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2020-11-17钱菲
钱菲
摘 要: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反映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校园文化动态的和谐状态。同时,它还具有不同的特征,体现出融合、供能、表现、筛选和调试的作用。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态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因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必须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整体综合规划考虑,既要继承优秀的国内传统高校的校园文化底蕴,也要吸收国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意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合适的发展环境,营造积极健康有活力、有内涵、有深度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145-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depends on the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ure ecological is not only a dynamic developmental process, but also a sophisticated ecosystem. There ar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fusion, energy supply, display, filter and debugging of cultural ecology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till a few culture or ideology contradic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cultural ecology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erefore, we need to make an overall comprehensive plan to build campus culture ecological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in multifaceted aspects. Inherit the excellent domestic traditional campus culture and absorb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culture building as well.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build a campus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uita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positive, healthy, dynamic, profound campus cultural ecosystem.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ecology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地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地,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文化建设。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其生存的生态土壤,因此,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而中外合作大学这一特殊性质的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因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碰撞产生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融合的体现,其特殊的文化生存、发展背景更是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增添了很多新的内涵。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内涵及特征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内涵
“文化生态”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并在其著作《文化变迁理论》中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指出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不可分割性特征[1]。此后,这一理论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由原先的生物自然环境拓展到人类社会环境中。国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文化生态学中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文化软实力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也更具有时代的特色,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还包含着人与历史、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与状态,并且深刻地体现出人类化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达到“人类化”的一种和谐状态。
而校园文化生态其实就是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在广义的学校范畴之内,人与自然客观环境、人与历史发展、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而核心是人与一切要素的和谐,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心态的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文化生态同样是校园文化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態的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因为存在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研究其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更加复杂的要素。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应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新文化生态系统,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体系,一种多元化事物交织的文化心态,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智慧。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特征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内涵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的特征。
1. 矛盾性和统一性
高校的文化生态特征最直观的便是其外在形象,即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展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载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外在形象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矛盾性表现在校园整体规划和布局、建筑的风格、学习工作以及社交空间的使用方式,甚至是校园绿化环境等方面会因中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导致外在形象的不协调性,例如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的校园选址在周围有古村落或古建筑群的地方,这样一所外形西式的现代化风格的校园建筑就必然存在与周围自然环境不协调的情况,亦或在西式校园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中,不进行预先的设计,只为寻求所谓的“中西结合”,将一些具有中国古典特色或与校园气质不甚符合的家具摆放其中,这不仅会产生视觉上的冲突,也对校园的整体布置装饰形成审美乃至文化上的冲突。当然,矛盾性也伴随着统一性,即便是外在形象,也会因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不断地去理解和吸收对方的理念,逐渐找出适合共存的发展方向。
2. 传承性和融合性
中外合作大学文化生态的传承性和融合性体现在校园文化底蕴同校园历史的传承与结合。中外合作大学一般都是由国内外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进行合作办学的,而由此产生的这所大学必然会传承其中西方两所母体高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吸收各自的先进文化,包括办学方式、管理模式和育人文化等,形成一个由传承各自到融合共存的过程。
3. 有序性和变动性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特殊载体,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下,其文化生态与其他的文化生态有着较为独特的一面。例如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学生成長过程以及学习模式等方面必须是规范而有序的,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校园相关人员都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道德,按着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进行,任何违反规章制度就必然受到处罚。学校这种规范的有序性,也是维持学校稳定和凝聚所有成员的稳定剂,更是提高成员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必备特征。中外合作大学的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更具有独特内涵的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方面更是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有序并不是代表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也会逐渐改变和淘汰不合理的校园规章制度,例如中国校园规范中的“人情”就会和西方校园规范的“直接”在融合过程中发生改变:校园规范在权威科学的同时也兼具人性和人文关怀,符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特性。
4. 调试性和交互性(人与自我)
在校园文化内部运作过程中,中外合作高校的文化生态还具有调试性和交互性。调试性体现在因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同文化不能及时“消化和融合”而产生应激反应时,必须快速及时地做好各要素之间的调试,不仅仅是硬件上的调试,还包括软件上,尤其是校园内成员的心理和思想上的状态调试。在做好自我调试的同时,也会更多地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物,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状态。从学校主体性质来讲,交互性还体现在中外合作大学做好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会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向周围区域进行辐射影响,周围区域和事物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形成区域与高校共同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分类及功能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分类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从文化在系统中的位置来看,可以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文化生态划分为主流校园文化形态、反校园文化形态以及校园亚文化形态。
1. 主流校园文化形态
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主流校园文化形态就是中国社会倡导的积极向上的、能为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遵循的文化形态,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同时也融入了西方教育思想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种文化形态中,中西方的文化能够和谐共存,有机融合。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信念,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广阔的胸襟,从而更加客观全面的思考问题。
