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的职教师资队伍治理研究
2020-11-17孙建波张胜军
孙建波 张胜军
【摘 要】“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实现职教师资队伍治理的关键环节,教师为根本,教材为基础,教法为途径,具体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职教师资队伍治理的主体有各级政府的职教师资管理机构与部门,各职业院校的人事处与教师发展中心,非政府组织(智库)等;治理客体是职教师资队伍;治理目标是教材;治理方式是教法。那么,有必要结合“三教”改革的政策背景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教治理;职教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0-0046-04
【作者简介】1.孙建波,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学部、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常州,213001)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2.张胜军,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政策。
职教治理是社会利益各方通过多种方式共同管理职教事务的活动,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治理方式等。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治理的当下,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治理,明晰“三教”改革视域下职教师资队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三教”改革视域下职教师资队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主体权变呆板
随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职教立交桥已慢慢建起,职业教育成功探索出“3+2”“3+3”“3+4”“5+2”等多种学制。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师评价上均偏向学术化。特别是在教师选择上,按照学术成果高低来选拔新教师,难免有失职业教育办学要义,忽略了职教人才培养技能化的特点。职教师资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谨防“实践的学问化”和“理论的技能化”。行业企业、职教集团、社会等对职教师资要求颇高,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没有热情或不愿参与,缺乏责任感。应用型本科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很多细节还没有理顺,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还不能实现无缝衔接,让职教师资苦于应付。治理情境发生变化,但治理主体的权变治理模型却未能随之做出相应调整。
(二)治理客体数量不足
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合计为137.54万人。[1]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对于为数众多的职业院校来说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高职扩招200万的政策背景下,部分退伍军人、下岗工人等社会再就业人员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师资缺口会更大。同时,教师来源单一、结构固化,很多学校的教师在岗位上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团队合力,成长缓慢。具备治理能力的职教师资数量缺乏,无法满足职教治理的需求。
(三)治理目标(教材)实用性弱
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迟缓、形态单调、质量欠缺,与行业产业生产实践相脱节。缺乏线下与线上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教材均由任课教师选定,没有专门机构对其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论证。大多数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研究性不够。[2]教材内容在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等方面未能体现出明显的跨界性,在知识与技能、教育与产业等方面也未能体现出足够的融合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更没有在知识体系中得以体现。
(四)治理方式因循守旧
当下的职教课堂教学存在满堂灌、填鸭式、闭门造车的现象,无法激发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教学不能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情境感不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有去学生化的倾向。教法遵循学科体系,多围绕理论进行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与技能分离。
二、“三教”改革视域下职教师资队伍治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治理主体责权不清
第一,政府管理职业教育、行使权力时,责权界限不分明,常出現互相抢权、越权的情况,遇到问题时又会出现权责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例如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管理上有交叉,职业教育管理归属权有争议,利益相关者为了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各出奇谋等。第二,技能资格等级证书证出多门、相互重复、多重收费,导致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难度大。各类证书含金量也值得商榷,不少证书对就业与薪酬没有实际参考与利用价值,辛苦考到的技能证书被闲置,导致学生出现后悔考证的心理。
(二)治理客体技能欠佳
第一,职教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在企业一线磨炼技术技能,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教学中对很多行业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了解,操作环节不熟练,技能不精深,指导学生时也就无法做到精益求精。第二,当下有很大数量的职教教师还不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既能教理论又能教实践的实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深度不足、效果欠佳。
(三)治理目标实践欠缺
第一,教材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序化出现,实训实践展现不足,可读性差,任务过多,学生一拿到教材便有压力,更无法提起学习兴趣。第二,有的教材即使配备了光盘,能够再现实践操作情境,但囿于读盘没有参与感,教师讲课时单调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四)治理方式跨界不足
教法还是沿袭学科体系下的教学模式,理论为导、口述为主,缺乏实践性与参与性。教学方法没有加入职业教育的特有元素,无法实现由学科体系向实践体系的教法跨界;没有加入技术技能的特有元素,无法实现由单纯理论向动手操作的教法跨界;没有加入行业企业的特有元素,无法实现由关门办学向产教融合的教法跨界;没有加入能力培养的特有元素,无法实现由素质提升向择业就业的教法跨界。
三、“三教”改革视域下的职教师资队伍治理策略
(一)治理主体:权变精进
