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 场景化 个性化 可视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叙事创新

2020-11-17黎勇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播

□ 黎勇

内容提要 回望中国媒体业,2019年,媒体在新闻叙事表达方面的创新,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在技术引领下,传统叙事向技术叙事、多媒体叙事、差异性叙事和融合叙事的急速转变,具体表现在播报的智能化、内容的场景化(沉浸式)、视频的个性化、数据的可视化。

在现代传媒数百年的发展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媒体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深层次和全方位变化。新闻报道作为媒体的主导产品,为适应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形态,其叙事表达的手段、方式、思维、结构、逻辑等也随之发生剧变。这其中,一部分是被瞬息万变的技术所驱使和逼迫,一部分则是在此背景下的主动创新。

一、播报智能化:人工智能(AI)应用于新闻主播

全国两会是各媒体竞相展示创新技术的重要舞台。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AI技术支持的特邀“记者”(搜狗机器人“汪仔”、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还只是辅助记者报道的一种手段,到2019年,智能机器人运用于新闻报道已更上一层楼,新华社“新小浩”“新小萌”、《光明日报》“小明”、封面新闻“小封”、长城网“冀小蓝”等“小”字号“AI合成主播”纷纷亮相,直接出现在新闻节目的播报中,成为一种最新的报道形式。

其中,新华社的全球首位“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是2019年首次登台,“她不仅会用和真人一样的声音进行播报,就连唇形、面部表情也能完全吻合”“栩栩如生的AI合成女主播在镜头前的形象与真人主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1]。AI合成主播直接播报新闻首先是一种技术创新,但这种技术创新通过模拟真人处理声调起伏、语言风格、情感韵律等,在形式上吸引了受众注意,出于对新技术的好奇,受众进而也会关注其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不失为一种叙事和报道方面的创新。

《光明日报》以AI虚拟主播“小明”播报“政论”,可能是全国媒体中首次将AI技术运用于社论、评论和政论的播报中。由于虚拟主播制作得形象逼真,画面富有质感,播报声调铿锵有致,严肃、枯燥的政论内容在这种播报形式下让人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人民日报社则在日常报道中实现了AI虚拟主播播报新闻的常态化。AI虚拟主播“果果”2019年5月25日首次在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亮相之后,5月29日起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微信公众号“人民智播报”正式上岗。“果果”每天早上7时准时向网友播报国内外热点新闻,每次3-5分钟,至2019年底已播报180余次。“果果”还可清晰流利地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和其他多种语言进行播报。

AI合成主播的核心是在新闻生产与报道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和匹配信息,根据语义合成面部表情并标签化;再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取声音、面部、表情等生成仿真模型;然后进行高逼真度的唇语合成,自动生成海量播报视频。[2]AI合成主播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报道与呈现方式。它的一个显著作用是可以极大地提升内容生产、传播的效率。只需将播发内容输入电脑,就可生成相应的AI合成主播播报新闻视频,并可持续工作7×24小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中,媒体将AI技术运用到视频剪辑中,3分钟出片,产出了300条以上短视频。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除了能通过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的合成技术进行新闻播报、智能生成文本性稿件,还可做出一系列数据分析图表、图片、视频等融媒体稿件。

二、内容场景化: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新闻报道

在文字和传统视听时代,新闻报道十分强调现场感,好的新闻作品往往要求记者尽可能记录现场、还原现场、呈现与描述现场。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用户进入虚拟的新闻现场、与新闻现场深刻交融,获得浸入式体验成为可能。场景化、全景化的浸入式新闻报道能够给用户呈现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信息,让新闻更加真实可信。此前VR、A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已有初步应用,而2019年各媒体应用VR、AR技术更加普遍和成熟,并出现了许多创新性应用。

如新华社新媒体中心2019年首次启用的智能AR直播眼镜,“运用独特的注意力捕捉技术,使记者用眼神即可指挥摄像机与人体眼动同步拍摄视频画面”[3],即记者所看之景即为所摄之像,直播屏幕前的用户借助记者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新闻现场,减少了剪辑制作等中间环节,因而现场更加直观真实。

央视网则在全国两会报道中运用“VR+AR”技术推出《全景沉浸看报道》,将VR实景视频与三维动画结合,再辅以李克强总理同期声,生动直观地呈现“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

随着两会期间5G 站点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梅地亚中心等地的建设启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等多家媒体利用“5G+VR”“5G+AR”“5G+AI”等技术组合手段展开报道。人民日报的VR全景相机,借助5G客户终端设备将大会现场的超高清视频信息实时传递给互联网用户。山东广播电视台采用“5G+VR”技术,提供720度沉浸式高清直播。中国经济网则使用“5G+6全景”的融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全景+新闻”的报道形式,将读者的传统阅读体验提升为沉浸式“现场阅读”。

在日常报道中,中国经济网还使用“全景+新闻”的形式对北京世园会、天津滨海中塘火灾等进行过报道。该网2019年4月至7月推出“永不落幕的线上世园会”,将北京世园会制成“全景世园纪念册”,让网友在线上通过点击、拖动来浏览、感受世园会各场馆和景区之美,获得很好的沉浸式视觉体验,推出短短3天阅读量突破200万。该网对天津滨海中塘火灾的“全景新闻”则可让受众立体观察火情现场,起到了粉碎谣言的作用。

