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11-18唐旭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民族精神

唐旭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民族文化战略发展高度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民族自信[1]。”这种自信坚定尊崇民族优秀文化,确定优秀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思想,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在思想成长过程比较、评判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体系,坚定并积极践行自身民族文化精髓。

1 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自身文化价值,并高度认可文化的生命力和不竭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对全体党员提出了“不忘初心”的期许,要求全体党员应坚持“四个自信”,并且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前人利用经验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大量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标志,并成为我国文化自信最坚实的传承根基。我国文化自信覆盖面广,既包含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长征精神”,也包含了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肯定和认同,如“中国梦”,还包含对国外优秀文化的批判吸收和开放包容。所以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一方面要让新旧文化有效融合,实现内外文化兼并,另一方面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发展途径,唯有如此,才能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

2 文化自信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2.1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纵观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往往过于突显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传承和文化使命功能,由于理论起点相对较低,接受程度显然不尽人意,这也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缺少对其时代价值的认知,难以使其文化特质获得融入。因此,在新时代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文化自信,一方面可以将文化功能与政治功能有机结合,丰富现有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促进课程教学趣味性,推动教学实效性的持续提升。

2.2 构建高校精神文化共同体

顾名思义,精神文化是基于高校个体精神文化所构建的文化共同体。对于高校而言,精神文化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文化基础的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将文化自信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中,依托各种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力丰富大学生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在高校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创新,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夯实文化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让整个高校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让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得以坚定,形成精神文化共同体[3]。

2.3 培养文化自信实现树人造才

文化自信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认同和肯定本民族文化,在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时,才不会陷入迷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正确把握人生方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并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以民族优秀文化为依托,在工作岗位中恪尽职责,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华章。

3 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在实践中必须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坚持以文化自信作为总体导向,优先从教育学情层面实施分析与判断,选取契合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依据,形成真正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案。此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围绕文化自信而展开,确保文化自信的科学理论能够在无形之中得到体现和渗透,推动课堂教学的内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体会和认知。结合新时代教育模式及特点,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将核心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主体内容获得传达。当然,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自信的关键引领者,对于自身的素养及教学风格也应当有所关注,切实发挥出当代新型教师的创新作用,通过潜在思维的彰显和触动,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顿悟和体验,让文化自信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自认融合引向深入,开辟出更为多元的培育路径。

3.2 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政文化教育模式

首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大学生了解传统我国优秀文化元素,在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实效性的同时还能坚定文化自信。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区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感受历史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能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再有在思政课堂中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微信公众号、微课、慕课等,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学习媒介,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还可借助图书展览和读书会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温文学经典,在阅读古典名著中,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可依托书法社、汉服社、国学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参与度,结合社团特色调动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3 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平台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化既是一种需求,同时也面临着意识形态挑战。针对于此,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优势。当前,以5G 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将高校思政教育引向深入,可依托移动媒体的技术优势,使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实现了云端课程的植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优化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相应地,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文化自信思想,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时,要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文化传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3.4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实现文化知行合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思想,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先进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首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人文景点活动,比如,纪念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还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等活动,通过深入革命圣地,从一个个鲜活革命故事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帮助他们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思想意识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加深对共产党人革命思想、文化思想以及精神追求的理解,形成主流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让学生真正学会珍惜当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4 结语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夯实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思想,需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政文化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实现文化知行合一等方面入手,坚守中国文化的阵地,加强思政教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思政民族精神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MINORITY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