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思维 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
——以“光现象”复习为例
2020-11-17贾丽
贾 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江苏 南京 210023)
初中光现象的内容主要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比如光现象的描述与判断、光学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操作、实验证据的分析与总结等。笔者运用对比思维,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主要以案例的形式从三个方面进行初中光学复习。
1 对比光路,明确现象成因
例1:图1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图1
光现象主要涉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三种情况,用光路图准确表达出光的传播路径是中考物理的考点,三种情况下光路图中光源、传播的介质、方向具有相似性,解决的方法是对比三种光现象的光路,明确其中主要区别,利用光路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提升对光现象光路的辨析能力(表1)。
表1
图1展示了水面上树木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涉及的是光的反射规律,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在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光来自树,到达水面发生反射后指向小明的眼睛,故B选项正确。
如果该题把题干改成看到水中的“鱼”,可判断出该现象为光的折射,因为鱼在水中,涉及两种不同的介质,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光来自水中的鱼,到达水面后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眼。对比发现:相同点为人眼看到的“树”和“鱼”都是虚像,光源是实际的物体,传播的方向都是指向观察者的眼睛;不同点为树在空气中而鱼在水中,前者的光路在同种介质中,后者的光路在不同种介质中。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变式训练进行检验。
变式训练1:如图2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下列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为( )。
图2
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涉及两种介质:水和空气,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可知D选项正确。
2 分析对比,明确实验过程
例2:如图3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硬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向后转动,如图3甲所示,入射角等于。若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使光线沿左侧纸板入射(图3乙),在右侧纸板上(能/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图3
例3: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 如图4甲所示,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可在水面上方喷一些。
图4
(2) 如图4乙所示,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了可翻折的光屏,这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如图4丙所示,他将光沿着AO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靠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增大/减小/不变)。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角为。
以上两例涉及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特点的探究,两个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具有相似之处,对比发现:(1) 实验中主要探究线与线的位置关系、角与角的大小关系。选择能翻折的纸板,在实验中便于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三线是否共面、比较两角的大小关系,两个实验的共同点为三线共面;(2) 纸板上带有量角器,便于改变并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对比线与线的位置关系时,都以法线做参考,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均位于法线的两侧。(3) 探究光的折射中角度关系时,让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折射角是否总是小于入射角?因此该实验比光的反射多了一步操作,要让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会观察到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两实验在器材选择及操作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表2所示。
表2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中两角大小相等、三线共面,例2的答案为:30°、增大、不能。例3是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最先达到90°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故例3的答案为:(1) 向左移动、会、烟雾;(2) 在同一平面、减小、0°。
3 对比成像特点,拓展知识应用
例4:有一小组利用光具座进行成像实验研究,如图5甲所示,虚线框内可插入的实验元件有:中央有小孔的纸板、透明薄玻璃板、凸透镜,实验中在虚线框内放入上述某一元件。
图5
(1) 在进行图5甲所示的实验时,若在光屏上出现图5丙(a)所示的像,则方框内插入的元件可能是。
(2) 此后,将蜡烛从30cm移到40cm刻度线处。
① 若光屏位置未变,光屏上的像由(a)变成(b),则方框内的元件是;
② 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仅有亮度均匀、大小不变的亮斑,则方框内的元件是。
(3) 在方框内插入透明薄玻璃板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这是因为。
分析:本题涉及三种光学元件(小孔、平面镜、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小孔和凸透镜都可以成倒立的实像,具有相似性,学生特别容易混淆。
在物距相同时(大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分别将用平面镜、小孔和凸透镜所成的等大的像、缩小的像和放大的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发现存在一个共同点,适用于小孔和凸透镜成实像的所有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不同点是: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大小决定于物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的关系,成实像还是虚像决定于物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的关系;小孔和凸透镜均能成实像。
在多组实验中,使用同一光学元件,物距不同,像距、像的大小也不同;无论成像的虚实,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等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比值(表3)。
表3
解答:(1) 该问中给出的条件是在光屏上看到了像,用光屏接收的是倒立的实像,对比三种光学元件,小孔和凸透镜均可以成倒立的实像,故插入的元件是中央有小孔的纸板、凸透镜。
(2) ① 根据屏上接收到的是等大的像,可以判断出此时光屏上成的是与蜡烛等大的实像;当像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小孔可以只改变物距或像距。而凸透镜的物距和像距会同时改变,一个增大,另一个要减小。本问中的光屏位置不改变,只减小了物距,就可以判断出方框内的元件是中央有小孔的纸板。
② 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仅有均匀的亮斑,此时光屏上呈现的不是像,排除了中央有小孔的纸板、透明薄玻璃板,只能是凸透镜,而且此时蜡烛恰好位于凸透镜的焦点处,焦距为10cm。
(3) 在方框内插入透明薄玻璃板时,因为其靠近的蜡烛的一面可视为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所以光屏上接收不到。
4 结语
笔者以“光现象”的复习课为例,采用对比的方法,从“光路”“操作”“成像”入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便于学生理解相似实验之间的异同,同时作为初中相似内容的一部分,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