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得”探析
2020-11-17金唯唯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讲究得意、得言,又要讲究得法,三者间是相互融合的,当教学聚焦某一环节某一片段时,又各有侧重。读懂内涵,领会“意”境,品味语言,获得“言”训,贴近课文,学“法”运用,让学习目标更简洁,学习环节更清晰,学习过程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三得”
一、“三得”内涵的简述
“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得意,就是读懂课文的内涵,这里包括“三个”读懂,一是读懂课文关键词句的含义,二是读懂课文隐含的深意,三是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得言”,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本质的定位。目前,许多老师只关注“课文内容”,而忽略“课文内容是怎么写”,但这些恰恰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得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的方法。“得意”需要与“得法”融为一体,“得言”也需要与“得法”融为一体,这三个要素需要相互融合。没有学习方法,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技能,永远无法达到自主学习的水平。
二、小学阅读教学“三得”的实践
(一)品读语言,获得“言”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语言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通过采取反复阅读、巧妙的引导和恰当的点拨等教学手段,切实让学生体味课文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语言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大树美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一些优美语句、重点字词,在品读中欣赏和感受语言的美,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其次,在引导学生品读中,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
(二)探究意境,领会“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语言训练的同时,切莫忽视了“意”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中关键句、传神的字眼等,引领学生品味、探究课文中意境,从而领会课文中“意”蕴。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深情地讲述了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与感激。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对比品味、角色体验、补充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文字深处的力量,去解读文本的精髓和真谛,增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品味,让学生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品味生活的艰辛不易;通过补充阅读,让学生感受慈母的深情伟大。
(三)关注文本,学贵得“法”
许多事实证明,学生掌握阅读学习方法远比获得阅读知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如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建立“这一篇”文本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链接,激发学生阅读“那一篇”,直至整本书的兴趣,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认识和体验,深化体悟。要让语文学习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还需要想方设法开放儿童的视野。这样,才能把他们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三、小学阅读教学“三得”的策略
(一)“得意”与“得法”的融合,让学生“三个读懂”
“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读懂课文深刻句子的含义、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上述目标。
1.自我阅读感知
通過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有些老师宁愿花时间给学生讲解,也不愿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实践证明:“只有学生通过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并且才能真正被掌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花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感情。将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读懂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最佳方法。
2.教师点拨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自我读懂感知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促进学生感悟。一是课文内容的概括。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各种文体特征按照“五W”(原因、过程、发展、高潮、结果)来总结课文内容。在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要求学生紧扣课文的标题,围绕中心句和过渡句进行总结。二是理解深刻的句子。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具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限制,这些句子的理解应在老师指导下,借助特定手段,让学生进行充分理解。三是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文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有的文章情感表达比较直接,有的则隐含在课文的文字中,这需要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才能领悟到情感意蕴所在。
(二)“得言”和“得法”的融合,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
所谓“得言”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这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发现、比较、积累”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运用、积累语言以及掌握文章结构的设计。
1.引导发现
所谓“得言”,就是引导学生将语文教学过程转化为语文实践过程,帮助他们从语文活动中获得体验,在语文阅读中获得语言积累,获得阅读理解方法。
例如,《黄山奇松》第三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一是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千姿百态”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黄山松的不同姿态。二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形式,知道不同的文字叙述,所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手法的变化,而且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只有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2.比较鉴赏
比较是品味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比较,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不同的效果。例如,课文《灰椋鸟》的第五段,写的是鸟儿返林时的热闹场景。这段话中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如何才能让学生领悟这一切呢?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课文主题教学,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鸟的天堂》相类似的片段:“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然后问同学们,这两个场景都是写鸟的,他们有何异同?通过比较,课文中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的运用就会很容易地被学生发现。
3.积累运用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积累和运用。学习语文不应只停留在掌握一些知识的层面上,应该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教师应该学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一是让学生练笔。学完《爱之链》一课后,我让学生进行课文续写,写一写夫妻二人后来要说的话;学完《三打白骨精》一课后,我让学生改写课文,以孙悟空身份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二是教会学生复述、演讲,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学完《学与问》《谈合作》两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学着演讲,教给学生演讲技巧。
阅读教学中的“三得”,关注的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着眼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这是一种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有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黄新艳《“学程单”让学生神思灵动》,《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
(金唯唯,1975年生,女,浙江绍兴上虞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