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闭环理念的实践应用
2020-11-17黄道友张征凯王春辉
黄道友,张征凯,王春辉
(1.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61;2.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106)
0 引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国际领先的管理方法,起源于资产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对电网企业针对性高、适用性强。国家电网公司结合自身的管理实际,借鉴先进理念,按照OPDCA(Observation-Plan-Do-Check-Action,目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管理理念,设计、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并在系统内单位进行全面推广建设和应用。随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生产管理业务中的深化,体系理念与生产业务的融合应用也越加深入,其中基层一线人员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的理解重在对OPDCA 理念的掌握,并在实际业务中灵活应用。
1 闭环管理的思想理念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中的OPDCA 闭环管理理念,是借鉴国际国内已成熟的“PDCA”理论,并在其基础上增加“O”,即目标管理,确保了持续改进方向的进一步明确和前后呼应,对实际业务导向性、适应性更强[1]。
OPDCA 闭环管理理念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核心思想之一,依次取自“目标(Objective)—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英文首字母,对应“制定工作目标(O)——明确工作计划(P)——工作实施(D)——过程监督考核(C)——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及发现问题的整改(A)”,是从资产活动全过程进行统筹考虑,达到规范管控、持续提升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具体活动的各个环节依次对应到O-P-DC-A,防止中间环节的缺失,确保工作质量,优化资产管理活动。
2 资产管理体系管理要求与闭环思想的统一关系
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要求,包含12项规范要求,细分为25 项规范子要求,与OPDCA 闭环管理形成对应关系(图1)。包括:①目标管理(O),现状评价、目标、策略;②计划(P);③过程管控(D);④监测评价(C),状态监测、绩效监测、事件管理、审核、合规性评价;改进(A),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管理评审;⑤基础保障,组织、能力(人员能力、培训)、法律法规、标准制度、风险与应急(风险、应急)、协同(协同、沟通)、信息(体系文档、记录、信息系统)。
图1 体系规范要求与OPDCA对应关系
OPDCA 闭环理论贯通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即可从宏观层面指导企业整体性业务的贯通,又可从微观层面指导某项具体活动的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运行,不是对日常业务活动管控的重新界定,而是将上述资产管理要求融入、指导于业务活动。对于基层班组人员,日常工作按照以下要点开展,即可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运转要求:①每一项业务活动遵循OPDCA 循环理念实现工作闭环管控,主要包括确立目标、统筹计划、过程管控、核查评价、持续改进的整体过程;②每一项活动过程中做好基础支撑工作,包括明确组织职责、工作项分工到人,加强风险识别、应急防控,避免活动意外发生,加强与不同单位、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提升执行效率,做好过程记录和信息系统应用,确保信息完整和可追溯性等。
3 资产管理体系闭环思想在生产环节的实践应用
以“生产专业现场作业”为例,其主要分为作业(目标)计划、作业准备、作业实施、监督考核4 个阶段:①生产(目标)计划对应OPDCA 闭环管理的“O”、“P”,包括目标、计划的制定、审核及发布等环节,主要是明确工作的目标、对象及内容,对作业前期计划的统筹安排;②作业准备、作业实施对应OPDCA 闭环管理的“D”,其中作业准备主要是通过“现场勘查”、“风险评估”、“三措一案”等重点环节对作业计划内容进一步完善和确认,为作业执行做好安全准备;作业实施主要包含“两票”流转执行,履行安全交底、站班会等重点内容,实现现场安全作业;③监督考核对应OPDCA 闭环管理的“C”、“A”,主要包含到岗到位、安全督查、问题整改、“两票”评价等,通过对作业执行过程、结果的检查、总结以及班组承载力分析(C),改进、优化现场作业活动(A)。整体上,通过作业的目标计划统筹、实施的管控、过程的监督考核、评估改进,达到生产作业规范执行、持续提升的效果。具体到其他生产活动时,一线人员可参考以下步骤应用执行闭环理念。
3.1 合理开展O(目标管理)
