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研究
2020-11-17何景师
何景师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工程系,广东 东莞 523808)
一、引 言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周边仍存在大量的农村社区和农业组织形态,城中村和城郊农村与城市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峻,两者相互交错、渗透,对城市和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的描述由最初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10个城市中有6个位于珠三角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城乡融合离不开产业和城市的融合,构建新型“产-城-乡”关系,有利于实现城乡发展更充分、更平衡,城市与产业发展更高质量、更高品质。基于城乡、产城双重融合的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有文献从产城乡三位一体融合角度研究的很少,往往都是从城乡一体化或产城互动融合两个角度各自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关于城乡一体化方面,张合林[1]、吕丹[2]、李瑾[3]等用不同方法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施建刚[4]基于DEA方法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效率。产城融合方面,贾晶[5]、丛海彬[6]、邹德玲[7]用不同方法测评了产城融合度,魏倩男[9]研究了河南省五个城市的产融融合效率。此外,关注城乡和产城的转型和发展等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Stefand[10]对芬兰城乡二元关系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Yuanyuan Yang[11]从人口、土地、产业的角度研究了城乡协调度以探索城乡转型的趋势,蒋宁[12]研究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徐秋艳[13]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产城关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综观文献,学者们基于城乡关系、产城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却鲜有从产城乡三者融合的角度进行讨论。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融合背景下推动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区域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路径,本文拟从产城乡三者融合的角度,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对珠三角9市历年面板数据分析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以分析投入产出效率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评价指标
现有的研究割裂了产业、城市、乡村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粤港大湾区都市群已经跨入世界发达城市群行列,各城市虽然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高,但尚有大量的各种农村社区和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城乡二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和产业发展存在巨大鸿沟,城市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也存在鲜明对比和差异,“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特点非常明显。“镇村组经济”导致土地资源碎片化、低效率利用和“半城镇化”问题非常突出,且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一轮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要求。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都是国家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者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城镇与乡村平衡发展,切实解决城乡差异。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虽然关注的重点内容并不重合,但在根本目标、实现路径上有高度一致性。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实现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湾区时代城市和乡村高质量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步伐加速,新技术不断催生城乡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对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也正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可见,推动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区域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路径。基于此,本文拟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来研究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由于对产城乡一体化融合的文献较少,拟结合对前人对城乡一体化[1-4]、产城融合[5-9]研究基础上确定投入产出指标。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强调产业、城市、乡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产出指标拟从产业经济一体化、空间统筹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所示。
表1 产城乡一体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法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投入产出决策分析。DEA方法对数据上不要求量纲统一,也不需要设定权重标准,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一)DEA-CCR模型
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需要考虑多个产出指标来衡量一体化融合效率,因此从静态分析上选择产出导向(Output Orientated)CCR模型得到综合效率值以研究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
对有n个决策单元(DMU)的产城乡一体化测评体系,有m种投入xij=(I=1,2,…,m)和s种产出yrj=(r,1,2,…,s),基于产出导向的BCC-DEA模型的线性规划如下:
ø*=maxø
其中j是决策变量,而ø*是线性规划最优解。
(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BCC-DEA模型属于静态分析工具,仅能评价每个年度或者每个单元的静态数据并不能进行不同时间的面板数据分析,而DEA-Malmquis模型可以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对于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分析,要通过纵向历史数据和横向评价单元的相互对比。Malmquis指数可以分析DMU单元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变化[13],可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Dt表示距离函数,xt,yt表示第t期的投入和产出,则从t时间到r+1时期的Malmquis指数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DEA-CCR静态分析
运用CCR模型通过DEAP软件得到2008-2018年珠三角9市的综合效率值(如表2所示)。综合效率值衡量了城市产业与结构、区域发展的综合性指标,体现了各个城市的资源配置、资源使用效率、制度和管理水平等各种因素综合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总效益。从表2所示可见,总体上看珠三角9市的综合效率值总体水平数值较高,但历年平均值处于下降趋势。从各个城市均值看,综合效率均值前三的城市是东莞、中山、江门,综合效率均值低于0.9的有珠海、惠州、肇庆3个城市,分别是0.609、0.779、0.835。
表2 2008-2018年各市综合效率值对比
