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2020-11-17李丹阳刘畅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白质红细胞年龄

李丹阳,刘畅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1]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表现为脑室旁及皮质下白质点状或斑片状异常改变,临床表现为认知下降、痴呆、抑郁、步态异常及排尿障碍等[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A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脑血管病的不良预后有关,目前被认为是脑功能受损和脑损伤后恢复能力降低的早期标志[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变异性,与红细胞成熟与凋亡相关,研究表明RDW与动脉粥样硬化[4]、脑卒中[5]、冠心病[6]等相关,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7]。大量研究发现RDW与缺血性疾病相关,而LA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提出RDW可以预测LA发病风险的想法。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RDW-to-platelet ratio,RPR)是一种复合参数,近年来发现其与冠心病、静脉血栓形成及脑卒中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程度[8]。RPR被认为是一个炎症的指标,用以反映患者炎症状态及其进展[9]。目前国内外关于RPR与LA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引入临床易得的指标RDW、RPR,旨在探究其与LA的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完善头MRI检查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年龄40~80岁;(2)入院24~72 h内完善头MRI检查。

1.3 排除标准

(1)患有严重贫血或其它血液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类药物等);(3)合并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4)其他原因导致的白质脱髓鞘病变,如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性硬化等;(5)近1个月内有严重感染者。

1.4 研究方法

(1)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等,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询问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等既往病史;(2)实验室指标:在入院24 h内,禁食12 h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生化检验等血液指标;(3)颅脑MRI检查及脑白质疏松评分:MR检查采用美国GE1.5T核磁共振,常规扫描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序列包括TIWI、T2WI以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脑白质疏松在T1WI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WI加权像、Flair序列上为高信号为脑白质疏松;脑内无病灶为非脑白质疏松。MRI图像分析由两位专业资深影像科医师共同进行两位医师意见无冲突为阅片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LA组(192例),非LA组(87例)。

LA组的RDW高于非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量资料中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二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高血压、脑卒中病史、年龄、RDW、RPR为自变量,以是否为LA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二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

2.3 RDW、RPR预测LA风险评估

利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RDW曲线下面积0.649和RPR曲线下面积0.587,二者均大于0.5,说明RDW与RPR对于预测LA发病风险具有一定准确性,且RDW对于预测LA比RPR更有价值。RDW>12.55%时预测LA的灵敏度为89.10%,特异度为16.10%,ROC曲线下面积为0.649(95%CI0.580~0.717,P<0.05),见图1。

表3 RDW、RPR曲线下方的区域

图1 LA风险评估模型的ROC曲线

3 讨 论

LA是一个长期、慢性、进行性病变,现有研究认为与炎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缺血性动脉硬化、低灌注和血脑屏障破坏相关[10-12]。Prins等[13]发现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特别是LA的发展,认为炎症反应在LA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OR1.280,95%CI1.208~1.357,P<0.05)、高血压(OR4.117,95%CI0.142~0.417,P<0.05)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Yang等人的研究相一致[14]。研究发现年龄在LA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卵磷脂及髓鞘碱性蛋白降低,导致脱髓鞘的病理改变[15],此外年龄也会导致全身和局部炎症的变化。而高血压会引起颅内深穿支动脉管腔狭窄和透明变性,从而引起白质区供血不足,导致广泛性白质疏松[16]。

RDW是指红细胞大小的异质性,且不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血液指标而变化。本研究发现LA组RDW值较非LA组增高(13.1±0.64 vs 13.5±1.01,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年龄、高血压等混淆因素后,显示RDW仍然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RDW>12.55%时预测LA的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16.1%,ROC曲线下面积为0.649,这与Lee等[3]研究结果相似。考虑可能有以下机制的参与:(1)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破坏铁代谢系统,导致不成熟的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循环中各种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数量增多,从而使RDW水平增高[17];(2)在疾病过程中会生成大量氧自由基,但由于人体对其清除能力的减弱,在启动氧化应激反应后,通过对红细胞进行黏附诱导,破坏红细胞膜,增加红细胞脆性,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缩短红细胞寿命,最终导致RDW水平升高[18];(3)RDW升高伴随血红蛋白携氧量下降,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促进红细胞凝集,从而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引起血流灌注不足甚至导致循环障碍[19]。

RPR这一新型复合参数最早由我国学者Chen等提出[20]。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RPR参与炎症反应[21],但目前关于RPR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张建国等[22]通过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数量要比正常人群低可能是由于血小板聚集成血栓而消耗了一部分所致;而RDW正好相反在脑卒中患者中RDW的数值是增多的。从单个指标来讲差异的范围有限但是将两者结合形成新的参数RPR后两组之间的差距就被放大更有利于统计观察,因此RPR被认为可以有效反应患者炎症状态及其进展的指标。本研究发现,RPR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62,95%CI1.455~4.119,P<0.05),且与RDW联合对LA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说明炎症机制参与了LA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炎症反应可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炎性标志物的广泛关注。且RDW和RPR作为新型的炎性标志物,具有容易获得、价格便宜、可反复检测等优点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社区中预测LA有很大优势。本文主要就RDW、RPR在预测LA发病风险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LA的诊疗提供新方向。本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如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尚需要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白质红细胞年龄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变小的年龄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年龄歧视
算年龄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