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圆行方”壶的意蕴
2020-11-17邵志峰
邵志峰
图1 智圆行方壶
紫砂的诞生是大自然的恩赐,紫砂艺术的诞生却是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在紫砂诞生的故乡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饮茶文化蔚然成风,其次,地处江浙交界,自明代开始就是文风鼎盛的地区,这两者相互作用,让紫砂艺术悠然的披上了文化的外衣,进而不断发展衍变,成为了能够承载众多精神文化内涵的载体。陶都宜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这种传承与紫砂艺人的智慧相结合,也就诞生了一套完整的紫砂制作成型工艺,这种独特搭配绚丽的文化,也就成就了名扬海内的紫砂艺术。
紫砂壶作为一件普普通通的茶具,深度的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造型的设计、制作阶段蕴寓创作的内涵主题,图1 紫砂壶“智圆行方”就是这样制作而成的。这把壶的命名体现出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行方这个词通常用来表达智慧的通达,行为的端正,是行为与品德的双重标准。明代张居正则更加直接,他认为“智圆行方。忠不近名,言不泥常。”这些言行之中,包含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方和圆的理解。这种认识也伴随着我们的文化传承而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认为,圆即圆满,周全;方即端正,不苟。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将人的言行分为圆滑和端方,间接和直接两种形式。
在紫砂壶造型的塑造中,从工艺上一直强调方和圆的变化,而以方圆作为创作主题的紫砂壶“智圆行方”正是将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法深度融合的体现。这把壶的造型独特,壶身呈四方形,分上下两级,如同食盒一般叠在一起。壶身的线条并非挺直方正,每到转折即以曲线过渡,四角圆润非常,带有典型的方圆融合的艺术特征。底层壶面为倒梯形,向内倾斜,上层高长壶颈,同样为倒梯形,上下部分的转折顺畅,以内浑角修饰,上下联系的线条没有中断,从壶口一直延伸到壶底。壶口部分采用嵌盖形式,口盖四方浑角,同样方而不直,过桥钮横贯盖面上方,钮下为气孔,壶钮镶接的时候采用暗接法,角度却极小,让人能够感受到那种上下的转折,线条却不生硬。
壶流与壶把的塑造形制跟壶钮一致,同样四方的轮廓,流自壶身中部出水,流身向前后急促向上延伸,流口平壶口;壶把的外形则在传统耳形把的基础上配壶身筒的二阶变化,上部略微延伸,无论是壶流还是壶把在与壶身筒镶接时都采用了跟壶钮与壶盖镶接一致的手法,看似有棱但线条连贯。
从整体的外形轮廓来看,壶把纤细精巧,壶流高耸挺立,两侧的线条都带有向外拓展的张力,且与壶身过渡柔和,壶钮作为中心的枢纽无形中成为了壶流和壶把联系的桥梁,三者的轮廓构成一个完整的线条趋势,流嘴经壶钮到达壶把,再由壶把回到壶嘴,这种无形的循环构成了一个无形的圆环,跟整体方的形象相互对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茶壶整体的铺砂质感,既有光泽又兼具柔和的线条,让紫砂本身的温润之美散发了出来,方和圆的界限在无形中混为一体。用这样的茶壶来品茶,方圆两种心境自然会伴随着行茶人的心境而发生变化,两者相互平衡,相互映衬,无形中提升了作品整体的艺术品位。
此壶选择了方圆相结合的造型,体现出做人要讲原则讲底线,也要讲究做事的方法。作品“智圆行方”正是通过形体中对于方圆之间变化的演绎,来体现出文化传承中对于道德品质的认同,在思考和创作中加入了创作时自身的理解。融汇了紫砂壶的历史,融汇了先人智慧,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紫砂壶艺创作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工艺上的重复,而是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所以在选择一些传统的文化题材的时候,自身的认识,在理解之后的阐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着自身独特认识的紫砂壶才是具有灵魂的,也是自古以来紫砂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简洁的造型由此便具有了文人的气质,深邃的思想也由此可以包含诸多内容,当代紫砂创作就是将这一切都融汇进紫砂的历史,彰显出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