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生命教育

2020-11-17陈姗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生命教育教学实践

陈姗姗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命教育与学业应试同等重要。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当前学生的文化基础虽然得到巩固,但是他们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将生命教育融入阅读、写作、鉴赏等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形成珍惜、热爱生命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教育 生命教育 教学实践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同时也让人再次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生命意识淡薄,对自己的生命不够爱惜、对他人的生命也不够尊重,在生活和学习当中他们没有强大的意志力面对困难和挫折。因此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十分必要,语文教材囊括了众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1.语文教材为生命教育的融入提供了条件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调整和修订,其中的文章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蕴藏着美的元素和善的种子。学生只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潜心学习和深入挖掘,必能获得思想的熏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为学生种下自由、独立、尊严的种子,引导他们以一颗勇敢追求的心来浇灌灿烂美好的生命之花。

在语文教材中,有呼唤和敬畏生命的篇章,它们传递出独特的生命观,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比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揭示了生死的客观性,引导学生直面生死,珍惜当下。有智慧生命教育的文章,指出智慧是生命的核心、是人生的资本,如荀子在《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方法的论述,可使学生过学习的方式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增加生命的厚度。还有理想生命教育的文章,它们帮助学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升华,使个体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比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当中表达了种族平等的崇高理想,这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树立起自身的人生理想。

2.传统文化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人文性营养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当中,并以文字记录的方式被传承下来,择其精华选入语文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人文主义营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儒家文化中对生命和尊严的守护和担当;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以使学生感受道家文化以柔克刚的人生态度和以道养生的生命智慧。要想使生命变得有激情、有智慧,就要学习哲人的思想,要想使生命教育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精彩,就要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人文性营养。

3.语文教学特点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方式

生命教育应是深入灵魂的,能够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生命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长期浸润。语文是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的学科,具有长期而持续的特点,它可以为生命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在穿梭于语言文字当中的时候,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美的陶冶。比如学习《荷塘月色》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学习《边城》可以感受到人性美。在感受语言文学无穷魅力的时候,学生可以得到人性的救赎,增强对生命的体验。比如学习《小狗包弟》可以唤醒沉睡的善意,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获得人性的解放。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受到了重视,新《课标》中人文性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课文中有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描绘、对美好情操的褒扬,也有对崇高精神的歌颂,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认知生命。

比如学习《热爱生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持有的积极态度,使学生能够向作者学习,珍惜光阴、感受生命美好,不给生活留有遗憾。除了直接的生命教育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生命的独特魅力,感受丰富的情感和多彩的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更好地认识自己。比如学习《宇宙的边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宇宙辽阔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树立人类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意识,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

2.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除了在教材阅读当中感受生命,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认识生命,突破教材的束缚,使生命教育从抽象变得具体,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为生动,并在生命情感抒发的过程中進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当中取材,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使生命教育变得真实。

比如在阅读《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家乡的春”作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在正式写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元素。学生可以感受春雨浸润下绿油油的小草、欣赏含苞待放的花蕾、抚摸随着春风摇曳的柳条。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万物复苏、感受生命的鲜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进行取材和立意,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变得更加纯粹,并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3.在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生命

当前,很多学生对生命的意识都比较薄弱,通过语文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正视生命,在认识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坦然面对生命,在感受生命美好的同时也能接受生命的挑战。这可以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比如教学《行路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人生思想进行分析,人生之路总会遭遇艰险,但是生命也正是在直面困难、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辉。在人生之路上,既有“金樽美酒”和“玉盘珍馐”,也有“冰塞川”和“雪满山”,这会使我们“不能食”“心茫然”。虽然“多歧路”,但是总有“长风破浪”和“济沧海”的时刻。又如教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究这些观点中蕴含的思想价值,深刻地体会到“人因思想而伟大”的观念。通过鉴赏本文,学生可以学会用思想追求尊严、用思想增加生命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师学生联想屈原,即使遭遇落魄、形容枯槁,仍然不愿随波逐流,要做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并以此赢得后人的尊重和崇敬。

总的来说,教育的终点和起点都应该是指向生命教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教材为生命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可能性,传统文化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人文性营养。生命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连续渗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生命教育的长期熏陶。这需要教师积极寻找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点,培养学生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正视生命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5期。

[2] 蔡正学《师生联管做实行动研究 德能并进赢得生命发展—“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课题的纵横管理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

[3] 李胜利、罗先慧、李金云《高中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度综述—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分析》,《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7期。

[4] 王浩《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江苏教育》2019年第83期。

[5] 徐铭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策略研究》,《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83期。

[6] 吴宇琪《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途径》,《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6期。

[7] 廖用碎《生命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性呼唤》,《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生命教育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教育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探析
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