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2018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分析

2020-11-17许少英杨穗群徐国胜刘凯媚李仲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献血者感染性试剂

许少英 杨穗群 徐国胜 刘凯媚 李仲平

广州血液中心 广州市医学重点实验室 (血液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95

在血液采集、制备、检验、储存和发放过程中,不合格血液在各个环节被识别并隔离,最后被报废。不合格血液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检验不合格原因报废和非检验不合格原因报废两大类[1-2]。通过对产生不合格血液原因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不合格血液的产生,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3-4]。广州市无偿献血采供血量近年来稳步增长,加强不合格血液的管理,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保障血液供应和血液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5-7]。笔者通过血站计算机系统收集2013 ~2018 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制备、检验、储存、发放等信息,对于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不合格血液和报废血液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同时,针对不合格血液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措施减少不合格血液的产生,避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3 ~2018 年广州市共采集制备5742 519U的血液,其中由于各种原因报废的血液共334 872U。将各个环节产生的不合格血液信息录入广州血液中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导出数据,对报废血液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报废血液的原因归为四大类,即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物理原因报废、过期报废和保密性弃血报废。其中,(1)因传染性标志物检测不合格的血液,归类为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感染性不合格报废分为ALT 不合格及HBV 阳性、HCV 阳性、HIV 阳性、梅毒阳性和核酸检测不合格(NAT)6 类。(2)物理原因不合格血液的报废分为采血量不足、血凝块、血袋破裂和渗漏、溶血、脂肪血、纤维蛋白析出、其他,共7 类。(3)由于血液超过储存期而导致的报废归类为过期报废。(4)当献血者认识到自身存在不安全因素,可以通过一定的保密途径告知血站其捐献的血液不能用于临床输注,这部分报废的血液归类为保密性弃血报废。

1.2 试剂

HBV、HCV、HIV 感染性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和核酸(NAT)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梅毒检测采用ELISA 方法检测。HBsAg 检测试剂(科华、梅里埃);抗-HCV 检测试剂(科华、强生);抗-HIV 检测试剂(万泰、伯乐);梅毒检测试剂(万泰、科华);ALT 检测试剂(亚太、科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诺华)。

1.3 仪器

全自动加样仪(ATPlus29、STAR、TECAN);全自动酶免处理系统(FAME);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HITACH 7180)。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血液报废信息,并进行整理,使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报废总体情况分析

2013~2018年,采集制备血液的总量为5742 519U,报废血液量为334 872U,报废率为5.83%;其中2013 ~2018 年各年度血液报废率分别为6.40%、6.40%、5.90%、5.71%、5.32%、5.40%;各年度的血液报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年度血液报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2013~2018年血液报废总体情况

2.2 血液报废原因分类

统计分析2013 ~2018 年血液报废原因,其中感染性不合格血液(48.70%)和物理原因报废(50.40%)为主要原因,而过期和保密性弃血导致血液报废所占的比例较低,见表2。

2.3 感染性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情况

各类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ALT(36.30%)>HBV(28.50%)>梅毒(12.88%)>HCV(9.71%)>NAT(8.38%)>HIV(4.22%),其中ALT 不合格血液报废所占的比例最高,见表3。

2.4 物理原因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情况

各类物理原因不合格血液报废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脂肪血(86.26%)>血袋破裂和渗漏(5.80%)>其他(4.43%)>纤维蛋白析出(1.23%)>采血量不足(1.01%)>溶血(0.64%)>血凝块(0.44%),其中脂肪血报废是物理原因不合格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见表4。

表2 不同年份血液报废原因分类比较[U(%)]

表3 感染性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情况[U(%)]

3 讨论

2013 ~2018 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总体情况较为平稳,总报废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在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中,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和物理原因报废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8],各年度未发现非主要原因报废突然增加的情况。

采供血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不合格血液。其中,感染性病原标志物检测识别不合格血液是采供血的重要环节,对于血液和输血安全极为关键。在无偿献血工作中,ALT 作为病原标志物感染的筛选指标,是判断献血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病毒感染的一个广谱指标。然而,ALT 不是一个特异的指标,劳累、喝酒、服用药物、睡眠不足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ALT 的检测结果,当健康献血者处于以上生理情况进行献血时,其ALT 检测结果有可能会偏高,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血液报废[9]。因此,在采集血液时,要详细征询献血者是否存在这些因素而影响ALT 检测结果的情况,若存在影响ALT 检测的生理情况者,应暂缓献血,并指导献血者在献血前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喝酒,保持足够的睡眠,且不服用影响ALT 结果的药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因献血者生理性原因而导致的血液报废。

物理原因报废是不合格血液报废的另一大因素。物理原因报废中,脂肪血占的比例最高。产生脂肪血的原因之一是肥胖或高脂血症,另一个原因则是献血前进行高脂饮食。其中,献血前高脂饮食是可以通过加强采血前征询和告知避免的[10-11]。血袋破裂和渗漏是在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和发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袋或辫管破损,从而导致血袋密封状态被破坏。辫管热合和离心是产生血袋破裂和渗漏的主要原因,加强对热合和离心操作人员的培训,进行规范操作,能有效减少因血袋破裂和渗漏导致的血液报废[12-14]。另外,血液在转运和贮存过程中,受到过大的外力挤压或碰撞,也是产生血袋破裂和渗漏的原因。因此血液应轻拿轻放,避免受到挤压或碰撞而导致血液报废[15-16]。血凝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采血时间过长或保养液未充分摇匀。在采血和制备过程中,均要保证保养液充分摇匀。同时,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保证血流通畅,尽量避免采集时间过长。

综上所述,减少不合格血液的产生,可以通过加强采集、制备、储存、发放和运输各个环节的管理来实现。减少不合格血液的产生,既能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还是加强血液安全的重要一环。因此,通过对血液报废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为制定相应措施和评估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献血者感染性试剂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思考心电图之177》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检验科试剂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分析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