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的风格特征

2020-11-17

鸭绿江 2020年27期
关键词:岑参边塞雪景

蔡 玥

引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语言的“陌生化”“留白”展现了瑰丽奇特的边塞风光、慷慨悲壮的将士豪气。诗歌运用奇特的语言勾勒出奇异边塞风光中的送别之情。全诗融情于景,送别之景与送别之情交融在一腔豪气里。本文着重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中“奇”的艺术特征,以期对这首诗歌中的慷慨奇特之气有更深的认识。

一、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言是传递思想的物质外壳,作品的精彩呈现需要作者对语言有超强的掌控能力。杜甫在《渼陂行》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也说岑参的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岑参善于摄取新事物入诗,又能自铸新词,创造出俊逸新奇的意境。岑参的“奇”首先体现在词采的瑰丽、想象的丰富、语言的运用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语言的“奇”首先是通过“陌生化”展现出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表面字义又与内在的深层含义之间构成一种张力,通过比喻将寒冷的风雪用春天的梨花来展现,将冬天的雪景用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凸显,打破普通的风雪印象,给人一种新的观看角度,跨越季节时空的描述在寒冷的风雪天给人一剂慰藉。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一种更为热情、蓬勃、豪气的比喻,这样的蓬勃与外界的“瀚海阑干”“愁云惨淡”更加彰显一种对比的美,由“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与现在的银装素裹的寒意相比较,这样一种对比更为强烈,这又惊喜又布满愁云的天气为下面的送别做了环境氛围的营造,同时体现了诗人爱好新奇的特色。“忽如”二句将北风吹来的雪花比作春风吹开的“千树万树”的“梨花”,在酷寒的塞外却使人感到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留白”本是中国书画作品中为了给接受者更多想象空间而常用的手法。作者这里也同样运用了这一手法,“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弯弯曲曲的山路,回头已经看不见友人的身影,这样是符合送别之景的,一人在原地观望另一人走远,送别之后的景象往往是空白的,诗人不知友人的情况,友人也无法得知诗人之境,路上只有“雪上空留马行处”,一个“空”字表明诗人期望能够看到友人的身影,可是却只看到马蹄走过的痕迹,不见有人的身影,这里对于送别点到即止,并没有展现与友人送别的具体场景,只是说送别之后回头只见马蹄印,即可看见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的不舍之情,没有申诉对友人的不舍,却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心中的失落展现淋漓,分别时依依不舍以及分别后的失落的空白又通过景象描绘展露无遗。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处处紧扣一个“雪”字,以咏雪写送别,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全篇更多是对边塞奇异天气以及送别前的描绘,并没有直接展现分别,用了大量篇幅对分别之前进行铺垫,为分别营造环境,在最后才点出分别之后的失落。但是在前面对雪的描绘中也早已寄予了诗人的送别之情,留客之心在雪景,寄情于把酒言欢和离别之时的回望,这些不用言说的送别之意早已明示在了送别之前。

诗人充满奇情妙思,笔力矫健,善于写难写之景、难言之情,或用夸张的笔法,写阔大的景物:“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或用细节勾勒,作细腻的刻画:“风掣红旗冻下翻”;或以奇妙的想象,造瑰丽的境界:“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将新奇、瑰丽的边塞风光作了艺术的再现,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瑰丽奇特的艺术风格。

二、奇景——语言包裹下的异域风情

诗歌中所展现的边塞之景已经打破人们对气候的认知,将边塞气候的异常展现得淋漓尽致,“陌生化”的语言描绘着陌生的异域奇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之景,前面写送别的环境,送别环境即边塞的秋景。开篇即点明边塞环境的异常,仅仅八月就狂风呼号,风雪漫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其中“卷”“即”二字,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胡地的风之凶猛,天气之异常,仅仅秋天就风雪满天,连坚韧的白草在这猛烈的狂风里面也轻易折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四句虽写人,实则写雪,通过人的感受将西北大地风雪的威严形象逼真地展现了出来。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的角度表现胡地的天气严寒。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雪花、衣着、将士都受着严寒的折磨,营帐内外都面临着边塞奇寒天气的冲击。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也要为即将远行的人摆酒送行,显示出西北民族的豪迈好客之情。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为送客之景助兴,只是写了三种胡地边塞特有的民族乐器,便写出了边陲送别独特的场面,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在傍晚时分,一红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仅有的一点暖色调就是军中的红旗,也在寒风中冻得无法牵引,在对比之下更显边塞天气寒冷到极致。

诗歌的整体用语气质也多用一些豪迈之气的词语,用宏大的意象写艰苦卓绝的环境。“卷”“千树万树”“飞”“瀚海”“万里”都是宏大有力量的词语,这些词语所带来的是一种豪壮之气,即使是令人悲伤的分别,也是用一种豪迈之气来展现,也是一种边塞之气,胡地人民的这种气魄便跃然而出,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之气也显现在了诗歌中。

全篇围绕雪景来写,视野宏大,语气豪壮,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胡地边塞天气之严峻。运用了奇妙的比喻、想象、夸张等多样的手法,豪气开阔的语言描摹了严寒的塞外天寒地冻的异域景象,在一腔豪气里熔铸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深切的惜别之情。

三、奇情——惜别之情的浅吟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着重一个“送”字,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无论是造奇的语言还是奇异的边塞风物,都只为最后留白出和雪一样诚挚的送别之情。

全诗一共十八句,仅第十一、十二句和最后四句写送别,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边塞风雪,彻底地展现了这如同送别之心一样愁云密布的不舍之情,仅以雪景衬托送别,在送别中描写雪景,写景则新奇秀拔,抒情则豪放奔腾,造境则雄浑悲壮,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多篇幅地展现分别之景,仅写分开之前的雪景即天降大雪,何况这雪已经铺满天山的归路,留客之意已经展露无疑。

不言不舍之心,只是坦然为友人送别,在“酒”“胡琴”“琵琶”“羌笛”这些充满胡地特色的意象中为人送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言而喻的不舍与送别都在杯酒中熔铸,在这送别之音中萦绕于心。友人离去深情目送,此情此景极其动人,更显诗人与武判官感情至深,不忍分别。

在雪中送别,雪是洁白的,大地也是一片洁白,如同诗人对友人的感情一样纯粹,简单无掺杂。雪花是寒冷的,入骨地冷,漫天飞雪飘入罗幕之内,皮裘也不御寒了,弓弦被冻住,铁甲难以上身。罗幕之外,是愁云密布的天空与寒冷之至的大漠。即便是这样严寒的天气,风雪满天,我们对将远行之人的情谊在这帐内也是热情漫天的。雪花也是柔软的,是柔情的,友人总将远走,诗人目送武判官的身影在白雪皑皑中消失,趁着马蹄印还没有被雪花淹没,循着马蹄印记住友人。雪花寒冷却洁白而柔软,如同这边塞严寒的天气中温暖的人气一样,严寒与温暖交织,愁情与豪情互融。

结语

奇语奇景奇情熔铸于一炉,写雪也写情,一如既往地符合岑参的豪迈之气,即使送别也写得开阔不拘。虽说是送别,却用了大量篇幅写边塞风物,将情感融入意象之中,送别之情不言而喻。整首诗歌熔铸着诗人对边塞风物的主体情感,用多变严峻的边塞风光演绎送别之情,以此传递出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极富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岑参边塞雪景
初雪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山房春事(其二)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红批有声作文
梦回边塞
雪夜遇熊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又爱又恨是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