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玩牛”的传承保护
2020-11-17何敏
何 敏
“玩牛”是一种与农事相关的、用于喜庆场合的民间假型传统舞蹈,目前主要流传在石柱县西沱、下路和南宾等地。在石柱县广袤的农村地区,“玩牛”是当地节日不可或缺的活动。它是一种集锣鼓、舞蹈、体育、表演为一体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幽默风趣,博采众长,表达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较高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一、“玩牛”现状分析
土家族“玩牛”习俗以前是每年4月初祭拜牛神、举办牛王节时群众自编自演的民俗节目,主要用来祈求来年全家平安、庄稼有个好收成。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农村生活方式及娱乐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逐渐淡忘这一习俗,现如今只有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上才能观赏到。虽然“玩牛”已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承人意识薄弱且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虽然传承人都有一定的传承意识,但却是短期的、浅显的,对传承对象的认识不够,传承意识淡薄。部分传承人对“玩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和价值缺乏认识,也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传承人个体所做出的努力相比较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同时传承人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去表演“玩牛”,认为其表演太“土”。年轻人接受的是当代流行文化,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传统的、较枯燥的表演形式。
2.生产观念、方式和农作物构成的改变使“玩牛”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农业大面积耕作,多劳力投入,讲求数量,以为多数量会带来高产量,于是就有众志成城的劳动场面。那个时候牛是人们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如各种农耕机器、化学肥料和除草剂等,众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很少见了,更别说用牛来耕田犁地了。耕牛渐渐地淡出了农业,人们对牛的喜爱也随之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观念的转变及农作物的改变使得“玩牛”这一民俗活动的生存土壤日渐消失。
3.“玩牛”的文化空间日渐缩小
“玩牛”在文化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政策日益开放,文化多样,在此环境下,“玩牛”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尤其失去了对文化传播的主要群体——青年人的吸引力,生存空间变得十分狭小;二是研究保护需完善。虽然“玩牛”已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玩牛”的保护力度,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玩牛”的相关研究不多,得到的关注度不大。因此,政府也就无法根据研究成果构建起更为良好的保护环境。
二、“玩牛”的保护传承策略
由于“玩牛”在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对“玩牛”的保护不能简单、机械地采用一种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
1.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
对于“玩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将“传承”作为首要的保护工作。在具体的传承工作中,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扶助。首先政府要秉承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原生态的“玩牛”民俗活动,为其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有利的环境。其次,政府要为“玩牛”的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玩牛”保护的管理工作,给予“玩牛”传承工作强有力的支持。
2.大力培养“玩牛”艺术传承人
艺术传承人的培养是民间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关键,没有优秀的艺术传承人,民俗艺术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没有传承人,“玩牛”就失去了发展的力量和精气。所以,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建立“玩牛”艺术传承人培养的长效机制,为专业表演剧团和业余社团输送优秀艺术表演人才,使其后继有人。
3.现有传承人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表演内容和形式
“玩牛”要想被观众接受和欣赏,就必须使其紧跟时代潮流,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文化心理。因此,传承人应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其表演形式,增加新的内容,使其更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玩牛”是一项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表演活动,在创新表演内容的同时,在耕牛形象、伴奏配乐等表现形式方面也要进行创新。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文化环境的改变、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以及观众审美趣味的转变,一方面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困境,但另一方面也为其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给民间表演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它亦能够突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增强自身的感染力与创造力,重新唤起当代人对“玩牛”的关注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