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天、高地、高音,用歌声诠释青海的歌者

2020-11-17王伟

青海湖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老师

青海,这片高高在上的高原 ;青海, 这块三江之上的净土,孕育着勤劳质朴 和豪迈洒脱的高原人民,坚守着雄浑苍 茫和神奇秀美的高美净土。在这片高天 厚土之上,大江大河里有流淌不尽的诗 意,雪山草原中有能歌善舞的民族。那 一首首情真意切、大气磅礴的赞歌,那 一声声发自肺腑、优美动听的咏唱,都 是对这片高大陆的深情赞美和衷心热爱。 身处这样一片亘古绝世的大美高原之中, 怎会没有天籁之音的歌者。是的,高生 耀就是这样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籁歌 者,他用歌声唱响了高天厚土的旋律, 用音乐留声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放歌高原,为故土和生命留声在高原上一路踏歌而行的高生耀 , 回 望他走过的路 , 深深浅浅 , 曲曲折折 , 有 成功的自豪 , 也有失落中的欣慰和奋发。 当他回首自己每一个坚定而稳健的脚步 , 仿佛是在聆听一曲跌宕起伏的高歌。那 些时而沉静时而激越的音符 , 始终跳荡在 他生命的五线谱上 , 永远回荡在他的事业 舞台上。他相信 , 站在高原唱青海 , 所有 的成功和失败 , 所有的付出和得到 , 都是 因为他对歌唱事业的毕生热爱 , 而那一声 声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和喝彩,他都 会献给这片养育和成就他的高天厚土。

20 世纪 60 年代初 , 高生耀出生于地处扼海藏咽喉、茶马互市的湟源县。60 年 代中期,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父母带着 4 岁的他举家下放到乌兰县铜普公社都兰 河大队生活。乌兰县纯朴而粗犷的民风 , 能歌善舞的人民,多元的文化交融 , 给他 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 从小就非常热衷于唱歌表演等文艺活动。 就读于乌兰县第一中学时期的高生耀,非常痴迷于唱歌,当时的中学音乐 老师祁玉岚发现这个眉清目秀、质朴老 实的学生很有歌唱的天赋,于是,祁老 师便把他吸收到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 文艺宣传队”。在祁老师的悉心辅导下, 他渐渐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开始登台演 出。高生耀记忆犹新,当时在学校演唱 的第一首歌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 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此时的他在 学校里因唱歌已崭露头角和小有名气。

1978 年 , 剛刚恢复招生的青海省艺 术学校来乌兰县招生,毕业于上海音乐 学院、任教于青海省艺术学校的丹措老 师和其他三位老师来乌兰县招生。在班 主任的推荐和鼓励下高生耀走进了考场, 很快顺利通过初选,第二天他又被单独 叫到招生组的驻地——县招待所进行了 进一步测试,经过多种考试后,高生耀 成绩良好并当场拿到了体检表。后来, 据丹措老师回忆说 :“当时在那么多的考 生中,就看上了他一个人。”

在当时招收高生耀是有一些争议的 ,由于他是地主家庭出身。最后,丹措老师 力排众议决定录取高生耀。他最终被青海 省艺术学校录取并成为该校恢复招生后的 首届学生,实现了他多年来埋在心中学习 音乐的梦想。高生耀满怀深情地说 :“丹措 老师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她是我的伯 乐也是我的恩师,我会永远怀念她。”高生 耀从偏远的小县城来到西宁,学习声乐专 业 , 师从李慧琴老师,李老师为高生耀的 声乐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在生活上也给 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李老师和后来学校 特邀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倪承丰给了高生 耀声乐专业上的良好启蒙 , 为他日后的演 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舞台基础。高生耀说: “当时如果没有旦措老师的慧眼发现和力 排众议的选拔,没有李慧琴老师的精心培 养,就没有现在走上音乐之路的我。”

