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PP 视域下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

2020-11-17赵绚丽

经济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驻地评价教育

●赵绚丽

一、基于CIPP 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强化创造理念、培育企业家精神、提高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多层级、多阶段、全员、全过程所进行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思维养成、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一种职业素质教育,也是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渠道。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视角”的“三全育人”生态系统。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则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所进行的“全口径、全流程、全视角”的“三全育人”质量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前提与基础(背景评价)、资源投入(输入评价)、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评价)、绩效与成效(结果评价)。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理念及企业家精神的养成、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理论课及模拟实训课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手段;实践课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跨专业辅修课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团队(行(企)业导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基础教学与专创融合教师构成、考核手段),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指导团队(行业大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实践与竞赛导师构成,考核手段),科创融合指导团队(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双创教师等构成,考核手段)以及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效果反馈(项目可落地运营、能带动就业、教育引领等)等诸多要素。其评价实质是可有效地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其评价目的是全面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理念、企业家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

CIPP 教育评价模型是由Context evaluation(背景评价)、Input evaluation(输入评价)、Process evaluation(过程评价)和Product evaluation(结果评价)四个流程评价组成,是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于上世纪60 年代提出。此模型主要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等不同视角出发,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信息。文中研究的背景评价涵盖驻地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驻地创新创业活跃度等,可为已定目标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输入评价是对实施已定目标所需要且可以获得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团队优化等人财物以及为解决已定目标问题的方法策略所进行的可行性评估之关键元素,最终甄选出最优目标方案;而过程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方案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而进行的过程督导与信息反馈,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方案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及其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可操作性、高效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成果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达成度所做的成效性评价,实质是对方案形成性评价。

现根据CIPP 教育评价模型提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如下:

?

二、CIPP 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潜存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环境前提与基础不扎实

1.扶持政策环境仍不理想。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家和高校驻地政府部门虽出台了大力扶持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但部分驻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环境仍有一些限制性门槛,如初创小微企业申请驻地政策性扶持时需要有2 名员工缴纳社保且缴纳年限须满1 年等),这些门槛使得在艰难中创业的学生初创者或毕业5 年内的初创者望而却步。

2.创新创业活跃度不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内地尤其是西部欠发达高校驻地的创新创业活跃度要低很多;与省会城市相比,各地州市的创新创业活跃度仍不高。主要是这些高校驻地的高新区及其产业园、创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在深入挖潜方面不力,尤其在引进国际国内优质科技转化服务机构和重点项目、推动其对区域转型升级的带动辐射作用做得不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金融支撑等以及优化营商创业环境等方面仍不完备。

3.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理解不清,致使:一是相关部门在进行指导时不愿把学生引向有风险的创新创业,宁可将学生引向能快速就业的实体中。这样,满怀创业激情的学生因得不到有效指导,只能凭热情“瞎子摸象”,从而出现了校园创业“昙花一现”现象;二是一些高校驻地的创新创业宣传造势(如官网、官微、融媒体、公众号等)以及部分高校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如在校园网、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宣传及校园内张挂标语、横幅、宣传栏等)明显不足或缺失,从而导致了广大民众及师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4.知识基础与技术基础落后于其他学科。从调研情况来看,除本科院校外,部分高职院校每年申报创新创业课题少于2 项、发表相关论文少于3 篇、出版创新创业教材或专著不到1 项、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几乎为零。本(专)科院校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

(二)创新创业资源投入不足

1.组织保障不力。从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各高校及其驻地开始注重创新创业工作,并成立了由“一把手”牵头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少数高校及其驻地存在“两张皮”情形:有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有的甚至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为之,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同时,各地政府、高校或社会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类咨询机构虽有所改善,但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差别仍大,如内地及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及其驻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相比发达地区及其驻地高校要少、其相关服务资源相对要少、服务质量相对要差。

2.经费保障不足。调研中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各高校的经费投入仍不足。如申请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可获得国家拨款,申请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有省财政扶持,申请到驻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有驻地财政支持,但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申请不到这些项目的高校就只能靠自强自立了,但这些高校往往又会受限于驻地经济发展状况、学校自身的重视程度、高校自身的财力及社会捐赠等诸多因素影响。

