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混合性鳞状细胞腺性乳头状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2020-11-17孙思柏李世兰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粘液鳞状乳头状

陈 杰 孙思柏 李世兰

肺支气管内实性乳头状瘤(SEPs)为主要发生于成人的罕见良性肿瘤,占所有肺肿瘤的不足0.5%及肺良性肿瘤的约7%[1]。根据乳头表面被覆上皮的不同,主要分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混合性鳞状细胞腺性乳头状瘤(MSCGP)和腺性乳头状瘤,其中以MSCGP最为罕见[1],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肿瘤性标志物的升高。影像学多表现为支气管腔内或肺实质内的境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的病例长期随访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由于此瘤罕见,临床及影像学医师对其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于某些伴有继发性改变的病例,常被误判为恶性肿瘤。我们通过搜集本科及文献报道的MSCGP 24例[1-15],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等特征,旨在加强影像学及病理学医师对此瘤的认识,减少误诊。

1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医院病理科于2019年诊断的肺MSCGP患者2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及总结。所有病例均经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染色,一抗CK、CK7、TTF-1、NapsinA、CEA、p40、CK5/6、SMA及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免疫组化染色中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其中TTF-1、p63、Ki-67均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着色为阳性;而CK、CK7、NapsinA、CEA、CK5/6、SMA则以细胞浆出现棕黄色着色为阳性。

2 结 果

2.1 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本组共收集MSCGP 24例,包括文献报道病例22例,本院患者2例(1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均为64岁)2例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体检时影像学发现肺占位而就诊,肿瘤直径分别为2.3 cm及1 cm,1例位于支气管腔内,1例位于肺实质,2例患者均无吸烟史。

2.2 病理形态 巨检,病例1为突出于支气管腔内肿物,表现为淡红色息肉样肿物;病例2为发生于肺实质内肿物,肉眼表现为肺实质内形态规则的肿物,与周围肺组织境界清楚,无浸润性生长,切面实性,灰红色,质地中等。镜检:低倍镜下,肿瘤内见乳头状生长结构,内含宽大的纤维血管轴心,部分纤维间质伴有玻璃样变性,纤维轴心的表面被覆鳞状细胞和腺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多为复层,位于腺上皮下方,胞浆嗜伊红染,通常看不到明显的角化(图1A)。纤维血管轴心被覆腺上皮细胞呈单层或复层,腺上皮细胞立方状至柱状,部分可见纤毛,部分细胞浆嗜伊红色,部分胞浆内含粘液空泡,两种细胞的细胞核形态温和,呈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明显异型及核分裂像。

图1 病理形态

2.3 免疫组化结果 基底细胞及鳞状细胞表达p40(图1B)、CK5/6,肿瘤上皮细胞CK7、CEA、TTF-1、NapsinA弥漫阳性表达,纤维血管轴心CD34、SMA阳性表达,Ki-67细胞核增殖指数低<1%。

2.4 治疗与预后 2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病灶完整切除,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及1年,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

3 讨 论

3.1 临床表现 MSCGP为良性病变,文献报道中MSCGP主要发生于相对年长的女性或男性患者,且与吸烟无相关性。作者收集本院诊断及文献报道MSCGP共24例,对其临床及病理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6.1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本组中出现2例年轻患者,年龄分别为17岁及18岁,由此可以说明,该肿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包括青少年。肿瘤多发生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内多见。少数病例也可发生于肺实质内。本组24例患者中18例位于支气管腔内,6例位于周围肺实质。MSCGP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胸闷、咳嗽、咳痰、咳血等症状。本组24例患者中有临床表现的病例包括10例,主要表现为咳痰、咳血及胸痛。14例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笔者发现这些伴有症状的患者多数表现为支气管内肿物,且肿瘤直径一般>1 cm。因此推断这可能与肿瘤发生部位及大小相关,当肿物逐渐增大,阻塞支气管腔或细支气管腔,甚至发生炎症时,可引起咳痰、咳血、胸闷、胸痛等反应性症状。

3.2 影像学资料 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腔内肿物表现为菜花状肿物,肿物基底与支气管壁相连续,但无明显浸润,也无支气管壁僵硬的现象。有时肿瘤也可表现为支气管壁轻度隆起的隐匿性生长方式,支气管镜检查,病变处支气管壁增厚。发生于肺实质内者主要表现为与肺实质境界清楚的类圆形肿物,少数情况下当肿瘤生长于肺边缘近胸膜处时则可以出现胸膜凹陷。另外,一些报道中发现MSCGP在PET/CT检查时会显示出肿瘤的FDG增高(FDG对于生长活跃,且直径>10 mm的肿瘤具有97% 的敏感性和78%的特异性)[3],因此经常导致该肿瘤影像学诊断为恶性。对于支气管壁的微隆起型病变,以及发生于肺实质内,尤其是发生于肺叶边缘导致胸膜凹陷的病例,很容易被误诊为恶性,因此,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影像及临床的误诊。

