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三农”问题报道空间

2020-11-17米厚民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工农民

□ 米厚民

内容提要 新时代的“三农”报道必须紧跟时代脉动,直面现实问题,应把“三农”报道放在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大框架下来考量,站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来判断。做好“三农”报道也应统筹城市和乡村,不只是要让农民喜欢,也要让市民爱看。

当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是否还认为“三农”报道只是村里人的事情?当沙尘天气阻挡了我们畅快的呼吸,我们是否还认为植树造林只是农民自家的事情?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全社会都可能崩紧神经。

“三农”新闻与全社会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考量和策划“三农”报道,既可以挖掘出它与农业关联的一面,也能挖掘出它与城市相关的一面;既报道村里人关注的重点,也写出城里人关注的话题;既让农民爱看,也让市民喜欢,不断拓宽新时代“三农”新闻报道空间。

一、转变观念,把“三农”报道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考量

报道“三农”新闻的四季歌,春种秋收,防汛抗旱,这是我们多年一惯的传统手法,编辑记者轻车熟路。

“四季歌”该不该唱?该!这是新闻报道对农业节令的反映。但这种新闻数量多了行不行?不行!受不受欢迎?不欢迎!农民不爱看,市民也不爱看。传统的新闻报道理念是,“三农”新闻就是让农民看的,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它与城市和市民距离遥远,这种观念已经落伍。“三农”报道如果再沿袭原来的思路,势必和现实脱节,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在工农城乡关系互动增强的阶段,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工农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形势好坏、农村发展快慢对工业和城市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对“三农”的拉动日益明显。“三农”问题已超越了单一的城市和乡村,“三农”报道与城市新闻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新时代的“三农”报道必须紧跟时代脉动,直面现实问题,把“三农”报道放在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大框架下来考量,站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来判断,“三农”报道不只是农民关心,也得让市民关注;不只是要让农民喜欢,也要让市民爱看。

对于农民工欠薪问题,这是“三农”新闻,还是城市新闻?我们应如何报道?是报道农民工辛辛苦苦干活却拿不到工钱的无奈,还是见怪不怪麻木不仁?是追踪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环境,还是报道政府部门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动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关系着对农民工的感情问题,也关系着农民工一家的生活问题。如果一年辛苦钱打了水漂,农民工子女的学费从何而来?购买农资的费用从何而来?他还会对城市充满向往和卖力地干活吗?如果没有农民工的奔忙与劳作,城里人的生活节奏可能一下子就会打乱。关心“三农”问题,就是关心自身的问题,就是关心城市问题。“三农”像一根长长的扁担,一头连接着农村,一头连接着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

“三农”报道必须站在全局,在强调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在强调一个方面时,要考虑另一方面,防止其中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冲撞,照顾到前后左右。如我们既要报道调整产业结构,又要报道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报道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又得报道有人在家种地;既要报道维护农民工权益,又要报道如何改掉他们的坏毛病坏习惯;既要报道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又要报道农村为市民提供绿色农产品等;既要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又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为农立言,补齐“三农”短板,守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实现百年梦想的薄弱环节: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须现代化等。

新闻工作者不应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要有清醒认识。当我们身处繁华都市,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不妨时常想想在田间挥汗干活的农民兄弟。“三农”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不能让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掉队,要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

这就是我们进行“三农”报道所站的立场。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看清现实的国情,把握时代的脉动,引导新闻报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何看待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粮食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我国的农副产品价格基本保持在一个适当水平。为了保障我们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国家通过对农民进行政策补助等办法,鼓励粮食生产。对农业实行补助是许多国家通行的政策,如为农民发放每亩67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就有力地撬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上科技进步、种子革命、良种良法配套等措施,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10多年连续增产。

种粮种菜、种果养畜利润本来就不高,有时甚至亏损,而且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高。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过大,就会影响农民种粮养畜的积极性,回过头来导致价格更大的不稳定。如果每公斤菜涨了几毛钱,我们就大报特报,就大惊小怪,就有点小题大作了。我们首先要关注涨价的利润谁得了?农民究竟得了多少?像前些年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就是一些游资在爆炒这些农产品,某些不法中间商在屯积商品哄抬物价,农民并未得到多少实惠。对此,我们就要分析原因。这样的涨价行为,损害的是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农民也反对。

新世纪以来,连续1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这是“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体现,就是要补上农业这块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村像城市一样有吸引力,让广大农民朋友与城市居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媒体要把镜头对准“三农”,为“三农”鼓与呼。对农民感情的深浅,就体现在我们的镜头笔端,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做好“三农”报道,为农民说话,为农民争利益,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所必须具有的全局观念。为守好我们的战略后院,发挥好“三农”的压仓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战略风险赢得主动。新闻工作者要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发展的落后现状。

三、创新写作,探索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感的表达方式

脚板底下出新闻,源头活水在一线。关注“三农”新闻的媒体人,更应当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虚拟网络,走进田间地头、农家炕头、农民心头,真正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触及实际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三农”报道要被各方接受,就需要探索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感的表达方式,让“三农”报道有趣、有味、有力。

用故事呈现新闻。新闻工作者既要提供事实,更要讲好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说:“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记者是读者派到现场去的眼睛,而不是那个站在旁边远远观看的局外人,让受众看到记者穿行其间的身影,成为故事中的那个热诚向导,带领受众随着故事的高潮起伏而心潮澎湃、情绪高昂,与受众窃窃私语,与受众亲密交谈,与受众一起放声大笑、痛哭流涕和掩卷沉思,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不像小说,讲好新闻故事不是随便编造情节。好的新闻故事是通过报道结构的精心布局来呈现,而不是僵硬地堆砌素材,记者要有整合素材的能力,让新闻稿件生动有趣、波澜起伏。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工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