3.师资队伍不健全。众所周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需要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但当前内地一些高校尤其是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薄弱,体现在:有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大多是由“定岗、定员、定编”需要而转岗,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职称分布等方面考虑极少,真正学企业管理或工商管理或来自企业且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却少之又少,根本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更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企业家、行业大师及行业专家的指导,根本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这些转岗而来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或采用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与之配套的创新创业模拟实训与实践教学极少或几乎没有。在此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此外,一些高校由于受到经费限制,这些转岗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根本不利于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严重影响高校的创新发展及其驻地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创新创业教材资源缺乏。从调研中发现,少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仍未开设《创业基础》,平时教学也是请校外专家讲几次课;有的高校虽开设了《创业基础》为必修课(8 次讲座),但线下教材缺乏;有的高校采用了外编教材但在教学中发现并不合适本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教学中又是采用另外的一些网络资源;有的高校虽开设了这门课但自编教材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形或开发的自编教材却专创融合度不高;还有的高校将《创业基础》设置为选修课,通常选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创新创业过程监督与反馈不力

1.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成才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为指针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课题组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一些高校仍潜在创新创业教育缺位或融入度不够等现象: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二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严重,以至于在课程设置上变得相对随意,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很不利;三是因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的高校仍未达到教育部关于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有些高校虽按上级部门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仍有少数高校未构建创业基础、创新设计、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课程体系。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了专创融合的探索,并开设专创融合课、开发专创融合教材,但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却探索得较少或在观望,与之相辅助的创新讲座、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以及社会实践调研等,更是做得不多或还未付诸行动。

3.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体系不完备。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模拟实训或实践平台的建设仍不理想:有的高校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还在论证阶段,有的高校虽论证了但仍未建立;有的高校虽已建立,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或实践平台数量却达不到参与班级要求;有的高校虽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训或实践平台,但因严格的管理程序导致学生参与率不高,致使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或实践平台形成摆设;有的高校尤其是内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太少或没有,根本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落地。

4.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多但质量不高。调研中发现,内地一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众多但项目质量不高,能够走入社会运营的项目微乎其微,能够在国家和省市申报立项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如在某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某高职院校选送的省赛网评项目有35 项,但最终进入决赛的却寥寥无几。

(四)创新创业成效不明显

1.创新创业素养不高。少数高校因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与指导(引导)不力,加上学生个人生活阅历浅等因素,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普遍不高。即使这些高校每年都有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赛、挑战杯或“创青春”创新创业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赛等省赛的创业计划项目,但在三大省赛中所获奖等次及项数微乎其乎,就更不用说国赛获奖了。

2.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不多。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等成果固化以及成果转化落地、申报成果奖等更是微乎其乎。

3.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绩效不佳。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能够进入社会运营并申请营业执照的创新创业项目尚不足1%,能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效率并不高;部分高校的校友企业反哺母校创业帮孵项目极少甚至没有;在教育引领方面,部分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专创融合学习以及打造创业项目的兴趣不高,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理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成效也并不明显。

三、CIPP 视域下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环境与基础

1.优化驻地扶持政策环境。优化驻地政府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尤其针对在校生或毕业五年内的创业者开办的初创小微企业:一是出台更积极的扶持政策;二是要进一步降低对初创小微企业的扶持门槛,不再设置如要2 名员工缴纳社保且须满1 年等限制,真正让在艰难中创业的初创者能“轻装上阵”。

2.提升高校驻地的创新创业活跃度。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出台更为积极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提升内地尤其是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校驻地的创新创业活跃度,全面助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二是通过当地高新区及其产业园、创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深入挖潜,大大提升了高校驻地园区产能升级;三是通过引进国际国内优质科技转化服务机构和重点项目,推动对区域转型升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而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篷勃开展;四是通过完善政策、金融支撑等,进一步优化营商创业等环境,以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

