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2020-11-17洪宇
洪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二年级四个理科类学院(化工学院、数学学院、物电学院、信息学院)和四个文科类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哲政学院、旅地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转变。体育行为,指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们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2],以及对体育所产生的兴趣和意向,
1.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调查
(1)体育态度总体现状
体育态度形成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形成之后绝大部分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且会对某体育项目或活动的需求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反应倾向,成为习惯性反应。表1反映出,大二年级学生的体育态度总体呈现良好状态,8个维度得分均值都比较高,均值两侧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每维度中各题得分均大于3(1~5分之间以3分作为及格分标准),说明学生的体育态度相对稳定,对体育锻炼持积极认可的态度。
(2)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行为态度(P=0.425)、行为习惯(P=0.320)和行为控制感(P=0.116)三个维度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即在行为层面的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行为性态度存在一致性的认知,说明男生和女生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必备需要,并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这主要与云南师范大学体育课程采取自由选课、男女混班的教学方式有关,这种教学方式便于男生和女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集体上课、共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在无形之中接受并形成了对体育锻炼一致性的认知。
表2亦反映出,男生和女生在目标态度(P=0.000)、行为认知(P=0.000)、行为意向(P=0.001)、情感体验(P=0.017)、主观标准(P=0.015)五个维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环境和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以上五个维度的性别差异是遗传的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由于社会历史中久存的男女社会地位差异而使得男女生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体育观念和传统体育认识;其次,由于后天的现实学习生活环境(体育课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和熏陶,使男女生在參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参与时的体验有所区别;再次,体育教学中对男女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及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对性别差异起了强化的作用[3]。因此,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实施科学的、正确的体育教育,可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现状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大二学生在体育锻炼时间段选择上,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选择中午的比例极少。从性别来看,男生首选的时间为下午,比例为45.3%,早晨和晚上的选择比例相当,分别为20.9%和22.8%。女生首选的时间则为晚上,比例为57.5%,其次是下午(22.5%),再次是早晨(10.9%)。从学科来看(表5),文科生多选择下午(43.1%)和晚上(33.7%)进行体育锻炼;理科生亦是如此,下午和晚上的比例更为接近,分别为36.3%和32.2%。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大二年级学生的体育态度相对稳定,对体育锻炼持积极认可,但是态度成分的结构未固定化。体育态度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在8个维度中有5个维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体育态度一致性较大,表现为6个维度无显著差异,仅在目标态度和行为习惯上有差异性。
2.建议
一是尽量开设以趣味性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或者体育社团,体育教学应真正因材施教,多关注女学生的体育态度变化和体育兴趣。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克服其自身体育运动的惰性,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处理好学习压力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促进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