语堂也在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教书,为自己的生活美学观念挖掘阵地、开疆拓土。
(二)地域文化:不同风土的滋养与关照
林语堂有丰富的旅历,闽南老家的辽阔山水令其向往自由,传统乡俗和丰饶物产也对他的文学创作观有着深厚影响。上海和北京的工作生活经历无疑是他生活美学观念思想形成的重要精神体验。上海有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前沿阵地,北京城的传奇故事、城市布局及胡同生活同样十分吸引林语堂。此外林语堂还有三十余年时间定居海外。正是林语堂一生都在四处游历学习,不同地域文化观念的碰撞才能令他自身产生出有关生活美学观的思想火花。
(三)家庭经历:个人小家的感染与熏陶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欢乐和谐的基督教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也是林语堂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引路人,林语堂还有众多兄弟姐妹,他们之间感情很好,林语堂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里健康成长。林父是一位对西学十分感兴趣的人,他认为优秀的教育可以使人受益一生,父亲的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林语堂。正因其家庭的幸福开明氛围,也对他日后的性格思想建立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童年家庭生活是林语堂今后理想信念奠定成熟的坚强后盾。
二、西方理论的吸收运用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危机的双重压迫,西方的话语体系也被大量引入,中国社会自上到下都受到相当严重的冲击。有学者曾评论道:“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为推力、为圭臬、为主导、为中心的历史。”[3]
(一)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浸润
美学,作为西方文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古以来在西方文学史上拥有着众多流派。其中克罗齐和斯宾加恩为代表提倡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就给当时的林语堂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指引,林语堂在其中不断自我思考探究并加入自己的看法认知,他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加工改造,这是更为科学化的学习。林语堂渴求美学中的表现主义思想在经过自己的阐释传播后可以去除掉中国人民身上的愚昧从众性格从而帮助人民解放个性,实现思想自由,最后达到改良国民身上落后面的效果。为此,“林语堂强调,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时刻都在创造,任何心灵的表现都是艺术活动”[4]。
(二)女性主义平等观念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世界注定是充满纷争与动荡的,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和经济复苏的艰难期后,女性们的地位愈发低下,女性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不断运动游行。作为见证者的林语堂,他认为一个家庭需要男女共同呵护扶持,两性关系就是一种和谐自然的相处模式。在他的作品中就可看出,他笔下的女性既存在温柔贤淑擅于待人接物的传统女性形象,也有敢于打破封建枷锁追逐个人价值的现代女性形象。相当程度上,对女性地位的注重程度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之一,林语堂对女性解放意识的推崇就意味着他真正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发声,为广大女性群体发声。
三、东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林语堂作为接受过中西文化双重教育的学者,他渴望自己可以当这二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将中西文化间的优秀成果吸收融合并将其宣扬传播给更多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5]
(一)儒家思想的仁爱观
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深深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着国民的行为思想。林语堂认为儒家文化不能采取片面的方法进行对待,除却儒家思想自身的落后局限之处,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中庸观念和君子之道都应该被我们吸收学习。不同于西方理论强调的理性思考,中国传统哲学更多是从人们心灵感受角度出发。林语堂个人不喜欢复杂繁琐的表达,他喜欢简单愉悦的生活方式。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亦是希望通过对百姓寻常生活直接美感的描绘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复杂且困难的事情,给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一丝欣慰与鼓舞。
(二)道家文化的哲学面
相较于儒家思想文化带给林语堂的启示思考,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来说则更为特别。林语堂希望通过道家的“避世”原则借以远离黑暗压抑的政治氛围,保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林语堂认为道家思想中对返朴归真、强调人们自然舒适无为而治的人生态度是对生命内涵的充分阐释,它给无数普通生活的人提供了解救之法。他在今后的创作中对随性自然、处下不争的生活态度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在物质文明发达的西方世界仍旧保留着自然的本性。
(三)公安派别的性灵说
林语堂从公安派创作主张中感受到了文学创作应具备的求实真挚之气,并将这种亲切自然的文学观归为“近情”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注重人心灵的直接感受,主张作家创作时应不受文体限制,不拘泥于既定格式要求,而要创作出自己文章特色。同时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需注意文章内部意蕴的表达,文字虽平淡但要折射出深刻哲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和读者引起共鸣。
作为一名身处中西文化交汇背景历史中的文化大师,林语堂一直以来走在宣扬文化的前沿。通过他的努力,亟需变革的中国汲取了西方先进文化,理性思维浓郁的西方获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而这些累累成果的背后,一定有着复杂且深厚的各方面成因的汇积。总之,林语堂的种种创作观都有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去细细探索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