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对供应链中企业定价策略影响研究
2020-11-17魏广明
●魏广明
一、研究问题
(一)商业信用与供应商定价及利润
在商业信用下,制造商提供一定的商业信用给零售商,零售商可以利用应付账款进行融资,进而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延期付款的商业信用支付下,制造商会形成应收账款。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会产生一定的资金机会成本。因此,随着商业信用使用的增加,制造商会提高价格,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从上下游议价能力的视角出发,随着企业议价能力增强,企业使用商业信用融资会显著增多。也就是说,议价能力越强,商业信用使用的就越多(肖作平和刘辰嫣,2017)。同时,制造商提供一定的商业信用,可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因此,对制造商而言,随着商业信用的增加,其会提高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随着商业信用(制造商应收账款)增加,制造商的价格提高,获得利润增多。
(二)商业信用与零售商定价及利润
在商业信用下,制造商提供一定的延期付款期限给零售商,零售商可以利用应付账款进行投资,进而获得一定资金收益。因此,随着商业信用额度的提高,由于额外的资金收益的存在,零售商会降低价格。但另一方面,商业信用下,制造商应收账款的资金成本增加,其会提高价格,在制造商提高价格的时候,零售商获得产品成本增加,因此,零售商也会提高价格,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随着商业信用(批发商应付账款)增加,零售商成本加成降低,利润增多。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构建
本节构造了如下两个计量模型。模型(1),检验商业信用对供应商成本加成的影响,模型(2)检验商业信用对零售商成本加成的影响。
其中,Markupit为 i 企业在 t 年的成本加成率,supcreditit为供应商i 在t 年的商业信用水平,recreditit为零售商i 在t 年的商业信用水平。controlit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资本密集度(kl)、外商投资(foreign)。εit是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涉及3 个部分,包括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BVD—Oriana 亚太企业分析库以及wind 数据库。
首先,本文所用工业企业数据年份为1996 年至2007 年、2011 年至2013 年,选择了零售业上游行业的消费品制造企业,具体包括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纺织业等。首先,按照标准的分析步骤先对异常样本进行剔除。本文剔除了数据库中的异常样本。具体处理数据情况如下:删除了缺漏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等财务指标的样本;剔除了从业人员数少于8 人的企业;剔除了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码)缺失、成立时间缺失及错误的企业。此外,按照会计准则(GAAP)剔除了存在以下情况的样本: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总固定资产大于总资产;固定资产净额大于总资产。
其次,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11 年至2013 年。根据研究需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02)二位数行业码65 所对应的零售业,从BVD—Oriana 亚太企业分析库中选择了零售企业。
最后,本文选择了Wind 数据库中2011 年至2013 年上市的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样本。具体选择方式: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选择行业门类C(制造业)行业代码13~43 所覆盖的企业样本,选择行业代码52 所覆盖的零售企业样本。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择样本过程中剔除了ST 企业。
本文主要通过手动方式将Wind 数据库的零售企业与BVD—Oriana 亚太企业分析库中的零售企业样本进行匹配。
(三)变量定义
1.企业成本加成。从成本加成的定义来看,将其定义为产品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通常用来测度企业提高市场价格能力。企业定价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而成本加成率恰恰是企业定价行为的重要体现。成本加成定价是企业有意识的目标价格,只对成本和厂商控制市场的程度敏感(王珏,2003)。因此,在难以观察到市场中企业真实定价行为的情况,成本加成定价无疑是刻画企业定价策略的有效指标。具体估计思路如下:
假设i 企业在t 第年生产函数为:
其中,Kit表示资本,Lit表示劳动力,Mit表示中间投入;Ωit表示企业层面的生产率。此外,假设生产函数Qit(·)连续而且对于可变投入二阶可导。假设企业面临成本最小化问题,其生产的函数可写为:
其中,rit、wit、pmit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和中间品投入价格。那么在产量Qit给定的情况下,企业最小化生产成本,对于中间投入M满足的一阶条件为:
其中,λit表示生产的边际成本。将式(5)整理可得:
其中,pit表示产品价格。公式(6)左和边为中间品投入弹性,用Qit表示。右边由两部分组成:企业成本加成用μit表示和中间品投入份额表示。则企业成本加成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中间品投入份额可以直接计算出来,关键是计算中间品投入弹性。当然,公式(7)中间品投入弹性也可以换成劳动要素产出弹性。因此,估算成本加成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估算生产函数计算出中间品、劳动要素产出弹性。对于每个行业而言,可以在各种设定下计算出产出的可变投入弹性。
要素产出弹性估计。本文采用LP 法估计要素产出弹性,且被解释变量为工业总产值对数值。我们根据中间品投入计算公式,即中间品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应交增值税+营业利润,计算了中间品投入额。此外,由于零售业企业缺少总产值,本文使用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替代。采用双对数模型估计要素产出弹性,其计量模型如下:
在式(8)中,Yit为 i 企业 t 年的总产值;Lit、Kit、Mit分别为 i 企业t 年的劳动力、资本和中间品投入,βL、βk、βM分别为劳动力、资本和中间品投入对应的产出弹性。
要素报酬份额计算。要素报酬份额可通过要素总报酬除以总产值计算。本文使用的劳动要素份额可以用劳动要素支出占销售总额的份额表示,即可以使用(本年应发工资+本年应发福利)/主营收入作为劳动支出占销售额的份额。鉴于劳动总报酬的时间序列最长,且计算各要素产出弹性的显著性更高,本文认为劳动是测算企业成本加成的最佳选择。
成本加成率(markup)测算。根据已估计的劳动产出弹性、已计算的劳动报酬份额,本文测算出2011 年至2013 年企业成本加成率。
2. 商业信用。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商业信用额度。其中,对供应商提供给零售商的商业信用,参照Fabbri and Klapper(2008)等做法,用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例测度。对零售商获得的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本文用应付账款占总负债的比例测度。
3.主要控制变量。企业年龄(age),用统计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来表示;资本密集度(kl),采用企业固定资产与从业人员数的比值再取对数来表示。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营业收入的对数来表示;外商投资(foreign):若企业所有制类型为外资企业,则foreign 赋值为 1,否则为 0。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商业信用对供应商成本加成率的影响结果及其分析
依据hausman 检验结果,本文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考虑加入商业信用、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年龄和外商投资的因素,可得到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商业信用supcredit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商业信用策略确实能够显著提升供应商的成本加成率。供应商利用商业信用策略能够提高市场议价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二)商业信用对零售商成本加成率的影响结果及其分析
由于零售企业数据中固定资产及所有制类型缺失比较严重,该模型中控制变量仅加入了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根据依据Hausman 检验结果,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考虑加入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的因素,得到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商业信用comcredit 系数均显著为负,这表明商业信用显著降低了零售商成本加成率。从某种程度上看,零售商延迟付款很可能导致其在与供应商议价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即很难压低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
四、结论
本文整合了2011 年至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亚太企业分析数据、Wind 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测算了企业成本加成率这一能够体现企业定价策略及利润的重要指标,检验了商业信用对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商业信用显著提高了企业成本加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