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0-11-18侯天放高慎波李秀绒长春工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侯天放 高慎波 李秀绒/长春工业大学

长期以来,我国对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更多关注在中小学及学前阶段,往往忽视了高校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合作研究。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以及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紧迫形势以及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学界目前对“高校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也正在加大热度,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全新育人模式,着力加强和改进育人实践形式,也成为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高校和大学生家庭分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场域,仅靠高校单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充分凸显教育效果。同时,由于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体制机制沟通不畅等现实原因,高校传统的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和模式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渐感吃力。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原始土壤,家庭育人是大学生培植化育高尚品格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关键力量,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家校一体化的育人队伍未形成

在实际开展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学生的家庭在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且受限于大学生普遍住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局限于通讯设备等新媒介,缺乏面对面沟通,从而导致家长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更是难以架起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比较常见的情况如:家长与孩子的简单电话通讯或微信语音等。屏幕化和距离感使家长平日里的个人威严和教育力度也变得不那么强烈。有的孩子甚至以各种名义拒绝与家长沟通,“匆匆的电话,轻快地挂下”成为一种寻常现象。在宿舍内,由于一个孩子有了厌恶与家长的沟通想法,引起全体寝室成员都逃避与家长沟通的现象,从而使家长不能更好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尤其大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发挥更好的、更大的作用。有的家长在无法正常解决问题时,还会向学校施加压力,希望学校采取严厉手段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规范。

但教育需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对学校来说,辅导员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情况下,辅导员很难面面俱到。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教育的孤掌难鸣导致家校一体化的育人队伍还未形成。

(二)家校育人过程有效衔接不到位

受限于传统教育观念、社会环境、高校学生特点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等多方原,绝大部分高校与学生家庭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和育人衔接,如:大部分学生在校遇到重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联系家长,更有甚者即便遇到极特殊情况也不会与家长进行联系。由于家长的年龄层次、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的影响,也会出现更加殊的情况:有学生主动联系家长,家长却不予理会,甚至逃避自己孩子的联系。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考试出现挂科,并且直接危及到个人毕业,学校出于高度负责的态度帮助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联络,同家长说明了相关情况,但家长却对孩子在校表现全然不知,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甚至与孩子真实的在校表现相反,更加凸显了家长与学习沟通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也反映出高质量的衔接方式对学生的个人教育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途径来及时、准确地动态跟踪大学生的成长,加强加深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了解,规避、化解高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的突出矛盾,对家校育人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改善,展开有效衔接。

(三)家校不同领域和层次育人尚未达成有机联动

当前,由于受到高校生源范围、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限制因素,家校不同领域和层次育人尚未达成有机联动。家校育人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学校的高效沟通和合力作用,但更多的情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没有优化整合。如:家长缺乏家校合作共育意识。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都是大学生了,早已经成年了,根本用不着自己在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大学阶段也是一个非常关键、重要的生理、心理成长期,最需要积极引导,帮助其获取正确的价值认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校教育方面,专任教师的教育也未与学生家庭进行有效沟通,一些专任教师认为教授专业知识是自己分内的事,而思想教育等内容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关联性并不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塑造工作主要在于辅导员,在于思想政治专任教师。当然,这并不符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和要求。家校合作就是要让学生的家长和学校里与学生相关的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科学化的将双向合作机制纳入育人顶层设计之中,细化落实育人细节,提升育人质量,推动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三、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建构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学校教育者+大学生家长”全员覆盖式协同模式

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与家校双方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强大的育人内生动力。在育人过程中,学校教育者要将协同育人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科学的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制定细致详实的实施办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家校合作培养中。建立学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公共网络载体,多渠道引导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协同育人中,运用网络实现实时快速沟通,使家校双方深度合作、深入对话,形成学校教育者与大学生家长构建成全员覆盖式的协同模式,凝聚双方力量和资源,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构建“学校全生涯+家庭全嵌入”全过程分阶段协同模式

结合高校学生四年在校学习发展规律,即大一适应与改变、大二学习与励志、大三创新与实践、大四就业与考研等不同主题与学生家庭构建全过程分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责任分明,任务明确的育人体系。分时段结合网络、家访、家长见面会、电话沟通等形式开展育人工作,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如新生入学时,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介绍学校及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前景、学生就业状况等重要信息,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掌握学生入学第一手资料。亦或者在学生毕业时邀请家长参加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把家校沟通贯穿于家校协同育人全过程。

(三)构建“学校+学生+家庭”全方位体系化协同模式

家校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学校、学生与家庭,三者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约束,构建“学校+学生+家庭”全方位体系化协同模式,需要明确这三个环节重要作用。学生既是学校和家庭管理教育的目标和主体,又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中间参与者,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纽带作用。在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同时,需充分发挥学校具有开展系统教学的优势,发挥家庭具有动员亲情、伦理等社会资本进行育人的优势,以及发挥学生具有的掌握自己学习情况的优势。三者优势互补,以学生学习优势为基点,学校因材施教,家庭激励引导,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距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