1982 年 , 经过四年的艺校学习,高 生耀毕业分配到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当 时为海北州文工队)工作 , 一待就是十年。 所谓“十年磨一剑”, 在这片也同样磨砺 过“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海北草原上 , 高 生耀用 10 年的时间 , 砺练着自己的舞台 实践能力,增加着社会阅历 , 不断强化和 完善自己 , 尝试涉足多方面的业务领域 , 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 , 提高自我驾驭能 力。在此期间,先后担任过团里的独唱、 节目主持、领唱、重唱、合唱等各层面 的业务工作 , 也演过歌剧、平弦、小品、 相声,还从事过钢琴伴奏等工作。除此之外 , 还积极参与地方音乐教学事业和各 类文艺赛事活动 , 频频担任各种大型演出 活动的主持和评委。在培育新人、提携 后进的同时 , 也让他发挥出“一专多能、 一能多用”的多项艺能 , 在实践中不断积 累经验 , 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激情。

1986 年至 1988 年 , 海北州民族歌舞 团公派高生耀赴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高 等音乐院校等文艺团体进修深造 , 相继师 从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胡逸文教 授 , 原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宋一先生等。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高生耀十分珍惜来 之不易的机会,除在学校刻苦学习音乐知 识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听国内外 著名歌唱家的音乐会,接受大师的洗礼和 熏陶。最让他深有感触的一次是在北京聆 听“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国际大师多 明戈的独唱音乐会,这次音乐会给他带来 的视听震撼,让他至今铭记于心。

通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悉心求教 , 无 论从专业技能还是舞台实践都使他获益匪 浅 , 视野和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拓宽和改变, 演唱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 回到海北州 民族歌舞团后,他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 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为团里的各项工作发 挥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的良好表现和 成绩,获得了海北州干部观众的称赞。

在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工作期间,他 的演出足迹走遍了海北州的山山水水,除了县乡的下基层演出外,还为州县培 训班学生上课。他说 :“我最美的青春年 华都留在了海北的那片热土上,我感恩 海北那片神奇秀美的土地,感恩那里勤 劳善良和潇洒豪迈的人民,感恩扶我走 上舞台和帮助我的满当烈老师、卓玛措 老师、董金祥老师和王生瑛老师等,他 们都是海北本土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我 艺术道路上的师长和朋友。海北,在我 内心深处早已成为第二故乡。”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 潮下,团里的有些演员纷纷出走,高生 耀也萌生了走出大山追求更高一级舞台 的念想。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 而成功 的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充分准备的人。1991 年 , 他参加了青海电视台藏历金羊年春节 晚会《金羊迎春》, 这是他第一次在电视 上露面。其后 , 他在第五届全国“青歌赛” 青海赛区的比赛中获专业组美声唱法“荧 屏奖”, 虽然这个并不是大奖,但这是他 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且首次获奖。随之, 在全省的文艺调演中海北州大型音乐舞蹈 诗画《雪山魂》中担任朗诵和独唱 , 这也 让他得以在省城的舞台上绚丽亮相。

由于这些演出获得成功且取得良好 的反响,高生耀被时任青海省民族歌舞 剧团团长的马伟民看中,马团长托人带 话让他报考省民族歌舞团,经过严格考 试,1992 年底 , 他正式调入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

省民族歌舞团工作条件和各方面设 施自然要比海北州优越许多,但这里的 压力也很大。初来乍到的他知道,当时的 团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有一段时间也 有一些不如意,但他很快就从种种不适应 中走出来,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歌唱水平 得到了团领导的认可和肯定。并很快担任 了团里的独唱、节目主持等一些重要工作, 参加全国和省上举办的大中型文艺演出活 动,还频频在青海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中亮 相。从此 , 人生的帷幕为他揭开了另一方 更为精彩丰富、更具发挥潜力的舞台。

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的高光岁月 里,高生耀先后参加第三、六、九届中国 艺术节,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 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环青海湖国际公 路自行车赛、中国东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青海高原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 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郁金香节、 中国·青海昆仑文化旅游节、国际高原医 学大会、青海省双拥晚会、青海省委省政 府春节团拜会和省政协拜年茶话会等一系 列的演出。在上述一些重大的高规格节庆 活动中 , 他每年都要尽量从繁忙的演出事 务中抽出身来 , 热心参与 , 积极配合。很 多大型演出活动,他全程参与 , 倾情投入, 除负责组织协调,还参与部分剧目的录 音、录像、排练、表演主持、监台、剧务等。 在不同工种的实践锻炼中 , 他对各个演出环节都有了系统全面的把握和了解,触类旁 通 , 不断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 多年来 , 他的足迹遍布高原的基层厂 矿、企业、农村、医院、学校、部队 , 将 自己的歌声带给每个热心的观众 , 唱给每 一个在远方守候或思念家乡的心灵 , 他自始至终都感动并快乐着。

