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校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2020-11-18李洁宇
李洁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和解决路径进行分析,有利于群策群力用整体推进的方式统筹解决矛盾和促进发展。作为党校教师,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的主题,如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背景下促进学科发展,是我们应该主动思考和寻求解答的问题。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公共管理学科带来的挑战,笔者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
公共管理学科面临一些老问题也面临一些新问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意识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发现不了问题只会导致僵化不前。公共管理学科一直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大体有:
1.公共管理是一门有清晰边界的学科吗?管理是实践,是艺术,很难说得上是一门科学。管理者使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弹性非常大,介入管理进程的因素千头万绪,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经验抽象、归纳和提炼而来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事件。中央党校采取的做法是,让教授讲授理论,让领导干部讲具体实践。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随着管理学学者的理解力、思考力、抽象概括能力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在阅读相关理论著作文章时会有明显的感受,有的比较浅显,有的则深刻而生动。公共管理学科始终应该研究的问题是政府如何主导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具体而言是在资源合理投入和社会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达成善治的境界。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回答,公共管理学科才能更有底气,在学科林立的党校舞台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社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政府治理能力、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政策评估都受到了大数据的挑战。信息化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更新思维,掌握信息技术,洞察社会因信息化而改变的程度,对于完善新时代的公共管理理论是必须的。
2.公共管理在党校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吗?
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家行政学院是优势学科。应急管理中心是从原公共管理教研部分立出来的,是国家行政学院的特色设置。作为公务员行政能力培训的重要阵地,国家行政学院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可见一斑而且收获了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应急中心的设置不但培训了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还推进了模拟式和案例式教学的发展。随着党和国家机构的调整,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合并。中央党校强调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两项教育按要求在主体班次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20%,对这一规定动作进行机械理解的话,很容易得出公共管理学科在党校讲坛被边缘化的结论。2019年7月中央党校公共管理师资班培训的学员大多表达了对公共管理学科边缘化的担忧,只有极少的有志之士认为所谓公共管理学科被边缘化是错误理解和执行中的偏差。
笔者认为,如果出现公共管理学科被边缘化的现象,那是对中央要求理解的不到位,而这种误解一定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党校老师应该讲好主课,主课的界定就是由70%和20%的要求来确定的,但是党校学科不应该有主要学科和次要学科的区分,当然就更不应该有边缘学科这种现象的出现。强调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占一定的百分比,就是要从思想观念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阵地。新时代的新,不是哪一个学科能够单独诠释得了的,所以,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全面概括,统筹安排,体现为分论和概论相结合,学科与学科相呼应的方式。如此一来,所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协同合作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置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势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治理是具体的工作,而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现象就是行政、管理、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的路径,创新的举措等等,既涉及到顶层制度设计方面的创新也涉及到具体监管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提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公共管理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一,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动员。政府不能完全主导议程的确立,公民听证会是一个提升政府确立议程有效性的途径,科技进步和网络的发达创造了一些虚拟空间,适当引导舆论走向能减轻政府在推出新政策新举措时背负的社会压力。第二,治理空间的扩大或转移。网络平台带来了快捷和高效,但是政府面临着管控方面更多的不确定性,虚拟空间的治理考验着政府的智慧,政府的治理思维和路径都应发生变化。再比如,从陆地空间向海洋空间的转变。陆权决定海权,但是海洋管辖权分为不同的属性,像对待陆地领土一样对待海洋是行不通的,陆地施政思维应该向海洋施政思维转移。第三,精准扶贫路径因地制宜的设计。帮扶能不能贯彻中央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在成效上实现精准到位,就是治理贫困是否达到现代化标准的体现。扶贫不是人治,而是法治,用法治去衡量脱贫的程度和脱贫的效果以及巩固脱贫的成果,才能保障不返贫,才是治理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体现。第四,一些有地方特色但是又兼具全国意义的课题。海南致力于建设的自贸区港借鉴各地经验,凸显海南特色,既有制度创新又有举措创新,而且创新必然成为常态。研究外来群体如何融入海南当地社会,研究海南实践引进人才机制如何管控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风险,研究海南如何在打造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完善政府服务平台,研究海南在承接中央新指令的时候如何保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优势,都是公共管理学科要解决的新课题。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优势
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发展贯穿于行政体系改革完善的全过程,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运用模拟、体验、访谈、辩论等多种方式更能传达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想要传递的核心理念。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和应急管理中心走在前列。我们在硬件上没有直观体验的模拟演练设备,但是在软件上通过巧妙构思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目前尝试比较多的是案例教学,主要应用于群体性事件处置等相关课程,还有一门把管理和法律结合在一起的课程也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把海洋领域的一个司法案例转化为了教学成果。对于模拟体验式教学有了初步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下一步部配合校(院)教学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多元化特征凸显,探索促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化的路径以及消除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是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交通运输通讯工具的便捷越来越打破区域障碍,区域边界的消融给政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到海南,当下集全岛之力建设自由贸易区(港)是海南省面临的最大政治,研究政府在履职过程中如何处理和社会的关系,研究创新型政府的建构进程,也是应运而生的新任务新要求。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必然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和推动。行政管理是依法行政,行政管理者既是执法者又是守法者,执法过程也是学法守法的过程,研究政府如何作为首先要熟悉立法过程及法律规定,才能更好地明白政府要坚守的初心是什么以及要牢记的使命是什么,从这一角度上看,法学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样,研究公共政策,应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它的认知以更好地促进这些政策的普及和成效,社会学推崇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及聚焦的主体间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海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持的3项国家课题,涉及法学、国际问题研究、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
三、海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思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和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在交流经验时,不约而同把重点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但是如何把这一主题进一步缩小范围从而有所聚焦,谁都不能作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要找到研究焦点,必须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看看这个主题涵盖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有哪些东西需要去研究,再看看公共管理学科在解决哪些问题上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再决定从主观能力出发如何满足客观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发展规划时谈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治理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大方面的治理现代化。政治乃管理众人之事,政治和管理有天然相通之处。政治治理是对国体、政体、意识形态等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国家根本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立法程序等等,当然也包含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调整和改革,公共管理学科无疑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治理涉及基层矛盾的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民生的改善,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群体性反应,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带来的社会影响等等。根据校(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师的专业和研究兴趣,笔者认为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适当聚焦于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是适当的。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应该既兼顾一般性,也要凸显特殊性,在特殊性方面可以考虑做好海洋这篇文章。自贸区港建设既要有陆地施政思维,也要有海洋施政思维,也就是既要树立陆海联动的思维,也要正视海洋相对于陆地而言的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当前海南省正在推进自贸区港的立法进程,这项立法一定会和现有海洋领域的法律法规有所关联,这一进程也必将伴随海南省海洋领域作为的完善。随着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不可避免带来的海上交通秩序和海洋环保等领域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海南省海洋行政管辖权的落实值得研究。围绕海洋治理,可以尝试从军民融合、海洋执法、海洋行政等方面做出点成绩。当然,海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个框架下可以在更多的方面聚焦。
从教育部关于公共管理学科细化规定来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括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6个二级学科,这也印证了以上的观点。
在教学方面,持续推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摒弃没有科研含量的突击式教学,关于社会治理和民生方面的专题课打造集体备课的规范化模式。在提高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体验式教学的同时,应继续研发更有价值的案例,尤其紧跟自贸区港建设中特定领域的创新,将案例教学作为检验自己专业理论积累的一个试金石。还应打算填补辩论式教学的空白,对专业领域中西方、省内外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有观点争议的案例进行全景式的研究,并将之转化为案例教学搬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