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0-11-17马小燕
摘 要:传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时,老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之上,运用一些教学技巧,把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本文针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内在修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健康的人格。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着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如今,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的年轻人,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够深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深刻,大多只能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查找教学素材,制成课件,之后在课堂教学中一板一眼地给学生讲述。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一词多义现象,由于教师自身水平不高,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时极易出现失误,对学生造成误导。而学生单纯依靠工具书,又极易形成依赖性,影响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2.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简单化的讲解、翻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中,未能感觉到乐趣,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陋室铭》一课的教学时,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之后把译文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老师所讲的知识做好笔记后完成整篇文章的背诵。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理念,也不能和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不能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以,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难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立足于语文课本,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语文课本中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但是,大部分语文老师只注重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忽视了其“人文性”,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这在儒、道思想体系中都有体现。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在其思想体系中都渗透着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比如《论语》《孟子》所表达的乐观进取思想,历久弥新。课本中还包含着诸多的爱国情节,像岳飞、文天祥,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展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让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借助阅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多样,经典名著是其中之一。经典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教师可以采取在班级中分发一些书籍让学生相互借阅或者互相分享的形式学习、了解文化知识,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既可以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语文水平,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内心深处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的经典名著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和条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选择一段经典的文学作品,像唐诗和宋词,让学生在小组内先阅读,然后交流讨论,赏析其中的情感和韵味,感知古人在写作中的心态,从而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以举办一些文学知识大赛,让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词佳作,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传统民俗、建筑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老师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讲这些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古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课上,教师借助课堂提问、设计情境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下,教师借助众多的古文资料,为学生补充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去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让学生身处其中,去感知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
在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引导学生把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4.组织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落实传统文化教学。例如,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手工技能大赛、武术技能展示、琴棋书画竞赛等,落实传统文化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自身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比赛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特长。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例如,给学生布置传统文化故事演讲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晨读或是晚自习时间查阅相关材料,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并推荐一名代表进行表演。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既提升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使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弟子规》中有很多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也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尊重他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5.借助新媒体,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所以,新媒体也是一种传播、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电子阅读平台,让中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阅读素材,增长知识,丰富课外生活。学校也可以在线上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通过制作宣传专栏,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牢记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学校也可以借用电子平台,举办诗词大赛、繁体字识别、数字猜想等活动,让学生在电子平台上进行参与,既省时省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课本知识进行合理利用,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郝庆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学周刊》2020年第14期。
[2] 俞少琼《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5期。
[3] 黎琼《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马小燕,1980年生,女,回族,甘肃康乐人 ,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