近年來 , 为了满足青海对外宣传的需 求 , 我省各类文化新闻单位、各级文艺团 体、企事业单位 , 都在积极有序地开展各 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 进行自我品牌的大力宣传。面对这样的 文化契机和挑战,高生耀广泛参与各项 社会文化节庆和纪念演出活动。这既是 一座“经贸搭台、文艺唱戏”的双赢平 台 , 也是一个可以提高歌唱水平和主持能 力的机会 , 这对于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生耀参与的此类活动 , 粗算之下 , 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也有几千场次之多。 其中 , 包括有全国和全省专业文艺汇演、 宣传部门和本系统内的许多大型纪念活 动演出 , 以及配合全省及各州、市、县的 重大节庆赛事盛会的演出活动 , 还有各部 门各系统单位举办的运动会、党政军各 社会部门的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的开幕 式和闭幕式的文艺演出。而他参与更多 的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义演活动、“三下乡” 的慰问演出,青海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和藏历新年春节晚会以及电视文艺专题 晚会的演出等等。

面对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 , 身为一个 将歌唱事业当作毕生追求的新时代文艺工 作者 , 高生耀以热忱、真诚、严肃、敬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事业和内心。因为对 自己有了既定的目标和要求 , 无论从政治 上、业务上,还是个人素养方面 , 他都严 于律己 , 加强学习 , 力求进步。在业务上 精益求精 , 顺应时代发展 , 勤于思索观察 , 加强自身充电。并利用演出闲暇先后撰写 发表了多篇学术性的论文 , 如《浅谈音乐 发音与嗓音保护》《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中国古典音乐中看 民族唱法的特色》等 , 还录制出版《走进 青海》《昆仑石油情》《油田大合唱》等多 种盒式录音带和 VCD 光盘 , 并为多部电视 专题片配唱插曲。

同时 , 他注重在竞争中求发展 , 在比 拼中强实力。先后参与全国和省内不同 等级形式的声乐赛事 , 均获得奖项 , 曾先 后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海赛 区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青海省“樱 花杯”全省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 一等奖、全省政务演出表演一等奖、全 省“长城杯”歌曲大赛专业组二等奖、 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等奖项。

后来,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经过改制, 成立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 , 高生耀通过 竞聘上岗 , 担任了院歌舞团团长一职。从 一名演员成长为一名文艺团体的管理者。 在管理者与领导者这一全新的舞台上 , 他 不断地摸索着自己全新的角色 , 寻找自己 恰当的定位。这期间,他带队前往中国和 蒙古国边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玉树抗 震救灾现场等地慰问演出,尤其是代表青 海省去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青藏铁路建设 工地慰问演出时,由于高寒缺氧,演唱歌 曲的高音部分时十分吃力和困难,有好几 次差点没喘过气来,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 应,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念和不怕苦的“青 藏铁路精神”硬撑了过来。

2012 年, 由于全国文艺体制改革,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转企,组织上决定把 他安排到他的母校——青海省文化艺术职 业学校任教。因为去学校一线教学是他长 久的梦想,他想把自己的所学和经验教授 给学生。到艺校后,他是艺校当时唯一拥 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他深感任重而道远, 于是决定要倾尽自己所有的声乐知识、舞 台经验,传授给广大学生,让他的学生们 在未来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舞台。

在艺 校,他 认真备课, 勤奋教学。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辅导学生,帮助 学生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好 的成绩。在他的精心讲授与指导下,有 多名学生成绩突出,在省内外各大赛事 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从教 8 年来,所带 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在青海省演艺集团和 各州、县文化单位担任独唱等重要崗位, 有的已考入外省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继 续深造,一些学生毕业后一直与他保持 联系,逢年过节送来问候,并时常请教 有关声乐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

