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BC态度模型的绿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11-18黄志璿李荔王思琪丁璇吕瑞青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维度绿色人才

黄志璿 李荔 王思琪 丁璇 吕瑞青

(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自然环境一直以来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绿色”、“可持续”发展被人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所重视。因此,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同时,绿色理念的发展还为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以及为绿色教育创新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集全方位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绿色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感知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播环境资源保护知识,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展生态学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肖敬,2012)。本文研究基于绿色理念的背景和互联网+的发展,借助霍夫兰与卢森堡提出的ABC态度模型,通过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构建形成三位一体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绿色人才,增强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增加大学生的绿色行为,为我国的绿色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三方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1.1 三方课堂教学模式

将ABC模型与三方课堂充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三方课堂中,第一课堂以BOPPPS教学模式为主,即Bridge-in导引,吸引学生专心于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Objective/Outcome目标/成果,将教学目的量化,并与学生明示;Preassessment预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学生预习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学习情况调整后期授课内容;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以学生组成的小组团体为教学对象,提高学生间、师生间的参与度和讨论度;Post-assessment后评价,分析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Summary总结,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总体而言是强调绿色教学目的的最终成效。第二课堂以“有课程、有学分、没课时”的教学模式展开,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任务,教师在其中起到监督作用,并在课程结束时对最终成果进行考核。通过这样课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绿色知识的理解,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第三方课堂以“互联网+”为教学基础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传播绿色知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时代下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绿色素养的提升与互联网生活构建出通道。

1.2 三方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为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绿色人才在现今的人才市场上十分稀缺。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绿色教育水平还未达到理想目标,各高校内并未提出完整的绿色教育途径,整个高等人才教育环境中也没能形成体系化的绿色教育系统。高校内具体的绿色教育多以组织活动为主,活动内容也多为“绿色校园建设”等较为片面的主题。其它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如绿色课程、绿色实践、绿色竞赛等开展的还很少,致使绿色人才状况培养薄弱,学生储备的绿色知识不足,应用能力也较差。与传统教学的片面和单向输入相比,三方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依附于认知-行为-情感三维度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方课堂,形成闭环教学,能让学生知行合一,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绿色涵养,培养绿色人才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对三方课堂教学模式与绿色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霍夫兰与卢森堡提出的ABC态度模型的定义,将问卷内容主要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18个问题。其中认知维度是了解大学生对于绿色知识的认知,了解当今大学生绿色意识的水平;情感维度是了解大学生对于绿色教育和绿色意识的情绪感知;行为维度是了解大学生绿色行为的倾向。

本研究采用ABC态度模型的设计思路,以了解学生目前的绿色涵养素质,通过三个维度不同的情况,对以此为基础设计三方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出建议与解决方案,更好地设计推行绿色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对象为某经济学院学生,有效问卷总共回收200份。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探究学生自身的绿色涵养与影响三种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

3 结果分析

3.1 均值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80~0.902范围内,均高于0.7,处于较高的信度水平。同时,问卷认知项目数据显示最低值为“绿色图标”与“垃圾分类”(3.1),最高值为“关注‘绿色’话题”(4.0),相较而言差距较大。在目前的大学生教育中,大学生虽对“绿色”话题有一定的关注度,对“一次性污染”等简单环保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绿色标识”等内容较多与“垃圾分类”等需要深入了解的绿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仍需加强。在进行高校绿色人才培育时,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绿色”话题的关注度外,还需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绿色”课程。除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知识外,更是需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绿色”文化。

问卷情感项目数据结果为3.8-4.0,差距不大。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对待绿色环境问题等的态度,还是对待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态度都较为良好。在此现状下,学校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与发展为宗旨的“绿色”素质教育。

问卷行为项目数据显示最高值为“随手行为”(4.3),最低值为“不使用一次性产品”与“使用可降解购物袋”(3.6),相较而言差距也较大。在现今状态而言,大学生能注意到日常节水节电的行为,可是对于需要个人做出一定金钱或行为上牺牲的“绿色”行为落实不到位。而从对待“绿色商品”与“环保宣传”的态度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群体对此类行为较为支持,就是存在实际实施的心理成本与行为成本,学校还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践行“绿色”行为的机会,举办各类对外宣传与实践活动,让“绿色”行为进一步走入学生生活,培养实践型绿色人才。

从总体的均值分析数据可知“情感”(3.9)>“行为”(3.8)>“认知”(3.6),三者总体上无较大差距,学校开展绿色教育应可以首先从较低的“认知”入手,再从教室课堂走入生活课堂,培养出“实践、实用、实干”绿色人才的有效性会更强。

3.2 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性分析中发现,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情感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44,0.792,0.770,说明大学生对绿色教育的认知态度、绿色教育的情感态度、绿色教育的行为态度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也意味着通过将第一、第二、第三课程有机结合构建高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将使大学生绿色教育更具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

4 建议

本次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绿色、环保”的认知是比较浅显的,只具备基础的环保知识,更深层次的环保知识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绿色教育是保持支持的态度,支持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并进行学习;大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并会下意识践行简易的环保行为,但与国家高标准的“绿色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综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关于绿色人才培养的建议:

4.1 运用BOPPPS教学模式,丰富并改善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即第一课堂,是培养绿色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在传统课堂中添加BOPPPS元素,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形成互动性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转变过去忽视绿色理念的教育模式,设置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符合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将绿色理念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去,充分挖掘专业内容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联,将绿色知识融入日常的专业教学中。

4.2 充分利用三课堂,设置和完善综合课程体系

大学生对于绿色教育是保持支持态度的,所以学校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绿色课程,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接受并且接受程度较高。在保持传统课堂不变的基础上,可多运用第二课堂即实践课堂、第三课堂即互联网课堂,拓展教学结构,将绿色发展理念凭借网络、信息技术等教育途径以及有效的绿色实践及其创造的绿色氛围渗透大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

4.3 重视绿色实践,开展有关绿色发展的相关实践活动

实践课堂即第二课堂包含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专业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运用实践课堂来进行绿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富有实践的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也可开展绿色知识竞赛、绿色相关辩论赛、绿色相关主题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对绿色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绿色理念,从而培养其绿色观念,塑造绿色人才。

猜你喜欢

维度绿色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追踪绿色的秘密
人生三维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