3.强化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一是进一步营造高校驻地的创新创业文化气氛;二是通过组织参与或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会议、专家讲座、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等,进一步提升驻地部门及其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三是分层分级全面开展职业生涯、创业基础和专创融合教育,并配之以相应的实践教育,突出专业特点,真正走出自己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四是加大内地尤其是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创业宣传造势(如官网、融媒体、官微、公众号等)及其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如在校园网、公众号、微信群及QQ 群等媒介以及在校园内张挂横幅、标语、宣传栏、电子屏等)。

4.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与技术基础。一是鼓励内地高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师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科(教)研活动,如申报创新创业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出版相关教材或专著、申请专利等;二是激励驻地高校师生积极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以及科技成果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大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及其高校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投入力度及激励机制,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与技术基础。

(二)加大创新创业资源投入

1.优化组织保障。一是不断强化高校驻地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力度;二是高校在顶层规划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教育、专创融合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中, 进一步强化高校各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力度;三是整合相关的服务资源,进一步夯实内地尤其是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政府、高校或社会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咨询机构、创新创业服务专家团队并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质量。

2.加大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强内地欠发达地区及其驻地高校的经费保障。针对这些欠发达地区及其驻地高校:一是国家相关部门应优先规划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单列项目,成熟一个立项一个;二是地方各级政府在规划财政预算时,要加大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扶持与立项;三是驻地高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投入,利用校友捐赠、社会合作等方式广开财路。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转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二是新进一批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培养创新创业学科带头人;三是引入行业理手、企业家做兼职教师、实践与竞赛导师及科创融合导师,全面打造由行业大师引领、创业导师指导的校内外相融合、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4.强化线下线上教材资源开发。加大《创业基础》《创业基础设计美学》《创业会计基础》《企业经营实务》《产品创意设计》等创新创业线下精品教材、活页教材的开发力度。针对重点专业,强化专创融合线上教材的开发,如开发《现代互联网应用技术与素养》等专创融合线上精品教材及其视频资源。

(三)强化过程监督与反馈

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作用。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目标;二是科学设计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专业学习的融合度,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孵化)基地,夯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真正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项目落地运营。

2.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按照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完善“全覆盖、分阶段、分层次、凸重点”金字塔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理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开设专创融合课程,为其规划创新创业目标打下基础;为那些赋有很强创业愿望的学生成为创业选手和创业引领者,开设创业拓展课和跨专业辅修课程,再辅之以SYB 培训、网创培训、创业讲座、创新沙龙、创业大讲堂及社会调研等,进一步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3.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构建以行业引领、校内(校院两级)校外(企业、社区)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四平台”:打造创业模拟实训平台,主要开展课内外双创模拟实训等;开设创新创业活动平台,组织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进入苖苖班、训练营学习提高等;建设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组织参赛项目团队开展竞赛演练、项目打磨等;设置项目孵化平台,开展项目培育、诊断指导等。全面实现“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视野拓展”“三融合”,尤其要强化创业项目在省市和国家的相关立项,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

4.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通过院校两级“兴趣小组——苖苖班——项目计划——院系孵化——校级孵化——社会实践——训练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质量,夯实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运营基础。

(四)提高创新创业的社会成效

1.高校驻地要加大创新创业专家指导服务团的指导服务频次与质量。各高校在加大创新创业指导力度,利用兴趣小组、SYB 班、网创班、讲座、沙龙、大讲坛等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项目在省赛、国赛中的获奖等次及项目数。

2.在知识产权方面,高校驻地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公司注册、专利(软件著作权)申请、成果转化等的宣传指导力度及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公司注册、专利(软件著作权)申请及其落地经营等成功率。

3.在社会效益方面,各驻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驻地高新区及其产业园、创业园等对高校大学生孵化项目的帮扶作用;驻地高校要加大校友企业反哺母校创业帮孵项目的“传帮带”作用,要积极提高创业项目的落地机率,进一步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效率。

4.在教育引领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专创融合学习、创业项目计划、创业训练营等的积极性,并在专创融合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提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及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运营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驻地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新疆不同驻地官兵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