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标扣本重基础素养立意显创新
——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分析与启示

2020-11-17张树华

考试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题试卷课程标准

张树华

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意见”第2条明确指出,要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不得超标命题。从“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转向“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是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而实施的积极举措。在此背景下,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以下简称“试卷”)的命制,坚持以核心价值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育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以学科素养为导向,注重考查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增强探究性;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增强试题与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应用性。本文从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对试卷进行整体分析与研究,为新命题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建议。

试卷的质量一般有三个关注点:一是试卷“考什么”,指向题目涉及了课程标准的哪些科学内容;二是试卷“难不难”,指向试题难度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水平;三是试卷“好不好”,指向试题命制是否有新意、是否有亮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视野衡量试卷“考什么”、“难不难”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其下由14个二级主题、63个三级主题构成,共涉及知识点120个(知识点数量参考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统计)。

(一)分析过程

对比课程标准,对2020年试卷内容的覆盖程度、试题立意、考查难度、得分点分布等要素进行细化。其中选择题以答案为准,填空题以每个空所对应的知识点为准,综合题以评分要点为参考。对于题目所考查的认知水平,以课程标准要求的认知性目标来界定。具体案例分析以第7、12、18、22题为例:

案例1(试卷第7题):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镜花水月”——月光的折射

B.“一叶障目”——目光的折射

C.“立竿见影”——影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楼光的直线传播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属于课程标准中“相.3.3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特点”。解答此题时学生只需通过回忆相关的现象即可,该题的考查目标水平与课标中 “了解”的目标水平要求一致。

案例2(试卷第12题):图1所示电路中,灯泡L上标有“6 V 9 W”字样,闭合开关S后,灯泡正常发光,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若U1∶U2=2∶3,则

A.电源电压是15 V

B.电阻R的阻值是6 Ω

C.灯泡L中的电流是1.5 A

D.电阻R消耗的功率是6 W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电路的识别”“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点。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属于课程标准中的“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理解欧姆定律”“3.4.3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3.4.5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解答此题时,分析、判断电路连接情况以及电压表的测量对象是本题的基本出发点,综合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电学关系式是本题的突破口,通过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灯泡的铭牌、灯泡正常发光)拓展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数学运算难度不大,题目能够比较深入地考查学生对于物理规律与物理方法的理解应用水平的高低,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目标水平与课标中“理解”的目标水平要求一致。

案例3(试卷第18题):小明在超市购物时,用10 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着购物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10 m,用时10 s,则推力做的功等于________J,推力的功率等于________W。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功”“功率”等知识点。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属于课程标准中的“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解答此题时,学生需要区分功与功率的概念,利用简单的公式计算功及功率,对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及运算能力的要求不高,考查目标水平高于“了解”,与课标中“认识”的目标水平要求基本一致。

案例4(试卷第22题):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 A的电流时,10 min可产生6.6×105J的热量。求:

(1)这台电烘箱的电功率;

(2)电阻丝工作时的电阻。

分析:本题旨在通过简单的运算考查学生对“焦耳定律”和“电功率”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属于课程标准中的“3.4.6了解焦耳定律”“3.4.5理解电功和电功率”。解答此题时,学生需要熟练运用焦耳定律和电功率公式,但考虑到试题来源于九年级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部分的原题,只是对数据进行了微调,因此考查目标水平应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将其定位于“认识”层级。

综上所述,其他题目也按照此种方法予以分析,2020年试卷具体知识点分布情况见表1。

(二)分析结论

1.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

2020年试卷仍沿袭具有天津特色的试卷结构:单项选择题10题、多项选择题3题,填空题6题,综合题6题,总计25题,题量适中。试卷共涉及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12个,覆盖面为85.7%,其中新材料及应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未考查;涉及三级主题37个,覆盖面为58.7%;涉及知识点64个,覆盖面为53.3%。

2.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卷中考查内容的层级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增加了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定性理解的试题数

量。许多题目的知识考点比较单一,约60%的试题考查知识点不超过3个,即便是综合性试题,物理过程也不复杂,整份试卷没有繁难的数学运算。试卷坚持以“稳”为主,整体试卷难度呈现阶梯上升,与课程标准层级梯度相吻合,考查了解、认识、理解的知识点分值分别占66%、16%、18%。试题素材来源以教材为主,以自拟原创为辅,全卷有15道试题素材源自教材的改编或整合,有6个试题素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创造;考查内容以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为主,以简单识记、记忆为辅。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2020年中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

