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数学核心内容 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学科试卷评析

2020-11-17刘金英姚丽红王凯歌

考试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试卷图形数学

刘金英 姚丽红 王凯歌

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有效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与评价的共同目标。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学科试卷(以下简称“试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公平、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数学学科试卷整体上强调了德育性、公平性、地方性、基础性、思想性和应用性,更加注重数学学科内容的本质、通性通法,淡化解题技巧。同时更加聚焦核心内容和思想方法的育人价值,这对于培育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 《课标(2011年版)》要求,在对试卷做出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聚焦核心内容”“重视数学应用”“强化思想方法”和“彰显育人价值”四个方面,结合典型试题的评析,指出教学与评价的基本原则、重要任务、关键环节和根本目标。

一、试卷整体情况

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以下简称“天津中考”)数学学科试卷适用于天津市的2020年初中毕业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修业期满后,在数学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成绩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试题充分考虑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坚持近几年数学试卷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在结构、题型、题量、难度上保持稳定;在试题背景、呈现形式上,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问题设计更加公平适切;同时,适当设置了新情境和新问法,体现了“稳中有新”的整体思路。

(一)试卷设计

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84分,其中填空题6个,每小题3分,共18分,解答题7个,共66分。全卷共25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二)试题考查内容分布

依据《课标(2011年版)》,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2020年天津市数学试题对各学习领域内容的设计及所占比例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天津市中考数学试卷结构

(三)考试结果统计

2020年天津市中考考生93575人,实测平均分88.72分,与2019年全市平均分89.49分相差不到1分,很好地实现了“保持稳定”的指导思想。标准差24.09,表明绝大多数考生得分与平均分之间的差异较大,整体分数分布科学、合理。难度0.74,α系数0.92,表明试卷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最大限度地将不同学习水平的考生加以区分,有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

从试题难度分布检视,较易题目20道,分值共计84分,占试卷总分的70%;中等题目2道,分值达20分,占试卷总分的16.7%;较难题目3道,分值16分,占试卷总分的13.3%。值得注意的是,第(25)题,共设计3小问,其中的第1问3分,难度0.71.综合来看,实测结果“从易到难”整体呈现了7∶2∶1的难度分布,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效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助推育人方式的变革。

从试题区分度检视,鉴别指数在0.4以上的题目达9道,分值62分,占总分的51.7%;鉴别指数在0.2以上的题目共计19道,分值102分,占总分的85%,表明试卷绝大多数题目对考生相关品质区分的有效性非常好。能力强、水平高的考生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如此高效的鉴别能力,特别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对考生优中选优。

二、试题主要特色

试卷在设计过程中,注意融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试题的立意、素材的选取、呈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程度等方面出发,依据《课标(2011年版)》,参考本届学生所选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初中数学),科学设计试题内容,注重基础性,加强综合性,反映地方性,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突出能力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彰显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立足课标,聚焦核心内容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2020年天津市中考数学试题的设计,更加注重了对数学核心内容理解的程度和应用的水平。

“数与代数”领域,重点是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相关内容, 如第 (1)、(3)、(6)、(9)、(13)、(14)题,涉及数与式的基本运算;第(7)、(19)题,涉及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本解法;第(10)、(12)、(16)、(25)题,涉及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以及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等问题,主要指向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图形与几何”领域,重点是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涉及到对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图形变换的基本认识等内容。如第(8)、(17)、(21)题,借助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和圆,需要学生对重要的几何基本事实的理解;第(2)、(5)、(11)、(22)、(24)题,通过设置图形的变化(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投影)等内容,需要学生在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几何基本要素及其位置关系的认识,主要指向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领域,重点是依据统计图表获取信息,通过简单的统计与概率问题的计算,感受统计与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第(15)、(20)题涉及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用统计图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内容,主要指向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综合与实践”领域,重点是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第(4)、(18)、(23)题主要指向学生的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样的题目,都是从《课标(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出发,围绕主线,突出重点。聚焦核心内容,是教学与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贴近生活,重视数学应用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试题在题目素材、背景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全卷共有7题、42分,涉及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1.以当前热点的问题为素材,弘扬正能量

