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化研究
——以民办高校为例
2020-11-18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刘 娜/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自从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化逐渐转变为平民化,大学生数量骤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逐渐形成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民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要帮助毕业生就业,必须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优化原有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和政策是大学就业产生影响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中对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需求增多,大学生学历高、学习能力强,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就业优势。为了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的领域和通道,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
(二)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滞后性和周期性特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不协调,匹配度有待提高,人才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难以系统规划就业指导服务,服务机制运行效果欠佳,许多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专业技能展示、工作适应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从在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顺利转换。
(三)用人单位因素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形成的毕业生就业“卖方市场”,让企业在人才雇佣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用人单位“重学历和文凭、轻能力和技能”的用人导向,而民办学校社会认可度不及公立学校,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大。此外,有些用人单位会对性别、户口、经验等方面的隐形要求,导致民办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劣势的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大。
(四)个人因素
职业能力不足也是大学生难以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对自我认识不清楚。求职过程中缺乏社会角色和职业意识,择业前对自身缺乏全面评估,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二是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奋斗意识和奉献精神欠缺。许多大学生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加青睐体制内稳定的就业岗位。三是重视薪金和待遇,忽视了发展前景,有畏难情绪,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接受度较低。
二、民办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
民办高校的资源相对缺乏,能够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公立大学的高度,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之一。尽管学生有想法,却缺乏相应的平台,即使设有创新创业基地、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实训中心、SYB培训课程等,但学生参与度不高,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二)就业指导信息有待丰富
民办高校和老师因学校性质特殊导致部分渠道受限,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与公立大学存在差距,这是导致其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普遍通过校内宣传栏、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各院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传达等方式向学生推送就业信息,缺乏个性化服务,导致很多学生较难获取的与求职意向匹配有效信息有限,仍然面临着就业信息不足、就业困难的情况。
(三)就业指导培训有待优化
很多高校无法准确把握就业指导的内涵,在开展就业培训时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培训,但内容形式单一。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创业培训,但有机会参与其中的多为比较活跃的学生,求职难度较大的性格内向、羞湿的学生反而没有机会参加,实际效果有限。
(四)就业指导课程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基本所有的高校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授课方式多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和互动环节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师资队伍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的资源相对缺乏,就业指导课虽设立了教研室,但无论是在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其他教学单位相比都明显不足。很少有学校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以各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兼任授课为主,学生管理工作繁杂琐碎,导致他们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思考和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课堂讲授多以理论为主、循规蹈矩,很难达到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初衷。
三、民办高校就业服务体优化策略
(一)完善就业服务机构与功能
高校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理念,优化工作形式和服务内容。高校设置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时,应设立全方位、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课程,除毕业生外,重视其他年级学生就业导服务。学生入校后就应陆续开设职业认知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等各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高校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就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开办讲座、培训,制定就业指南或就业手册等,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可以建立学生结对帮扶制度,让学生根据性格、兴趣和优势等特点进行结对,不断交流就业技巧、共享就业信息,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求职成功率。学生就业后毕业生跟踪调查往往被很多高校忽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是高校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推进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做好后续跟踪调查也十分重要。
(二)确立专业的就业信息服务战略
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在求职渠道逐渐多样化、个性化。高校除了举办各类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和校友推荐等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帮助学生就业,如校鼓励创新创业、内团队互助、开展求职就业培训等。学校在发布的就业信息时,要进行有效甄别,将真实、有效、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推送给学生,避免虚假和无价值的信息占用学生精力。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职业技能,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防骗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结合自己的精力、兴趣、实践等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前去应聘。
(三)搭建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实践平台
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实践是推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前进的关键。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上要明确丰富、针对性强。教学方式要丰富,可以通过案例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调查竞赛、模拟求职或面试等多元化的形式开展教学,实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课程管理和考核方面,应建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教务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管理考评机制。搭建服务实践平台方面,除了举办校内宣讲会、各类专场招聘会和校友推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服务实践机会外,还可以通过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创业孵化等方式搭建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四)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核心,要将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师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高校要发挥好工作突出、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老师“传帮带”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类培训和交流会,提升服务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同时,除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老师外,吸纳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等到队伍中,建立多元化的服务队伍。
高校大学生就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民办高校由于资源相对缺乏、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其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更大的困难。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帮助学生择业就业的关键,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与功能、确立专业的就业信息服务战略、搭建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实践平台、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是民办高校优化就业五福指导体系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