表2 2020年试卷考查情况分析

3.突出重点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

考虑到疫情及较长时段线上教学对教学的影响,试卷在兼顾一定覆盖面的同时,更加聚焦于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主干内容,以及师生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试卷重点考查了课标中“能量”及“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内容,由于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较少,“物质”这一主题的考查覆盖程度也相对较低(图2所示);对比传统的力、热、声、光、电各部分所占的分值(图3所示),不难发现,以电和热知识为主的九年级知识所占比重略大。在控制整体难度的前提下,着重考查了“密度”“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课标要求“理解”的知识内容,这也是提高试卷区分度的有效方法,符合学生复习实际和教师教学的预期。

图2 物质主题考查

图3 各部分考查比例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视域衡量试卷“好不好”

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物理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汇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物理观念是物理知识的内化,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提炼和升华,是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是关键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必备品格。2020年试卷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对考试评价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坚持正确导向,渗透核心价值

试题的一大亮点是坚持与时俱进,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具体的试题之中,以爱国主义教育、现代科技成果、中华传统文化等为试题载体,弘扬正能量,在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着力,强化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案例5(试卷第9题):某同学对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使用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测体温”:一只测温枪所受的重力约为40 N

B.“勤洗手”:一瓶家用洗手液的质量约为50 kg

C.“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 mm

D.“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180 cm2

分析:本题将估测融入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之中,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关注社会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试卷第1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第3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第15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第17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渗透等都彰显了物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中的价值体现。

(二)夯实基础知识,考查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的观念以及能量的观念等要素,物理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感知物理现象、经历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建构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领悟物理思维过程、梳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进而内化和提升物理观念,直至物理观念的升华。

案例6(试卷第2题):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结冰能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这是利用了水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液化吸热 D.凝固放热

分析:本题以八年级物理上册P57的课文实例“菜窖中放水”为背景,考查了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生需能够把简单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的要求。本题倡导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物理学科素养中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加强对科学思维的考查有助于培养“可建模、能推理、会分析、敢质疑”的理性物理人。

1.对模型建构能力的考查

建构模型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能力。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涉及的模型主要有:模拟模型(如光线、分子结构等)、实体模型(如杠杆、平面镜等)、条件模型(如光滑、小球等)、状态模型(如二力平衡、液片等)、过程模型(如光的直线传播、匀速直线运动等)。试卷中第4题“水平道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第6题“简化了的玩具警车电路图”、第8题“测定邮箱内油量的装置”等题目都通过相关素材及模型解释生活现象,强化了模型建构的思想。学生只有具备了将复杂的物理情境、物理问题模型化的能力,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准确地提取物理模型所对应的物理知识和方法,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案例7(试卷第13题):水平桌面上有一底面积为S1的圆柱形薄壁容器,容器内装有质量为m的水。现将一个底面积为S2的圆柱形木块(不吸水)缓慢放入水中,松开手后,木块直立在水中且与容器底接触(部分露出水面),如图4所示。若此时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力刚好为零,则

图4

分析:本题借助“浮力”这一纽带,将平衡力、质量与密度及体积、压强、压力等多项力学知识与技能联系在一起,以静止状态和临界状态为核心,再加以动态变化问题情境,处理起来能力要求高。题目在模型设计、条件呈现、难点设置与问题设计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作答时采取定性推理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问题具有明显的梯度、合理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力图考查学生对于物理过程与情景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本试题旨在倡导物理教学中重视建模思想的培养,重视相关物理概念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模型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加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教学中应着重渗透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如“不变求变”“临界条件”等。本题解题方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典型例题。

2.对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

科学推理包括逻辑上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其思维方式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推理形式有控制变量、因果推理、组合推理等。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科学推理,是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考查几乎贯穿于全卷之中。

案例8(试卷第25题):为了比较方便地测量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电阻测量盒”:将一个电源(电压不变)、一个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一个开关和一个电流表用导线连接起来装入一个盒内,并引出两根导线到盒外,如图5所示。未使用时,盒内开关断开,电流表无示数。使用时,将盒外的两根导线分别与待测电阻Rx的两端相连,读取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I1、开关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I2,经计算得知Rx的阻值。

图5

图6

请你解答如下问题:

(1)在图6的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盒中符合上述设计要求的两种可能的电路图;