第(3)题,关注了2020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世界智能大会,以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办会的全新模式“40家直播网站及平台同时在线观看云开幕式暨主题峰会的总人数”为素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弘扬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科技新成果。本题源自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45页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值较大的数,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约之美,同时这样的设计,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4)题,“感动中国”与时代息息相关,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巧妙融入学科内容,特别是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舍身忘我、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以此为素材,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本题源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88页数学活动“美术字与轴对称”,通过对美术字“感动中国”的辨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以学生熟知的情境为背景,回归教科书

第(23)题,源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76页例2,并融合了《课标(2011年版)》第123页例77的设计思路和理念。题目以“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呈现,结合所给图象,生动再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深化对函数本质的理解;通过经历建立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意义。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第(23)题的设计体现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第(Ⅰ)问,以填表的形式,先给出自变量为具体数字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帮助;第(Ⅱ)问,通过观察图象,从图形与图形、数量与数量的关系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再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和认识数量与数量关系的实际意义,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此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文字书写上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决问题上;第(Ⅲ)问,在前两问已有的研究经验和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这一变化过程用函数模型表示出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培养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层层递进,为学生指明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要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试卷还设计了第(20)题“农科院了解某种小麦的长势”、第(22)题“测量池塘 AB的长”等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探究、推理、论证等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应用,是《课标(2011年版)》对教学与评价提出的重要任务。

三、能力导向,强化思想方法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其表现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于数学知识之中,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一)通过解法的多样化,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17)题,以平行四边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组合为背景,既关注了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又关注了将基本图形进行适当的组合之后,探究新情境下图形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首先,由于组合之后图形的位置相互关联,当给定“AD=3,AB=CF=2”数量及其关系时,平行四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都是唯一确定的。在此基础上,题目设计了“新线段”DE的中点G,求以点G为一个端点的线段CG的长。结合点G的特殊性,可以有多种解法:一是再去寻找或构造另一个中点,两个中点的出现有利于使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二是联想中线加倍的方法,去构造全等三角形;三是联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等。事实上,各种解法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例如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可以看作是1∶1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中位线的方法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另外,本题由于图形位置与大小的唯一确定性,有助于再思考“DE的长度如何求”“如果构造直角三角形建立三角函数关系可以吗?”等问题,为进一步探索相关内容预留了充分的思考空间,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21)题,源于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22页第1题,以圆为背景,有效沟通了圆中的圆周角、弧、圆心角、切线之间的关系。题目的设计从一般到特殊,从圆内到圆外,分别侧重了圆的旋转对称性和圆的轴对称性,其典型性使得解题方法众多。第(Ⅰ)问,给出的∠APC=100°是一个角的顶点在圆内且角的两边与圆相交的角,考虑“以弧定角”,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将这样的圆内角转化为两个圆周角之和,转化之后发现,其中一个角的大小正好是已知的63°,另一个角的大小即为所求的角,还可以先利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再转化为三角形内角或外角的关系,虽然转化的路径不同,但“将顶点不在圆上的角转化为顶点在圆上的角,再利用圆中的弧来确定角”的转化思路是一致的;第(Ⅱ)问,在利用切线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将圆的问题转化为直线型问题来解决,只要将图形中的“线”与“角”组织合理、运用充分,通过多样化的思考均可以得到所求角的大小。

显然,解题方法的不同,表明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理解的不同,其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凸显了试题的能力导向。

