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20-11-18

新东方 2020年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世纪建设

肖 姝

中国与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互动的模式深受关注。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中国—东盟双方加强战略沟通,妥善处理分歧,双方关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向未来,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中国—东盟互联互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力重点

南海是我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南大门”,东南亚国家大多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从历史上看,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为中心,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镌刻着中国和东南亚人民风雨同舟、互利互济的不朽记忆,传承着“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是中国—东盟双方共同的精神财富。

进入新时代,东盟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活动交流正呈现出日渐频繁并不断深化的趋势。中国—东盟国家之间互联互通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力重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国—东盟深化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海洋经济合作等,最终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将有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增强互信、增进人民友谊,进而增进中国同周边交往互动,串起连通东盟、西亚、南亚、北非、欧洲等的市场产业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在合作中实现多元共赢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8年、特别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6年来,双方各领域合作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既包括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刚性”互联,也包括政策、金融、产业、人文等“柔性”互通,可以说,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战略互信不断增强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近年来,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始终把握睦邻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进一步深化战略关系,相互信任进一步增强,相互支持更为坚定。东盟十国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于2018年11月正式发布,为双方关系中长期发展描绘了蓝图。

(二)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首先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和能源等。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也构筑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条件与坚实根基。

第一,陆海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建立陆海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泛亚铁路的东、西、中线三个方案中国境内的铁路均已列入我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昆曼公路正式通车,中越两国货运直通车正式开通,《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正式签署,澜沧江至湄公河国际航道建设项目得到实施,这标志着双方互联互通水陆运输开启了新阶段。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十国都已经实现了直接通航,空中网络交通已经构建完成。

第二,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发展,实现信息传递、交流与共享。2011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政府签订的《关于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次区域应用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普及次区域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应用提供了方向和标准。中国电信加大在东盟的业务推广,目前已基本完成电信骨干网络。2018年12月6日续签的《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将继续与东盟各国加强对接,共同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2019年是中国与东盟的媒体交流年,在中国—东盟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论坛暨电视交易会上,中国媒体机构和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媒体签署了相关合作项目。

第三,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发展,可再生资源未来可期。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已全部建设完成,已实现正式通气。东盟区域内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但各国资源开发条件差异较大,而中国经历了新能源快速发展阶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与东盟共同开展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经贸与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

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截至目前,中国连续10年稳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1—6月,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2918.5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从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投资数据看,双边投资势头持续向好,双边投资合作卓有成效。中方企业在东盟累计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此外,双方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国际产能等领域合作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互设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已对东盟十国实现了全覆盖;新加坡星展银行、泰国开泰银行等东盟国家的银行也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四)人文交流呈现新气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①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光明前景,就是让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近年来,双方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交流日益深入,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不断加深。

第一,海洋文化领域交流加深。中国—东盟海洋文化交流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高度重视和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发展力,蕴含着包容性、和谐性、共赢性的价值取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周仕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播下创新种扩大朋友圈》,《光明日报》2019年4月1日。。海洋文化的包容和谐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借鉴与吸收,正是博大的海洋文化助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友好合作,创造共赢的光明前景。

第二,教育领域互联互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搭建了交流平台,加强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双方扶持对方国家交流办学,来华留学生排序的前十位国家中,东盟国家占三位,中国赴东盟国家留学人数超过9万人,在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方面不断深入,凸显工科大学联盟、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联盟等合作机制。双方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增进互知互鉴的努力,取得持续成效。中国已在东盟国家开设了7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第三,旅游产业互联互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动建立了中国—东盟双边、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2017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旅游年,创办旅游合作机制。东盟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许多省市旅游部门开展旅游联合宣传。2018年,每周有近4000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双方人员往来达到5700万人次,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东盟也是中国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发展方向

作为横跨亚欧大陆、沟通两大洋的宏大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下一步,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应继续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在加强双方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建设中,不断推动双方进一步互联共通和共享发展。