(2)在你所设计的电路中任选一种,推导出待测电阻Rx的数学表达式。(请注明所选择的电路,Rx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分析:本题以“电阻测量盒”的设计需求呈现出“利用电流表和已知电阻测量未知电阻”的问题,形式比较新颖。利用分析、比较、类比等方法进行推理,题设中的“电阻测量盒”是“单电表测电阻”的其中一种情况。解答此题时,学生可运用熟悉的“单电表测电阻的”电路模型,结合“测量盒”使用前和使用时的电路状态,设计出能够实现测量的盒内电路。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推理、分析综合等关键能力。另外,把盒内电路的设计全方位放开,力求由此甄别出学生感知理解新信息、灵活运用学科思想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将一个学生熟悉的“单电表测电阻”问题作为背景素材改编成具有新颖创意的压轴题,相信此举会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过重课业负担”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

具有天津特色的实验设计考查,从多维度突出核心实验的考查,将常规的实验考出新意,着重于学生实验探索能力、创新实验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具有高级科学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案例9(试卷第24题):“停课不停学”期间,小明在“云课堂”中学习了密度计的相关知识后,想用家中可用器材(如图7所示),测出一枚新鲜鸡蛋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测量鸡蛋密度的实验方案。要求: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及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2)写出鸡蛋密度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图7

分析:此题中“盐水浮鸡蛋”和“自制密度计的制作及使用”的素材均源于教材,其立意却高于教材。解答此题时需要利用“浮沉知识”建立起有关物理量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等效替代”的学科思想方法。本题中“密度计”制作的器材新颖,“一盐两用”的巧妙设计,考查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题的情景真实,器材的选取源自生活,实验操作方便可行,能够很好地甄别出“常做实验”和“不做实验只刷题”的学生,能够有效引领教学从“注重解题”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化。本题力图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实验设计原理以及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四)体现学科特点,凸显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的能力。试卷突出了对科学探究过程与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融会了核心素养要素,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个要素的考查更加灵活多样。

案例10(试卷第23题):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的重力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准备的器材如下:两个相同的滑轮、一根细绳、钩码若干、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小明把两个滑轮分别作为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成滑轮组,用该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G/N提升高度h/m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η 1 2.0 0.1 1.0 0.3 6 6.7%2 4.0 0.1 1.8 0.3 7 4.1%3 6.0 0.1 2.5 0.3

图8

请你解答如下问题:

(1)表中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在图8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绕线方式;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3)为了验证猜想二,还需增加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

分析:本题以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为背景,在教材“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的基础上,融入了探究的因素,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推演计算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

本题共设置三问。在第(1)问中,一方面需要学生通过提取表中信息,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考查了学生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提取表中信息,结合滑轮组使用的特点,逆向推理出滑轮组的绕线方式,让学生在分析推理中进一步直观、形象地理解滑轮组的使用特点及其实际意义。

在第(2)问和第(3)问中,延续了近年来学业水平考试对于科学探究考查的一贯命题风格。试题结合实验活动的展开,逐次设置了两个问题:通过第(2)问考查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要素中的“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以及“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在第(3)问中,隐性考查了学生对于“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这一探究要素中的“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以及“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这些科学探究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

本题在测量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入探究因素,以考查探究能力为主旨,这样可以引导教师在此类测量性实验的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拓展,充分挖掘学习过程中的生长点,将学习重心从强调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转变观念,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是培养人的,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核心素养,都是为人的发展。”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育人素材,教物理,讲悟理,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让学生感悟“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研究热传递时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热量传给周围”,学习光的色散时让学生明白“生活就像一束白光,只有经历三棱镜的磨砺,才会绽放七彩光芒”等,使学生析自然之奥秘,悟人生之真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和实践情境,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让学生解生活之问题,品科学之神奇。教师要注重实验探究和问题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生活和责任担当,主动发现物理之“真善美”,研究问题和动手实验客观求“真”,解决问题、创造成果、服务他人目标求“善”,自主探索、情感体验、活跃思维过程求“美”,让学生判天地之大美,感物理之文化。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考试机器,而是鲜活的、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适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控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乐观地对待人生,胜不骄败不馁。平等对待各层次的学生:对勤学好问者,满腔热情、百问不厌;对粗心大意者,剖析错误、时刻提醒;对心理脆弱者,单独谈话、指导放松;对情绪急躁者,予以鼓励、及时点拨;对学无所获者,特别辅导、增强信心;对努力过度者,提示休息、劳逸结合;对厌学、弃学者,降低难度、适时安抚……