善用有效性权变模型,明确各治理主体间的责、权、利,做到责任明确、权利平等、利益公平。目前学校建立、教师准入、学校招生、教学评估、设备购置等工作均由政府主管,政府需要转变角色,把权力下放到学校、行业企业甚至教师个人,鼓勵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主体参与、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转型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制度保障等。不管是师资的引进、培养、培训,还是师资的考核、管理、评价,职业院校都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治理客体:教师精益
第一,提升教师德行修养。培养“四有”好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创建师德档案,密切跟踪记录教师的德行信息,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督促教师行为规范,打造一支能吃苦、规模大、留得住的教师队伍。第二,培养智能型教师。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让教师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主持者转向课堂的指引者,让教师由“教书匠”向“赋能手”转变。第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双师”团队,提升教师在行业企业的技术攻关能力。建立兼职教师库,聘请大国工匠为师傅,聘请正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教师,让企业家、能工巧匠、外聘教师到职业院校兼职讲授技术技能课。第四,打造和谐教师团队。协调教师间的关系,构建良好教师心态,营造良好的师资团队文化。抓教师教育科研,拓宽、延伸教师科研领域,打造研究型的职教师资群体。加强校内各种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除了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以外,还要成立青研组、教师读书会、比赛智囊团等各种组织,用学习把教师凝聚在一起。第五,设置教师奖励制度。促进职教师资队伍管理向扁平化、透明化迈进,保障师资队伍的合法权益。健全激励机制,及时肯定教师成绩,优绩优酬、多劳多酬,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第六,完善教师培训系统。建立管理培训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教师。创设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卓越名师塑造工程,搭建成长展示平台,助力职校师资迅速成长。
(三)治理目标:教材经典
1.开发标准课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明确标准(课程标准、资源体系)、流程(设计、开发、过程、验收)、团队(课程设计师、教学名师、行业专家、技术员、结构化教师教学小组)、评价(评审、验收)等工作内容。构建课程资源开发中心,通过智慧教室、未来教室、虚拟实训室、3D交互体验室等开发校企双元教材,再基于职教特点构建实践导向课程。将“课岗证赛”一体化知识融入课程标准,“课”指职教课程体系;“岗”指就业需要的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可迁移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证”指1+X证书制度,将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3]“赛”指各种技术技能大赛及教学大赛。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同步开发,打造精品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高层互选,开发职教“金课”。针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计一批对应课程,因材施教,助力更多的学生、教师在大赛中出彩。
2.打造经典教材。构建融合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新规范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体系,建立教材更新、修订制度。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教材开发机制,服务于地方产业,将行业企业建设标准、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基于网络精品课程打造智能教材,如云活页教材、电子学材等。开发教材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教材管理部门,设立教材库,对教材选用认真审核、及时把关,确保优质教材进校园。创设教材情境,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治理方式:教法精致
1.推动课堂改革。职业院校应开发在线课堂,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在线讲授、演示、讨论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成立产业学院,与领军企业合作建立冠名班,搭建产品生产流水线,建立企业课堂。利用校中厂、厂中校开展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训中学、研中学、创中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2.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智能教法,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能运用于各种职教教学场景的教学法,如工作过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等,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再现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鼓励学生进行非正式化学习。鼓励私人订制学习方式,按照学生的特点设计符合其特征的教学模式。按照任务逻辑将知识序化,对学生进行实时学情分析,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建构职业素养。
3.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圈子:让教师融入职教圈、科研圈、学术圈等,在圈子里磨砺、成长为熟手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搭平台:搭建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塑造教师的职业精神。强实践:让教师加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承接企业委托项目与课题,鼓励教师通过参加教学竞赛,参加国培、省培、校本培训等,全方位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4.建设学分银行。将实习课程、安全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有机衔接。根据学生学号进行账号分配,对理论课程进行学分认定;对实训课程进行成果认定,如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技能培训、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等,认定合格的给予学分。学生将各种学分储存于学分银行中,实行学分兑换制。同时推行弹性学制,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允许其进行电子注册,获得相应毕业证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7-24)[2020-05-14].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2]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3]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3-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