在艺校工作期间,高生耀还应国际歌 剧教育学会的邀请,赴北京担任第六届中 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与艺术歌曲演唱比赛 的专家评委,是青海省唯一的评委,这是 他的荣誉,也是学校和青海的荣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 高生耀积极工作、努力拼搏时,却不幸病 魔缠身,罹患癌症。2015 年高生耀被查出 胰腺癌,病情非常严重。他在家人陪同下,立即前往西安,当即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的西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 但尚需长达一年多的化疗。由于化疗的副 作用,他吃不下饭,经常恶心呕吐,体重 从 85 公斤骤减到 65 公斤。大家眼里昔日高 大帅气的高老师,被疾病折磨得瘦弱憔悴, 令人痛心,但疾病没有打垮他,就在休养 时间不长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 又马上回艺校投入到繁忙又辛劳的教学工 作中。那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放不下一个个 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不忍心耽误即将毕业 跨出校门的学子们。他总是很坦然地对家 人说“生死有命”。但生与死的区别就在于 活着就要体现生命的价值,生的意义就在 于积极地付出和奉献,而不是消极地退缩 与惜命不前。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采访与高生耀共事多年的同事和他 的学生时,他们对高生耀不无敬佩和感激 地谈到相处多年的友谊之情和师生之谊。 原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 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肖凤说 :“高生耀 曾是我的同事,工作上的好搭档,我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生活中也是好朋友。 他为人正直、 真 诚、 善 良、 爱憎分 明、 有才华,工作起来非常认真。他是一个 难得的人才!”

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国家一级 演员王春说 :“从歌舞团到艺校一起共事 二十余载,高老师对专业的热爱、执着, 对生活的热情、自律,让我十分敬佩!

从演员到教师,高老师一直秉承着干一 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信念,是值得我 们所有同事学习的榜样!”

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二级 演员群毛吉评价道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 遇见,有些遇见教会你如何去爱,有些 遇见教会你如何去珍惜,有些遇见教会 你如何成长,在缘来缘去的遇见与离开 中,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 好老师——高生耀。虽然高老师已离开 海北州歌舞团很多年了,可他始终把这 里当做他的根,从未间断过对我们团里 每一个人的关心。而我们每次遇到专业 方面的困难时,想到的第一个人也是高 老师,他也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光阴荏 苒,相遇几十载,高老师对我影响颇大, 这些年我与高老师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跟我可謂亦师亦友,他的艺术素养和品 德值得我一生学习! ”

青海省艺校高级讲师嘉华多杰道 : “我想用净、静、敬这三个字概括一下 我眼中的生耀老师。净 :生耀老师是一 位有着丰富阅历和资历的老同志,对人 生有着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感悟,也深知这是一个物欲横流、欲望膨胀的时代, 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通透干净、简单快 乐、平和的心。静 :生耀老师为人处世、 接人待物始终是那么的平和安静,不骄 不躁,温文尔雅。敬 :就因为生耀老师 对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常怀敬畏之心, 才会有为之努力、无愧于心的平和心态。 这就是我作为同事眼中的高生耀老师!”

与其说省城的事业发展平台提供给 了高生耀一个更能发挥所长的大舞台 , 不 如说他的情感和事业已经汇入了一片更 加充满生机、激情澎湃的音乐海洋。他 所有的付出和得到 , 最终是时代、国家、 社会和人民所赐予的 , 他也必将竭尽所 有,倾情回报这份厚爱。

站在 2020 年 8 月的青海高原上 , 高 生耀回想着四十年来在高天大舞台上一路 踏歌而行的足迹 , 仿佛又看到自己奔波在 激情岁月里的青春背影 , 聆听到那份为信 念和理想去执着追求的坚定心声。也许生 命没有休止符 , 因为他心中的歌声已经溢 满胸腔 ; 也许热闹的舞台总会离开那些掌 声 , 但在一场注定不会谢幕的生命演出中, 所有的泪水和欢笑终将伴他一路绽放。

王伟 男,汉 族,笔 名,莫名。 8 0 后,青 海省西宁市人。 青海省作家协 会 会员。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 诗歌 及评 论上 百首( 篇)发 表 于省内外 报刊。出版诗 集《 江 湖》, 曾获 第 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老师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