3.3 病理学改变 肺实性乳头状瘤为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巨检,MSCGP大体表现为支气管内灰红色或灰白色菜花样或细乳头样肿物,肿瘤基底与支气管壁相连续。肺组织内病变多与周围肺实质境界清楚,易剥离,切面实性,少见出血及囊性变。镜检,肺MSCGP的主要组织学特点包括:①肿瘤具有宽大的纤维血管轴心,部分可伴有玻璃样变性。②乳头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呈复层或假复层,通常以腺上皮为主,鳞状上皮细胞主要位于腺上皮下方,胞质红染,核轻度异型;腺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粘液空泡,细胞均匀一致,核小,圆形。腺上皮内夹杂着纤毛细胞、粘液细胞及杯状细胞,有时可见胞质透明的细胞,但所有细胞均无异型性,或仅有轻度的异型性,无核分裂像,也无坏死。③肿瘤的分枝状间质轴心内可呈炎症改变,有时甚至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周围可见粘液脓性细胞碎屑,可能与肿瘤阻塞支气管及肺泡引发的炎症性改变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周围型纤毛腺性乳头状瘤,应给予高度重视。其乳头状结构在肿瘤的周边常不明显,表现为向周围肺泡内延伸,形成类似于沿肺泡壁生长或肺泡内的微乳头结构,肺泡壁有时被破坏形成“粘液湖”样,在快速冷冻切片上与浸润性粘液腺癌极其相似,容易误诊。加强对这些病例的认识,仔细观察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像以及寻找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对于减少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3.4 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肿瘤中的所有上皮细胞,包括复层或假复层柱状细胞、纤毛细胞、粘液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胞,均显示CK(pan)弥漫阳性表达;基底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p40、p63和CK5/6阳性,p40、p63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弥漫阳性,CK5/6则表现为细胞浆的弥漫阳性;CK7、TTF-1表现为腺上皮细胞的弥漫阳性表达,CK7主要表现为细胞浆的弥漫阳性表达,TTF-1则表现为细胞核的弥漫阳性表达。局部纤毛细胞表现为CEA和NapsinA细胞浆弥漫阳性。纤维血管轴心显示SMA等纤维/肌纤维细胞弥漫阳性。本组24例MSCGP中,只有1例出现TTF-1表达缺失,所有肿瘤均显示细胞Ki-67增殖指数低于1%。有报道称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可发生恶性,并证实其恶变可能与吸烟和HPV感染有关,尤其是HPV16、18和31/33/35的感染相关。此前已有报道在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中检测到HPV DNA的存在,作者在查阅以往文献报道发现,报道中的少数MSCGP中亦存在p16的表达,并检测到HPV DNA的存在[5],但MSCGP与HPV感染的关系却不甚明朗[5,13]。亦有报道MSCGP存在BRAF基因的改变[5]。当然,基于该肿瘤的病例数甚少的情况,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本组收集的24例病变中,所有病例经完整切除后,随访时间3个月~7年,均未见有复发、转移及恶变。

3.5 鉴别诊断 ①原发性/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也可生长于支气管内,主要由粘液样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粘液样细胞分化成熟时呈杯状或柱状,胞质透明,核在基底部;表皮样细胞类似口腔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可见细胞间桥,偶见角化;中间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小,大小一致,胞质少,类似上皮的基底细胞,虽与MSCGP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粘液表皮样癌肿瘤细胞缺乏一定的极性,且MSCGP中缺乏中间细胞,主要呈乳头状生长。②粘液腺腺瘤:与MSCGP相比,粘液腺腺瘤通常以富含粘液的囊腔或管状结构为主,可在局部形成少量乳头状结构,但不是肿瘤的主要成分。③乳头状腺瘤:乳头状腺瘤一般为实性生长,其发生一般与支气管无关,乳头状结构的表面被覆上皮均为单层立方上皮,并伴有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④支气管内乳头状鳞癌:该肿瘤一般位于肺门部,呈外生性生长或支气管内生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鳞癌,当仅伴有非常局限的上皮内扩散,伴或不伴有浸润时与MSCGP很难鉴别,但是大多数病例中存在浸润,且鳞状细胞癌可表现角化,有角化珠形成和/或细胞间桥等特征,细胞也有明显的异型性。小的活检标本表现分化良好的乳头状鳞状上皮时诊断尤其应该谨慎。

总之,MSCGP为良性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通过切除可以治愈,是否具有复发及恶变的可能,尚需更多报道进一步证实。对于发生于肺实质的MSCGP,尤其发生于肺叶边缘引起胸膜凹陷的病例,应仔细观察,注意与恶性肿瘤相鉴别。

猜你喜欢

粘液鳞状乳头状
肿瘤相关因子TSH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
关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ICD-10编码的建议
端粒酶相关蛋白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D-L1的表达与P16、HPV感染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
神奇的粘液菌
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联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