对2018年惠州投入产出做投影分析(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口分布密度、村改居比例、城镇化率、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GDP等指标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其中地均GDP可提升空间为356.11%,城乡人口分密度可提升空间为226.74%,村改居比例即社区居委占村(居)委会比重可提升100.04%,城镇化率可提升70.86%,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可提升52.38%,人均DGP可提升19.12%。因此惠州在经济产业上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改进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惠州,提高产业和经济发展吸引力;同时应大力吸引人才,加快村改居比例,以产业吸引人更多外来人口就业,加快农村社区改造,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等。
(二) 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
对珠三角9市2008-2018年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投入产出数据做产出导向的Malmquist 指数分析,通过DEAP软件得到历年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数据(图1)。
1.动态变动总体分析。珠三角9市产城乡一体化融合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11年间年平均下降2.8%,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变化(Techch)下降。从历年产城乡一体化全要素生产率(Tfpch)变动及分解波动可知,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技术进步变动存在较高一致性趋势,可见珠三角9市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退步导致的。数据显示过去11年技术进步下降了2.5%,说明过去11年来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产城乡一体化融合协同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技术并没有跟上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产城乡不协调进一步扩大。其次是技术效率下降了0.05%,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率下降了0.04%。
根据Techch技术进步率的变动,珠三角9市产城乡一体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8-2009年技术进步下降非常明显,Techch值从1.008下降到0.908。这时期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世界经济科技产业受到波及,以外贸出口为特点的珠三角产业结构遭到重创。第二阶段从2009-2016年Techch值逐年上涨,从0.941上涨到1.054。后金融危机时代,广东省积极开始产业转型升级,从过去依赖土地、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向集约生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业发展。与此同时将广州、深圳的制造业向惠州、肇庆等转移,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在此阶段管理和制度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上是相适应的,能够有效推动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发展。第三阶段是2016年以后Techch值下降明显。在此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优化要素资源的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珠三角地区的“镇村组经济”导致土地资源碎片化、低效率利用和“半城镇化”问题非常突出,制约了经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1 2008-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
2.区域动态差异分析。根据2008-2018年各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显示(表4),过去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下降最明显的城市是珠海、深圳、惠州和肇庆。从投入指标看,珠海和深圳的人均实际使用外资、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教育支出这4个投入指标在9个城市中是都排在前列,但其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非常明显,说明深圳和珠海的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存在严重不足,投入指标数值大,但产出指标不具有明显优势。从技术进步变化值看,过去11年间,除了中山和江门大于1外,其他城市都小于1。从规模效率值(Sech)看,只有珠海、惠州2个城市规模效率值低于1,其他城市都等于1,规模效率值体现了按照最优的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水平所能获得的最大产出情况。根据表4可见江门、中山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大于1,表明过去11年这两个城市的产城乡融合呈现增长趋势。
表4 各市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变动及分解
五、结 论
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说明同样的投入产城乡一体化融合的产出效果越大,也就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无法被定量的因素对产城乡一体化融合的贡献越大。产融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可能涉及的因素包括制度、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企业家才能、资本流动、营商环境等。通过Malmquist 指数分析可知技术进步下降是产城乡一体化融合下降的主要因素。在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区域发展中,技术下降体现了城市制度和管理水平不能及时跟上城市经济、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提高产城乡一体化融合的“全要素生产率”,就要通过完善制度、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技术进步、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等,来提高可以衡量的各种资源和要去的产出效率。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实现产业和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面临城市资源紧缺、土地空间利用有限等问题,经济发展向集约式、创新式等方向转变。应倡导技术创新驱动,通过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融合促进产城乡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通过缩小区域差异、完善城乡一体化融合以提高城市与乡村高质量协同。
本文运用DEA-BCC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大湾区9个城市的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通过CCR静态分析和Malmquist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指出大湾区9个城市的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总体较高,但近11年来产城乡一体化融合的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研究指出技术进步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趋势,技术进步下降是导致产城乡一体化融合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效率下降。从DEA-CCR静态分析看,综合效率均值最低的3个城市是珠海、惠州、肇庆,综合效率均值前三的城市是东莞、中山、江门。从Malmquist动态分析可见江门、中山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均值大于1,其他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珠海、深圳、惠州和肇庆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最明显。通过对惠州的投影分析指出地均GDP、人口分布密度、村改居比例、城镇化率、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GDP等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是产城乡融合提升应重点关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