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口香糖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11-17陈永惠朱文俊
王 梅 陈永惠 朱文俊
腹部手术是治疗腹部外科疾患的一种常见手段。因术中长时间腹腔暴露、麻醉、术后卧床、镇痛泵镇痛及腹腔炎症等,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腹胀、肛门延迟排气、排便、进食不耐受等,严重时会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导致肠腔内及腹腔内压力增高,影响腹部切口及胃肠吻合口愈合。传统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法主要有胃肠减压、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推迟进食等,但其应用效果尚不理想,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一直是外科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嚼口香糖作为临床一种新型的促胃肠功能恢复的措施,已成功应用于结直肠外科等领域[1]。但咀嚼口香糖是一种非药物的干预手段,干预效果有限。因此,为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早期采取嚼口香糖联合足三里、合谷穴位按摩,收到很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2018年10月- 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要行腹部手术治疗患者。①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75岁;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认知及沟通障碍;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口腔疾患不能咀嚼者;口香糖过敏者;按摩局部皮肤损伤或瘢痕者。③终止标准: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最终82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其中行胃、小肠手术33例,结、直肠手术4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因考虑术后镇痛泵镇痛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将其纳入基线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炎、止血、营养支持、协助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等常规治疗及护理。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术后返回病房6 h,全麻清醒,指导患者咀嚼无糖口香糖1天3次,30 min/次,每次2粒;穴位按摩每隔6 h/次,每次10~15 min,夜间患者休息。①穴位的选定:双侧足三里、合谷。②操作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放松肌肉,操作者指甲修剪,洗净双手,正确取穴,右手拇指指尖垂直着力于穴位上,以点、按、揉的方式按摩,患者出现酸、胀的感觉,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及反应,调整按摩的力度。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起始时间为返回病房时间。①肠鸣音:术后6 h,分别由责任护士听诊两组患者肠鸣音,每次听诊3~5 min,每4 h听诊1次,直至肠鸣音恢复。肠鸣音≥4次/min为肠鸣音恢复。②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责任护士加强和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如有肛门排气、排便,第一时间通知责任护士,护士确认和记录。
1.3.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进食不耐受、腹胀、呕吐、肠梗阻的发生情况 收集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资料及术后进食不耐受,发生腹胀、呕吐及肠梗阻的例数。术后肠梗阻系手术后同次住院时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对照组 41 25.13±3.57 50.44±9.71 86.95±10.64观察组 41 22.55±4.11 46.85±5.51 81.05±10.57 t-3.030 -2.056 -2.521 P 0.003 0.043 0.014
2.2 两组患者术后进食不耐受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后进食后不耐受,发生腹胀、呕吐患者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进食不耐受情况比较
3 讨 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常常处于暂时抑制状态,胃肠道蠕动减弱,胃蠕动恢复较慢,右半结肠需48 h,左半结肠72 h,胃和空肠手术后,上消化道推进功能恢复需2~3天[2]。术后胃肠道功能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恢复,将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3]。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认为,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需要多模式的集束化护理,其中早期下床活动和早期进食是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术后患者常常由于留置腹腔引流管、切口疼痛及长时间的静脉输液、心电监护等原因,在临床实践中,早期下床活动执行率较低[4]。早期进食虽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但部分患者常出现早期进食不耐受现象,发生腹胀、呕吐甚至肠梗阻,使患者早期进食意愿和执行率都很低。嚼口香糖是一种“假饲”的方法[5],通过模拟人体咀嚼进食的行为,刺激口腔,促进神经反射,使消化液分泌增加,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因食物没有进入胃肠道,不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同时,嚼口香糖还可抑制食欲和饥饿感,刺激饱感,清洁口腔,提高患者舒适度。穴位按摩是中医的外治法,通过局部按揉、刺激体表穴位,对相关脏腑产生治疗性刺激,以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运作。既往研究显示[6],按摩穴位具有通络温经、脾气得运、和胃理气、胃气下降之功效。中脘、天枢穴、合谷、足三里、神阙等为常用穴位,其中最常用的为足三里和合谷。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穴[7]。按摩足三里可刺激经络感应,使脾胃经气疏通、平衡气血、化瘀散结,促使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便、排气。合谷穴[8]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输逆气而泄,胃与大肠同归阳明,合谷穴能清泄阳明,故合谷穴能止吐,具补气固脱、益气回阳之功,按之可补气安神,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紧张、恐惧心理,并有调经活血,和胃通腑,促进肠蠕动的恢复的功能。
本研究显示:腹部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嚼口香糖联合穴位按摩,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使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缩短2.58 h,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提前3.59 h,排便时间缩短5.90 h,住院时间缩短1.0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进食后腹胀、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使术后早期进食依从性提高,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组虽然术后肠梗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由于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除了胃肠动力不足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外,也和手术粘连的机械因素及腹腔炎症引起肠管水肿导致肠管微循环障碍等有关[9]。
嚼口香糖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模式,是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供的非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和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方法。该操作简单,取材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副作用少,易被广大患者接受,适宜在临床开展,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