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考物理试题情境赏析
2020-11-17逄岩
逄 岩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 基本情况
情境是试题中为学生设计的具体背景,是引领学生完成思维任务或操作活动的基础,是实现命题立意的中介和材料。物理试题情境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时的处境,满足这一要求的题目可以称为情境化试题。情境化试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如图1所示,情境化试题在2019年江苏省各市中考物理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试题情境充分反映出地方风土人情以及最新建设成就,地域特色鲜明,同时还有着共同的高远立意——对人文教育、生活取向、传统文化的追求,呈现出“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气象。
图1
2 试题情境赏析
2.1 突出情感体验
试题的科学性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要求,江苏省各市中考物理试题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积极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积极的情感体验,各市试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社会热点话题或当地风土人情表达出“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美好情感。
图2
例1(无锡卷第3题):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2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 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赏析:本题的情境设置恰到好处,文字描述与插图既简洁、准确描述了考查内容,又富有人情味,表现出对无声孩子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爱情感,情境交融,恰似题干所言——唱出了“整个春天”。
再如苏州卷17题以海军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为情境,考查压强与浮力内容,气势磅礴、整齐划一的舰艇编队彰显海军建设成就,引起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关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南通卷第1题和扬州卷第15题均以我国高铁建设成就为情境,考查机械运动中参照物的选取以及速度的求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与家乡建设,体现了家国情怀。
2.2 关注生活化情境创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生活化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试题情境的生活化不仅在于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在于要求学生就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以“生活探究”丰富科学探究的实现形式。
例2(扬州卷第29题):如图3甲所示是路边交通指示牌,通过横杆A、B与立柱相连,细心的小明发现路边的立柱都是空心圆柱而不是空心方柱。
图3
(1) 小明猜想可能是空心圆柱比空心方柱的抗压能力强。为此设计了下面的探究活动,如图3乙所示,分别在圆纸管和方纸管上面施加压力,观察并记录纸管的形变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在探究过程中,除了要保持纸管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相同外,还要保持纸管的相同。小明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 图3甲中指示牌和横杆的总质量是300kg,长为4m,高为2.5m,AB间距离为1m,忽略指示牌与立柱之间的距离,g取10N/kg。立柱对横杆B作用力的方向是,大小是N。横杆B对立柱压力的受力面积为400cm2,则横杆B对立柱的压强是Pa。立柱固定在地面上,为了增加立柱的稳定性,最好在立柱底座的(左/右)侧增加固定螺丝。
(3) 请你写出生活中应用本实验结论的一个实例。
赏析:从情境设置的角度来看,例2是典型的“生活探究”试题,“发现立柱的形状”“猜想”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作答过程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判断,进一步加以分析验证,体现了物理理论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再如南京卷第25题以如何在拉杆箱内摆放物品更省力为情境;连云港卷第19题以码头上缠绕缆绳固定船舶为情境,设计探究活动,研究摩擦力与绕绳的圈数的关系;徐州卷第38题从生活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测定酱油的密度,并改进实验装置,测量酒精密度。“生活探究”试题相比改编自课本实验的试题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设计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3 融合传统文化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命题工作中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省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在情境设置中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考查传统文化背后的物理原理,实现了物理考试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例3(扬州卷第4题):《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赏析:本题以我国古诗词为载体创设试题情境,摘用了《卜算子·咏梅》《秋浦歌十七首》《月夜忆舍弟》《阴雨》中的部分诗句,涉及物态变化,要求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气象问题。古代诗词凝练隽永、意味深长,有大量的作品涉及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描述,是学习物理的重要资源。以诗词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物理学习,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得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