(二)通过综合运用知识,构建解决问题的整体观念

第(24)题,以“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翻折”为背景,将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等内容有机融合,突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条件下对图形位置的刻画与研究。本题的设计,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第(Ⅰ)问,给定一个特殊位置OP=1,求点P的坐标,起点低,只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第(Ⅱ)问,给定OQ=OP,表明“折痕”有了一定的确定性,结合题意可得折痕是一条与x轴夹角为60°的直线,且始终保持着使△OPQ为等边三角形。于是,对于第(Ⅱ)问①,只要把握好△OPQ是等边三角形或者四边形OQO'P为菱形,先“定性”后“定量”,借助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就可以“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O'D的长”了,其中“t的取值范围”需要考虑图形运动的特殊位置。

第(Ⅱ)问②,要求探究折叠后重叠部分面积变化的规律,应整体分析不同变化阶段时,重叠部分的面积S与自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关系的确立,随图形折叠的不同而不同,这与函数“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从函数角度看,通过建立图形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用函数的表达式可以刻画图形的变化规律;从几何角度看,通过相关的代数运算,可以进一步发现图形要素之间新的位置关系。体现了几何与代数相关内容彼此的融合与统一。

树立整体观念,把握核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思想、积累经验,是教学与评价的关键环节。

四、关注发展,彰显育人价值

中考需承载社会赋予其特定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试题设计的过程中,如何从现有的问题出发,既评价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学生的临场发挥、施展才能搭建平台,并进一步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2020年天津市中考试题,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助力学生学习潜质的发挥

第(18)题,是网格作图问题,围绕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依托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线与线的位置关系等,借助网格作对称点,结合圆作垂线,凸显了网格的功能。本题第(Ⅰ)问,可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求网格中一条确定线段的长度,其过程中所用到的直角边的位置,恰好为后面确定对称点的位置起到思路上的引领;第(Ⅱ)问,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垂线段最短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而如何运用好网格和半圆,需要面对新的情境,结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三角形的高、圆的性质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解决问题。此外,本题也可以借助网格的坐标功能,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直线的解析式确定特殊点的坐标,按照“点”的具体位置再画图。

网格背景下研究基本图形,一方面需要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网格所赋予的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进而可以“数量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有足够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学生高水平发挥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第(25)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性问题,主要涉及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图形与坐标的关系、研究函数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突出了数形结合、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推理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要求。

作为压轴题,本题各问的设计逻辑性强,起点低、坡度缓、层层递进。第(Ⅰ)问,通过已知条件及给定常数a,m的值,可将抛物线确定下来,在求顶点坐标的过程中既可以使用配方法,也可以使用公式法,容易得解。在解答过程中需要关注对已知条件的理解和转化,点A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是整个题的条件,由“点在抛物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将此条件转化为代数条件,得到关系a+b+m=0,此关系在后续的解题中可起到消元的作用。

第(Ⅱ)问①中,给出动点的一个特殊位置,根据动线段EF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得到关于m的方程,求出m的值,进而求出点F的坐标。在解答过程中,需要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本小题也可以灵活应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AE=CM得到关于m的方程,求得m的值。由此可见,该问的设计不仅指向学生对通性通法的掌握程度,又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能力上的要求。第(Ⅱ)问②中,需要明确线段EF在运动变化中的不变性,即虽然线段两个端点的位置在变,但线段的长度始终保持不变,结合直线l与x轴平行的条件,可以发现,线段MN的中点N与点C的距离CN的长等于MN长的一半,即点N在“以点C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至此,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再根据MN的最小值,即可求得m的值。

以函数问题为背景,设置综合性问题,具有很好的甄别功能。学生能否应用函数观点,恰当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形成合理的解题序列,并层次清楚地进行表述,做到推理严谨,论证完整,条理分明,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实现学科育人,是教学与评价的根本目标。

综上,在数学教学与评价中,只有聚焦数学核心内容,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数学结论获得的思维方式,感悟数学内容自身蕴含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才能使教学与评价做到合理、科学、有效,并有助于学科育人的各项目标得以真正落地、落细、落实。

猜你喜欢

试卷图形数学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分图形
找图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