(1)分析反馈现状。一线人员应准确分析、反馈管辖资产或业务工作现状情况,配合上级部门和单位开展有关现状诊断、目标制定等有关活动。如:①运检类人员识别各自责任区域设备设施健康水平,并统计反馈;②规划类人员准确了解所辖电网区域、片区、通道等经济发展变化、用电需求变化、客户结构变化等信息,并统计反馈;③各业务线条人员,识别在活动开展中发现的隐患和不足等,并统计反馈。
(2)明确目标要求。准确了解上级部门、单位关于本专业的工作目标、要求,或对应制定细化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3.2 合理开展P(计划管理)
(1)制定实施计划。一线人员应按照上级部门、单位任务要求,结合实际业务合理制定实施计划或方案,或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阶段性执行事项,以达到明确执行人员(Who)、执行时间(When)、执行地点(Where)、针对事由(Why)、执行事项(What)和执行流程(How)的“5W1H”。
(2)执行计划优先排序。一线人员应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资源限制等因素,对计划内容进行优先排序,合理安排自身工作。涉及到计划变更应及时履行手续。
3.3 合理开展D(过程管控)
(1)按制度、流程开展工作。一线人员应按照国网及公司规章制度、标准流程开展工作,不得擅自偏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约束,以确保工作开展规范有序。
(2)目标、计划承接。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比照工作计划、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偏离目标计划(潜在)情况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必要措施,同时反馈上级管理人员。
(3)作业风险识别与管控。基于资产管理风险库,开展现场勘察,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评估风险等级,开展班组讨论,对风险隐患进行分析,通过制定风险源点预控卡、三措一案等手段进行相应管控。若发现新的风险点,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协同应对,并健全风险库。
(4)业务活动沟通协同。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沟通协同,识别利益相关方,明确协同内容、协同对象、协同方式等,以便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对涉及协同事项进行积极沟通,确保工作顺畅。
(5)通用技术方法应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通用技术方法适用于资产管理策略的制定,并对业务开展过程中采取的执行方式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运检人员在执行辖区巡视时,可以结合设备设施状态监测或风险评价情况,在遵循制度要求下,对一些设备设施开展重点巡视管理。
(6)业务活动有效记录。实施人员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应及时维护、保管或系统存储有关记录,如表单、报告、会议纪要、图纸、合同、执照、指导意见、经验总结等资料,保证其过程记录准确性、完整性及可追溯性。
3.4 合理开展C(监测评价管理)
(1)设备健康状态监测。实物资产管理一线人员需要对巡视、技术监督试验、在线监测等业务活动按照状态评价、状态检修、技术监督、巡视制度等执行,并开展状态信息的记录、分析。
(2)管理绩效分析。依托监测平台等,输入业务信息,获取资产绩效情况,分析异动,及时响应预警、告警业务联络单等,并记录有关信息。
(3)合规性检查。在开展实际工作中,注意对执行情况开展自我检查,规避违规行为,拒绝执行违规指令,并及时沟通。
(4)事件应对。在涉及安全、质量事件等发生后,各专业一线业务人员及时报告,开展应急处理,保护现场,配合调查、处理。
3.5 合理开展A(改进管理)
(1)纠正、预防不符合项。针对在业务活动监测评价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风险事项(潜在不合规项),包括设备故障、绩效异动、不合规活动、事故事件等,按照规范流程,及时执行纠正或预防措施。同时,借鉴兄弟单位经验,积极进行自我预防,并形成有关记录。
(2)持续改进工作能力。一线班组人员通过参与经验交流活动、QC 课题、科技项目等,总结在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特色亮点,提炼出典型经验,将优秀的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实施,并形成有关记录。
4 结论
运用循环管理思想,构建对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全过程或者各环节内具体活动的闭环管理,体现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的连贯性与适应性。通过分析、总结OPDCA 闭环管理理念在基层单位的实践应用,进而提炼形成一套适应一线人员使用的理论方法,指导其在资产管理活动中的操作执行,有利于拓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深度,提高业务管控能力,促进资产管理体系工作在实际业务中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