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语言引领,促成探究性学习
2020-11-18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用启发性的话语激活学生探究的动力,用真诚的语言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语言更是如此。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曾鲜明地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小学语文教师会从学生入学之初,教学生学习如“天、地、人,你、我、他”这样的生字,到逐渐引导学生学习、品读儿歌和韵文,再到欣赏著名作家的名篇佳作。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教师都会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引领学生思考、探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光芒闪现。教师如果能费点心思,利用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运用智慧的语言启发、点拨,一定会激发其探究精神,使学生学到比课本更丰富的知识,引领其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形成。
用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因此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探究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生如何给鸭子、鹅、黄鹂、喜鹊、狗、蝴蝶、蜻蜓、蜜蜂、猫、猴这些动物分类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然后说说自己最喜欢这些动物中的哪一种。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受约束。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愈发活跃。果然,学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黄鹂的羽毛很漂亮,叫声又好听,我喜欢黄鹂。”“鹅的羽毛白白的,在水里游动的样子很好看,看到它,我就想起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样的诗句。”“喜鹊能捉害虫,本领可真大!我喜欢喜鹊。”“猴子很机灵,爬上爬下的,真可爱!每次去动物园,我都会和猴子玩好长时间。”
学生介绍完自己喜欢的动物,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你们都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还能说出为什么喜欢,真棒!我想,如果给这些动物分类,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不同寻常的想法。现在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你会怎样给这些动物分类?理由可要充分哦,不然其他同学可不会认同你的分法呢!”学生兴致极高,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全班交流时,分法虽五花八门,但各有其理。有学生把鹅、鸭子分为一类,因为它们会在水里游;有学生把猫、狗、猴分一类,因为它们生活在陆地上;有学生把黄鹂、喜鹊、蜻蜓、蝴蝶、蜜蜂分一类,因为它们都会飞;还有学生把黄鹂、喜鹊、蜻蜓、蝴蝶、蜜蜂、鸭子、鹅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卵生的;而猫、狗、猴是胎生的,应分为另一类。看着这丰富多彩的动物归类,我感到,用欣赏的话语鼓励学生,使他们充满自信,就会营造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会给人无数的惊喜。
用启发性的话语激活学生探究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一切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在这个动力的支持下,再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收获将会是惊人的。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方法比积极地投入探究的过程中更好的呢?”
我在教学“语文天地”中的反义词填空一题时,本着让学生拓宽知识面、积累反义词的宗旨,在学生完成了课本上的练习后,让他们再说说自己知道的反义词,并试着说一句话。学生说的反义词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创意性的火花闪现了。学生1 说:“我说的反义词是‘黑'和‘白’,造句是‘中国现在是白天,美国现在是黑夜’。”听到这个新奇的造句,我把它视为一个知识的生成点,在肯定该生的答案后追问道:“你怎么知道中国是白天,美国是黑夜呢?”学生1 回答:“我在书上看到的。中国和美国在地球相对的两面,太阳只有一个,在地球上,太阳照到的地方是白天,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黑夜,太阳不可能同时照到地球的两面,所以我认为中国是白天的时候,美国就是黑夜。”
学生2 补充说:“因为太阳不停地转,所以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有白天和黑夜。”虽然学生不知道太阳是恒星,说出了错误的知识,但我看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便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何不因势利导,激发他们求知的潜能,看看就这个问题,他们能挖掘多深?
我进一步问:“是因为太阳在不停地转,地球上才有白天和黑夜的吗?”学生无人回答,显然,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接着说:“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古今中外,好多天文学家经过多方面研究才得出了结论,好在这些结论已经记录在天文地理方面的书籍、资料里。我们班同学都很聪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通过查资料解决这个难题。查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找有关的图片、书籍,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学生带来了很多资料,有《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在父母的帮助下,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资料。学生1 抢着说:“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公转,公转一圈是一年。地球绕着自己的轴不停地旋转,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形成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自转才让地球上有了白天和黑夜。”
学生2 说:“不仅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有八个行星也绕着太阳转,它们和地球都是太阳的行星。但只有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才有人。”
学生3 说:“月亮绕着地球转,转动一圈大约是一个月。我国古代就是看月亮的圆缺计时的。”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满意地说:“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能用这么详细的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如果以后遇到什么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都能自己查资料动脑筋解决,这样,你们学的知识会更多。”从学生高兴的脸上,我看到了,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能让学生拥有探究的内在动力,创新的潜力也就容易挖掘出来了。
用真诚的语言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导学生抓住精彩内容,运用经典语言,品读语言文字,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思维、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用智慧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用教师的思想、情感、智慧,点燃学生的思想、情感,碰撞智慧的火花。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琥珀》这课,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教学的重点。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非常好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非但学生,最初连我都没吃准,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忠实描述。由于教参上言之甚简,再加上它不是教学重点,因此课堂总结什么是想象,什么是对事物的真实描写时,就简单归结为琥珀的形成是想象,琥珀的发现是事实,想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这时,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举手了,她说:“我认为琥珀的发现也是想象。”随后,又有几个学生也跟着点头,我只好追问:“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可是,话音刚落,下课铃便响了,我对学生们说:“这个问题大家下课后进行讨论,老师也再研究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总结。”
回到办公室,我打开教参认真阅读了相关部分,又跟其他几个老师进行探讨,明确了琥珀的发现不但不是事实,而且恰恰显示了作者想象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最精彩之处。
第二堂语文课一开始,我就饶有兴趣地问:“对上节课的问题,大家有定论了吗?”那位善于思考的学生1 又举手了:“我认为琥珀的发现是想象,因为,这块琥珀太罕见了,如果是事实,那发现它的人一定众所周知,可课文中并没有这些记录。”
我开心地点头表示赞同,并相机提出:“如果是事实,那应该怎么写?”
学生2 说:“应写清发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可是课文没有写,说明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也就是想象。”“对。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尔是一位德国作家。德国人历来办事严谨仔细,作家柏吉尔先生一定也是这样,如果这一部分是事实的话,他不应该漏过发现时间和地点、人物这么重要的东西。”见多识广的学生3 一本正经地说。
学生4 认为“发现不是想象”,他说:“课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发现总不可能是想象吧!”
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再次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测”的含义,然后总结:“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知的总是太少,未知的总是太多。甚至就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你也可能无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馆收藏进来的那件艺术珍品,最早是谁发现的。那么,怎样认识茫茫的未知世界呢?我们就要展开合理的想象。《琥珀》一课,作者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有理有据,所以他进一步想象,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淹没了的泥沙被冲上岸滩,包裹其中的琥珀被渔民父子发现也就非常合理了。”
至此,学生明确了琥珀的形成和发现都是作者的合理想象,科学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这就是写文章时合理想象的魅力所在。
教师真诚的话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使其主动探究,自主学习,长期这样潜移默化地训练,也将为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在学校的学习不应当是终结性的,而是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全面教育的开始,智与美日臻完美的开始”。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营造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并适时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定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主、探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坚持用丰富的语言引领学生的学习,也将使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得到锻炼和提升,让语言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