(二)依标扣本,注重突出物理教材的基础地位

课标是骨架,教材是血脉,思维是灵魂。基础性是中考命题的永恒主题。历年中考试卷考查内容均严格遵循“课标”要求,挖掘教材资源,注重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增加课程智慧。

首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脉络。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引领学生发现各知识点、知识板块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抓住骨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方式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网络建构,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中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等;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插图“问一问”,利用插图引入课堂,激发“所思之疑”,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所寓之理”,利用插图复习反馈,梳理“所学之法”,利用插图渗透德育,挖掘“所含之情”;再如“动手动脑学物理”“拓一拓”,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作业布置,完善或增加探究类作业(实验探究、调查、问卷等)、实践类作业(观察、制作、参观等)、阅读类作业(阅读科普读物、上网浏览科技新闻等)、书写类作业(调查报告、科学短文等)。当然,课本例题“变一变”、重点实验“改一改”、科学方法“捋一捋”等都有待教师开发和创造。

最后,注意使用教材时要避免“抛开教材,陷入茫茫题海”和“照本宣科,思维无序”等极端现象。

(三)关注热点,明确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攻方向

“重视生活实际”“注重科学探究”“强化实验考查”“培育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中考的热点。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重社会热点。可以选择以一带一路、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科技前沿、交通安全、神舟飞船、玉兔登月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来设计一些情境新颖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增强其应用意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知识只是拓展补充题目背景,应适时适度,不应深度开发;要重视实验,鼓励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设计的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必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做,对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要追根溯源、融会贯通,从“浅层学习”进入到“深度学习”,重点是实验设计和评估,如:测量工具基本构造和原理如何?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实验表格如何设计?实验数据如何处理?实验误差产生原因是什么?对比其他相似实验有什么不同?如何对此实验进一步完善和改良等等。在探究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练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逐步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如:读书分析法可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深拓宽知识面;列表比较法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结归纳法可达到知识归类系统化、知识联系网络化的目的;解题思考法能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等。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法、转换法、极端法、逆推法、假设法、整体法、类比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感悟学科魅力。

(四)问题整合,把握提升复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2020年中考试卷中有多个题目对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如第7题从“疫情防控”的角度对估测问题进行了整合、第10题从“设计或使用原理”的角度对生活中的工具或装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了整合、第17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磨一磨”所对应的物理知识进行了整合、第24题从“一盐二用”的角度对“盐水浮蛋”和“自制密度计”两个小实验进行了整合、第25题以科学推理的方式将“单表测电阻”和“黑箱问题”进行整合等。

在统揽全局、重点复习的基础上,从细微处下手,找出相关知识点或实验的联系点,发散思维,整合知识,以便在短暂的复习时间里取得最佳效果。以整合操作细节为起点,链接知识和能力:如在复习“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可先让学生研究课本实验装置,然后引发问题的生长点,如:滑动变阻器在两步试验中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要使电压或电阻成整数倍变化?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若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由2 V增加到4 V时,应如何操作?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若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将定值电阻由5 Ω换为10 Ω时,应如何操作?该实验的主要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操作可使误差变小?……,这些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评价的过程,引发了学生思索,点燃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以整合设计细节为支点,焕发课堂活力:如复习“温度计”时,可设计“自制温度计”的系列讨论问题:瓶子里装哪类液体更合适?液体为什么要带颜色?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为什么要加热排气?如果漏气会出现什么现象?液柱变化不明显该如何解决?显然,这些细节问题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征,它本身就是一条问题链,其所引发的是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比较、应用,对科学方法的再认识,这种复习方式比知识的罗列更生动、鲜活;以整合解题细节为重点,增加学生应试技巧:针对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同题型,应对学生加强相应的指导,如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直接判断法和排除法结合,适当代入特殊值,注意答案的分布情况,坚决避免漏答和答涂不一致现象发生;解答填空题时要注意关键文字书写准确,概念性的问题要确切、简练,计算性的问题要准确无误;解答作图题时要规范而不能潦草;解答实验题时要注意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结论的全面性和对应性等;解答计算题要注意辅助作图变抽象为形象,明确状态变复杂为简单,“不变求变”变繁琐为直观。

总之,在中考命题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更要依据课程标准,研读并用好教材,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增强对课程教育功能的全面认识,进而彰显物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追求中的应有价值。

猜你喜欢

本题试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