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2020-11-17茅永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童年单亲家庭学校教育

茅永华

摘 要:小说《童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单亲儿童的案例。作家运用潜在对话的方式刻画了自己童年时代经历了父母离异、家庭重组等变故后的心灵成长轨迹。这对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校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实现思路清晰、对症下药。唯有如此,单亲学生的成长之路才会充满希望。

关键词:学校教育 单亲家庭 《童年》 策略

很多教师消极地认为,单亲家庭的存在使得学校教育困难重重,但事实上,只要教师合理认识与科学应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也会非常顺利。法国作家娜塔莉·萨洛特于1986年出版了新小说《童年》,作家运用潜在对话的方式刻画了自己童年时代经历了父母离异、家庭重组等变故后的心灵成长轨迹。这对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目前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泛单亲化现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确实会存在种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可能与“单亲”无关,而是单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非单亲家庭学生同时存在的问题。

泛策略化现象。教师针对单亲家庭学生采取平时针对所有学生的共性策略来搪塞。比如某校建有家校联系制度,规定每学期班主任必须通过微信或者实地见面等方式至少联系家长两次以上,假如某班主任总结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时提到了自己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那就是一种泛策略化现象。这就像只知用水来火,即便是漏电引起的火灾也用水来应对,是没有科学性与针对性的表现。

泛爱现象。综观互联网上的各类教育案例,大多数案例认为教师要爱单亲学生,但这种爱有的成了家庭溺爱的延伸,有的爱成为单亲学生不懂奉献、自私自利的催化剂。比如某校有每学期针对贫困与单亲家庭学生的慰问制度,笔者在与一位单亲学生的交流中却听到了这样的话:“为什么今年我们家没有拿到学校送的五百元钱!”

二、《童年》中单亲孩子的心理状态

1.被抛弃感

《童年》中,娜塔莉的母亲与另一名男子重组了一个温馨家庭,在一次家庭游戏中,娜塔莉双手抱住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保护,但是被妈妈推开了,妈妈说她和后爸是一条战线的,娜塔莉由此認为自己有被妈妈抛弃的倾向。据心理学家分析,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就来自与父母的交往,离婚家庭的孩子最深刻的一种感受就是被抛弃,这在重组家庭中尤其突出,重组家庭孩子的这种感受其强烈程度往往超过那些一方家长已经去世的孩子。

2.失落感

小说中娜塔莉选择了与父亲一起生活,娜塔莉曾经趁父亲不注意偷偷给母亲写信,表达与父亲生活的不和谐与痛苦,于是其母拼命谴责父亲,也使得父亲知道了娜塔莉对自己的不信任。由此娜塔莉认为母亲背叛了自己,感觉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相信。

3.仇视世界

一个人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往往会用极强的逆反心理来表达自己的伟大。小说中保姆多次劝阻娜塔莉不要乱用剪刀,但娜塔莉还是用剪刀划破了沙发,并拼命反复地喊:“我要弄碎它。”

问题归问题,事实上命运的坎坷并没有击倒弱小的娜塔莉,相反娜塔莉正视现实,一生苦读经典,笔耕不辍,一直到1999年99岁高龄才幸福地离开这个世界,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三、从《童年》看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

1.单亲学生现象的正视化

各类研究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文献多着眼于研究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文章还对单亲孩子的心理问题带有明显的夸大倾向。最近,据英国国家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对一万多名单亲七岁儿童的一项调查表明,当这些孩子被问:“你多久能感受到一次快乐?”有三成的孩子表示自己总是比较开心,有约六成的孩子觉得他们有时很开心。换个角度看问题,单亲家庭孩子少了一半的溺爱,性格会更坚强。当然,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少了父母一半的关爱,确实与正常家庭孩子在心理状况与心理特点上略有差异,但这些差异是类型上的差异,而并不一定是心理健康方面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单亲家庭孩子比较脆弱,他们担心老师与同学对他们另眼相看,可是我们不少学校还在做着掩耳盗铃的教育游戏,一方面为了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而拼命强调要尊重学生、重视德育与健康教育,一方面又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时常搞所谓的“单亲学生”的“帮扶、结对、讲座”,最终只会让学生形成“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的自卑与封闭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单亲现象的存在,但要淡化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看法,在战略上把单亲家庭的学生与正常学生一样看待。

2.单亲学生心理的修补术

从《童年》中,我们找到了单亲家庭孩子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孩子身上并不明显与突出。单亲家庭学生的这些特殊心理往往与父母中一方的离开或者离世有关,也就是说缺少了一半的爱,而这些爱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难以实现的。

首先,学校老师要引导家庭及时修补孩子受伤的心。特别是那些因为夫妻关系紧张而离婚的家庭,父母尤其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建良好的环境。比如做母亲的不能随便在孩子面前说孩子父亲的坏话,这样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只要不是父母中的另一方已经离世,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父母应随时为孩子提供与另一方团聚的机会,使孩子感受到另一方的关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与班级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班级中有单亲家庭孩子的,全班学生既不必表现出过分关注,也不能人为地挖苦与嘲笑单亲学生。这种氛围的营造不仅是为单亲孩子而单独创设的,也是为了全班学生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3.单亲学生辅导的针对性

对于单亲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围绕单亲这一特殊背景来展开,在注意预防前述三种不良现象的同时,可将着力点放在被抛弃感、失落感与对世界的仇视上。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为我们提供了心理辅导过程中适应性极广的一种情绪辅导思路,教师可以应用于当前单亲学生的辅导上:

以情绪ABC理论看,A指的是当前发生事件,B即个案对当前事件的评价与看法,C是个案产生的情绪。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绪往往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引发,而是受个体对当前事件的评价与看法左右。比如《童年》中娜塔莉的失落感是这么引起的:她趁父亲不注意偷偷给母亲写信,母亲拼命谴责父亲(A)—娜塔莉认为母亲背叛了自己,感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B)—失落感非常强烈(C)。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介入心理辅导:针对“B—母亲背叛了自己,感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进行修改,问问:如果母亲彻底背叛了自己,他会写信对父亲提出谴责吗?父母的行为是否可以说明世界上所有人的行为?经澄清后得出:母亲对父亲的谴责正说明了她还爱着孩子,父母的行为并不代表世界上所有人的行为。对于父亲的看法(B),其实也不代表真实的父亲,因为B是主观的,而真实的父亲是客观的,如果细心探究,也能发现这里看法的不合理性。由于对于B的修正,相应也会出现C的修正—看起来父亲也没有那么可恶,母亲却是实实在在地爱着自己,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着关怀与温暖的。这种针对当前事件的评价中的不合理性进行合理化修正的做法,正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单亲学生个案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

综上所述,小说《童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单亲儿童的案例,“家庭不只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他人格形成的源头所在”。学校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实现思路清晰、对症下药。唯有如此,单亲学生的成长之路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陈羿君、沈亦丰、张海伦《单亲家长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的关系—性别角色教养态度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第5期。

[2] 李艳芳《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以“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为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童年单亲家庭学校教育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