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问题架构和实践
2020-11-17邰英角
邰英角
摘 要:文章在梳理综合思维的属性与教学蕴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观层面”的教学问题架构思路,明确了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路径。在结合教学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从区域性情境构建、问题解决、知识构建迁移三大方面提出了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地理综合思维;教学问题;架构
一、 综合思维素养的属性视角与问题架构
1.综合思维的属性特征与教学蕴意
属性特征是问题架构的出发点和依据。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对综合思维的内涵表现的界定,是基于学科属性的分解,除此之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又具有思维的属性和素养的属性。每种属性都有其自身内在的特征和培养要求(表1)。
从学科属性来看,空间(区域)视角是地理学科独有的思想方法,它既规定了综合思维的客体对象,又明确了学习主体构建知识的主要方式,构筑了教学活动的“知识线”;从思维科学的属性来看,综合思维要求学习认知要遵循由单点到多点、由联结到拓展的过程,这是教学活动的“认知线”;从素养属性来看,作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品格和能力,综合思维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记忆力、思维力等传统智力简单累加起来的总和,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整合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其有效培养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线”。综上所述,地理综合思维是多维属性的契合,体现了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的内在要求,但无论是哪个维度,其总体上都表现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阶培养诉求。
2.屬性视角下的问题架构思路
在地理综合思维的导向下,教学问题的架构需要符合学科知识、认知发展和教学情境的内在逻辑要求,并在梳理好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合理的教学逻辑和问题框架,即根据“学什么、怎么学”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明确知识、技能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注意教学各方面的一致性,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2]。”在本文看来,这种“一致性”和“整体教学观念”的形成,就是各条逻辑关系的统整和问题框架的架构。
教学活动中,“情境—问题”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框架和明线,它的创设既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同时也要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发展过程。结合这两方面要求,可以梳理出教学活动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基于要素、时空和地方综合的三大问题链(图1)。
二、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问题架构示例
问题链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导向下的教学逻辑。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精心创设情境,优化问题组合,统整好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教学时间等教学要素,开展问题解决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的视角。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例,该内容主要的思维活动是在地形与聚落分布之间建立联系,笔者根据知识内容和黄河流域的典型案例,设置了相应的问题链(表2)。
三、综合思维培养的问题架构策略
1.结合区域情境,建立学科思维
(1)创设贯穿性情境,培养地理思维的流畅性和系统性。因为区域环境要素较为分散、杂乱,“片段化”的教学情境容易产生碎片化的知识,不利于思维的进阶发展和综合发展。而贯穿性情境体现的是情境之间的关联性,它按照一定的线索将分散的外部现象进行有序排列和梯度呈现,形成推进教学过程不断发展的一条“明线”。在这条“明线”的引导下,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入,知识的建构逐渐全面,学生经历了整体性的思维过程,其思维品质也不断走向流畅和系统。在区域背景下,情境线索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如地理原理规律的内容可将认知发展的过程作为线索,体现要素地区差异的可以空间位置关系为线索,体现事项发展演化过程的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等。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的思维活动是在地形与聚落分布之间建立联系,考虑到地形与聚落分布特征的典型性和差异性,笔者选取黄河流域作为区域背景,以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关系为线索引入三大地形区的地形和聚落分布,让学生在观察遥感图、景观图的基础上找到要素联系、发现区域差异,进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为学生综合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
(2)进行区域尺度转换,培养空间思维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地理学科的区域差异,既包括相同尺度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差异。教学中,相同尺度下的区域比较是经常开展的教学活动,而不同尺度的综合分析常常被忽视。一般来说,大尺度范围的空间分析有利于形成对分布格局共性因素的认识,而小尺度范围则更有利于得到个性因素。例如,黄土高原的小流域内,聚落的分布受到坡度、坡向等因素的制约,当尺度扩大到宁夏、河套平原,影响的主导因素则是水源,再扩大到全国这个尺度,聚落分布则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所以,结合区域背景的情境创设,需要建立尺度观念、“伸缩”空间视角,将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更立体、更全面的空间思维。
2.围绕问题解决,增强综合品质
(1)设置问题阶梯,拓展思维的“维度”。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顺应思维发展进阶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拓展问题涉及的“维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地理学科要素的构成维度不仅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还包括时间、空间的维度,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不能只是平面化、静态的关系网,还应具有时间动态和空间变化的特质。“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课中,问题链的设置呈现了两要素分析—多要素综合—空间综合—时间综合—地方综合的维度阶梯,这既有利于学生多点、关联和拓展抽象等思维结构的有序建立,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思维的本质是关系思维。解决多维度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基于分析之上的综合,即透过现象的“蛛丝马迹”来分析出要素,建立要素联系(如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再加以综合。所以,教师要多进行方向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