2. 反校园文化形态
反校园文化形态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更多体现在文化上的冲突,首当其冲的便是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双方不能和谐共存,不能互相理解,甚至采取激进敌对的态度。其次,还包含校园内部人员之间的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冲突,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行政人员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等。第三,学生在大学期间自发地产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强烈反对情绪,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产生的排斥和厌恶情绪。
3. 校园亚文化形态
校园亚文化形态介于主流文化形态与反文化形态之间,既没有主流校园文化形态那样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作用,也没有反校园文化形态那样消极排斥的厌恶情绪影响作用,校园亚文化形态更多体现在学生对周围事物、价值判断以及人生规划上的不解和迷茫,不清楚自身的需求和对未来的规划。大学时期的学生都存在着“对未来的迷茫、对社会的愤怒、对权力的反对和对自身的否定”,这种文化形态自我色彩突出,主体自我意识浓厚,不甘于主流文化的引导,渴望超越[2]。但同时,又因为对自身的否定,对对抗现实又表现出无奈和无力感。此外,这种亚文化形态也表现在中外文化之间在刚开始交流和接触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合作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的特点和分类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功能,对整个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
1. 融合功能。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文化生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负责的生态系统,不仅是校园内部各要素的和谐有机融合,还包含着校园与外界周边的和谐共存,体现着人与自然客观环境关系、人与人文历史底蕴关系、人与校内外的沟通交流关系、还有人自身内心的维持和谐的关系,将多种要素融合在一起的作用,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
2. 动力功能。中外合作大学校园文化生态作为一项动态的生态系统,势必要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反哺现实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中西方的教学、制度、组织等文化以及思想认识、意识形态、校园文化和发展理念因为不同而不断碰撞,必然要将问题抛出并糅杂在一起,提炼出符合中外合作大学性质的文化内涵,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活力化发展,而整个过程的动力来源就是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3. 表现功能。中外合作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态的功能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符合自身特色和规律的校园文化。经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糅合,提炼出精华,摒弃不能和谐共存的观点和立场,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都促使了中外合作大学鲜明个性的形成并外化出来。
4. 启发功能。中外合作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态不仅要展现出校园的鲜明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成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此外,这种影响和启发功能的受众也不仅仅是学生,还包含其他校内成员,甚至是周边区域内的社会群体。用校园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活力的思维模式、勤奋开拓的精神去影响整个社会,这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殊启发功能。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危机的理性分析
中外合作大学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校内文化和成员构成的多元化、复杂性,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利于主流文化形态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形成文化生态危机。首先是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冲突。在中外合办高校中,由于课程多以外教授课为主,学生会受到西方一些思想的影响,可能会对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产生动摇;其次,学生自身可能也存在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疏于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学生本身缺乏客观的分辨和评判能力,加上出生在和平时代,缺少国家历史文化的追溯学习和直接經验,仅凭借个人喜好或盲目随从,甚至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不屑和民族认同感的淡漠[3],反而对身边的西方商品消费文化、价值观等等更感兴趣。不仅是学生,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思想观念,趋于西方化发展,影响民族的向心力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坚持。第三,学生因为生长发育的规律,正处于自我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迷茫时期,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方面又会因为自己短暂的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造成自己心理失衡,形成心理问题,加上外部环境和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学生很容易产生颓废、逆反的心理,进而通过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辱骂、打架、抱怨等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世俗化、浮躁化、仇恨化的文化生态危机问题。
上述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势必影响中外合作大学校园文化生态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必须尽早制定对策,对症施教。
四、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机制的基本思路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存在着种种的危机和问题,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同样能够促使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文化生态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发挥其独特的身份优势,既能为自身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社会与学校的共赢。
(一)在学校发展方向上要坚持整体把握,稳态延伸
中外合作大学一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性质不动摇,虽然是中西方合作的学校,但在身份性质上必须严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线,文化可以多元化发展,但是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必须是社会主义。尤其是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学生乃至中方员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亚文化形态的学生向主流文化形态靠拢,反校园文化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觉回归主流文化形态。同时向合作的外方教职工适时展现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科学性和丰富性,及时做好沟通和交流,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目的,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中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状态。
(二)在学校文化内容展示上要坚持多元融合,相互制衡
中外合作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多元化和复杂性相互交织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展现出来的都不是固定而单一的。如何校园文化内容展示得恰到好处,就必须要做好有机融合,形态统筹,让多元文化在校园内平衡发展,让学生乃至每一个学校的成员都能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先进科学与文化的理念,逐渐找到适合自己正确成长的道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中的人与自身的和谐状态。
(三)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坚持功能耦合,科学规划
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不同分类功能的作用,融合不同文化的特性。科学合理地规划校园各项基础设施,走科学合理地规划高校文化生态的发展之路。在校园整体建筑设计上,要结合中西方校园建设的理念特色、校园文化和历史底蕴,以及实际实地情况,合理布局规划。在校园自然环境的美化上,可以通过各种自然或人造景观的点缀和细致的布置来塑造校园文化生态形象。在结合历史底蕴上,可以建造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校训、校风展示建筑,将“无声”的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以及办学特色通过“有形”的建筑和物理布局来实现功能的耦合,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生态中人与自然客观环境、人与文化历史底蕴的相互和谐的状态。
(四)在学校全面建设和综合发展上要坚持突出内涵,发展特色
大学文化的营造,不仅需要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展示,更需要从内在上提升,凸显高校人文精神和情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学校全面建设和综合发展上,必须要从中外合作这个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突出内涵,发展特色。要结合外部的扶持和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加强和完善具有中西方文化结合形成的校内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科技文化,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进一步建立具有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生态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的优势,主动与周边区域的基层组织,如企业、学校、社区、乡镇等,保持联系,加强互通,逐步建立起以区域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区域内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为骨干,校企结合,多方参与的区域社会文化生态机制,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小区等,并结合文化、商业、科技等社会因素,努力为整个区域的建设带来活力,使高校在推进和发展区域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生态。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文化生态建设中出现的一项新课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成员的认真思考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结合,齐抓共管,才能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6-10.
[2]王付欣,荆友奎.青少年文化生态及其价值引领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1-195.
[3]于滨.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冲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