(一)重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洋理念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必然经历相互接触—认知—接受—信任—包容的发展过程。由于利益分歧、文化差异、其他国家阻碍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种误解、矛盾、冲突、摩擦等情况在所难免,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③杨静林,夏会儒:《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群体决策的困境》,《东南亚纵横》2018年第1期。。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于海洋共同利益的界定具有特殊性,现代海洋理念的重塑,是对海洋自然地理特性的回归,也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回应。因此,必须将传统的以封闭性与排他性、霸权性与支配性、冲突性与军事性为特征的“零和博弈”的海权观念,转变为以开放性与包容性、平等性与互利性、经济性与合作性为特点的“正和博弈”的海洋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①李嗜成,万月:《“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现代管理》2018年第5期。,被重塑的具有“正和逻辑”的海洋理念将指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以兼容并包、团结合作的心态,坚定不移地走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参与合作的多元主体所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是合作的前提。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者和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我国在与东盟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有的东盟国家既想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又担心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长远规划,秉承“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认真研究东盟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入了解其发展诉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做好协调与对接工作,将双边关系做实、做深,通过实际行动消解相关国家的担忧与顾虑,充分激发东盟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此外,中国应同东盟各国一道,进一步致力于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协商一致基础上争取早日达成和通过一个实质和有效的“南海行为准则”;加强环保、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合作,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战略(2016—2020)》等。

(二)促进“五通”深度融合,善于抓重点、补短板

2018年11月14日,中国与东盟通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中国应与东盟在此文件指导下,加快编制实施双边合作规划,实现有效对接。以往,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主要方式是: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它们之间彼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并不是同步的,而呈现参差不齐的递进关系,“五通”发展状况也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今后,应善于抓重点、补短板,在三个层次上持续发力,促进“五通”深度融合。第一个层次,积极推进政策沟通,取得政治经济互信,否则,其他互联互通建设都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策沟通,重点应该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和框架下,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战略对接,加快落实重大项目,整合现有合作机制,与其他机制融通发展,从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第二个层次,积极推动设施联通,稳步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合作,全面建设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互联互通网络,同时大力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通过铁路线和航运线的沿线投资与开发,引领周边地区的成片建设,以促成区域各国的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合作。第三个层次,深化金融合作,继续落实资金融通、贸易畅通与民心相通,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跨国人员流动化的进程铺平道路。共同建好经贸合作区,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同时,双方应在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合作。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五个方面、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切实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添砖加瓦。

(三)增进民众认同,推动文化互鉴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但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同时为防止一些西方媒体恶意曲解与误导,我国在推进双边文化交流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加强宣传大国与政党形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民间交流,有效利用影视作品、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让各种民间力量在官方的引导与扶持下构建多方联动平台,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民众的认同,如果仅得到少数上层人士的理解与支持,就不足以支撑起互联互通建设的进程。对于民意而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实际行动甚于舆论宣传。一方面,要着眼于东盟国家中下层民众对民生问题的迫切需求,通过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中下层民众提高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与急切诉求。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和城市社区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化建设,使东盟各国民众增强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四)加强执法安全合作,提供安全保障

随着中国与东盟日益紧密关系的建立,跨境犯罪发生的种类与频率也必然会增多,这对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东盟应进一步扩展执法安全合作领域,在重点领域促成更具实质性、可持续的对话与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常态化、有效化的平台,切实维护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社会环境安全与经济健康发展,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外部安全保障。加强中国与东盟执法安全合作应当以法规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坚持“先易后难、多轨并进”的思路稳步有序推进。应加强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会的领导与协调能力,完善中国—东盟打击跨国犯罪高官会的具体职能;充实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的职能;建立中国—东盟国际执法培训中心,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进入新时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更深层次合作的新动力。加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秉承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定能够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自由畅通、和谐共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民心相通之路。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世纪建设
本期导读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My School Life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长影世纪城
世纪中国梦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