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news)为新闻叙事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良好故事环境,让用户对新闻事件有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当用户进入报道者为其设定的特定场景或真实世界,用户不曾进入过的新闻现场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等信息,在技术辅助下,再次叠加到现实世界,被用户的感官所感知,从而超越人类感官局限,激发人们的想象,增强他们对新闻故事的体验和认识,可达到使他们洞悉周围环境的目的。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尽管传统新闻报道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也能勾勒出新闻现场的大致状况,但过去这种勾勒通常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而“沉浸式新闻”能够使用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当时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强化其对于事件的内心体验,提升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还有助于公共空间的建构。[4]

以上面提到的这些全国两会上所使用的技术为例,媒体的沉浸式新闻报道,可以为无法进入人民大会堂的民众提供全方位体验两会盛况的机会,使全国两会这件与民众息息相关、但似乎又距离民众较为遥远的大事不再只局限于小范围人群的关心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融合媒体技术随时身临其境,从而提升民众的参与感。

三、视频个性化:短视频热潮中的“黑马”VLOG

短视频作为新闻叙事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传统媒体所使用。媒体在传统平台刊播新闻报道的同时,纷纷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推出相同题材和相同内容的短视频报道,这已成为今天不少媒体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连过去收视率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面孔最严肃的纸媒《人民日报》目前都在抖音和快手开设了账号。

近年,传统媒体还纷纷与优势新媒体合作,或创建自己的独立视频平台与栏目,充分利用和抢占短视频阵地。2019年,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又有新动作。

新京报几年前与腾讯新闻战略合作推出“我们视频”,专注于移动端新闻视频的报道(含直播、短视频和长片),现已成为新闻短视频领域不可小觑的力量,也成为不少传统媒体转型的榜样。2019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在中央媒体中率先上线首个短视频聚合平台,以焦点图、信息流、话题等展现形式为用户提供视频和直播内容,让用户获取相关视频资讯。2019年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短视频平台——“央视频”APP正式上线运营。“央视频”依托总台视频资源、品牌节目大IP、知名主持人,主打“品质短视频内容”,拓展内容生态。

在地方媒体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几年前已有“浙视频”负责专业短视频新闻与视频直播等原创视频新闻的生产。2019年10月,该集团又上线新闻短视频APP“天目新闻”,倾力打造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专注事件新闻报道及热点趋势引导。此外,澎湃新闻、封面新闻、南方+等也都开设了专门的新闻视频栏目。

在这股短视频热潮中,一个新趋势是视频越来越个人化、个性化,即以个人为中心和视角,来记录和报道新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黑马”Vlog(即VideoBlog,视频日志)2019年的冒出。这一年全国两会上,Vlog大显身手,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媒体传播形态被大规模使用。

如人民网推出的《两会夜归人VLOG》,讲述媒体记者报道两会台前幕后的故事,展现记者们不为大众所知的生活,同时也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聆听民众声音,吸引了众多记者和网民参与,带动了以Vlog这种个性化短视频报道两会的风潮。

央视网推出的系列产品“我的上会Vlog”及《VR Vlog》短视频等也都受到关注。前者记录记者和两会代表的履职故事。如《我的上会Vlog:全国人大代表孙维的一天》,记录了陕西代表团代表孙维上午开小组会、中午接受采访、下午参加全体会议的全过程,不仅有“他拍”,也有很多孙维的“自拍”。后者则通过同期声、配乐等方式,以现场记者的视角呈现两会全景,让观众了解会上信息。

《中国日报》以“记者小彭”的视角发布了系列两会Vlog,分别以两会着装、上会初体验、制作爆款视频秘籍、两会中的外国记者以及两会中的食物等话题展开视频拍摄。视频以小彭和采访对象或同事对着视频镜头自拍为主,节奏轻松明快,画面亲切而接地气,拉近了普通观众与两会之间的距离,吸引了大量传统媒体覆盖较少的年轻人群追看,四期视频播放总量达到了278.6万。

此外,地方媒体在两会期间也充分运用Vlog形式创新报道。如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推出的创意策划《两会Vlog》,浙江广电集团的《两会Vlog》,黑龙江广电推出的《“擎天柱”奇遇记》,以及中国经济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创制的Vlog作品等,进一步丰富了两会信息的传播类型、传播形态和报道角度,为当前媒体转型与报道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些Vlog报道有两个特点:一是设置“副话题”议程,避开新闻热点事件和重大活动,从幕后、侧面及热点周边的“副话题新闻”或“衍生新闻”展开,且内容趣味性、可看性强,吸引眼球;二是每个Vlog都有各自的独特特征,个人化、个性化十分鲜明,这点也在一些非新闻性Vlog中表现出来,如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一些网红短视频中;三是Vlog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视角间灵活切换,根据需要随时转换报道角度,不受传统报道角度的限制。

短视频的个人化、个性化特征,与整个传媒业自媒体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相一致。Vlog可能只是其中一种个人化、个性化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个性化产品可能还将会出现。

四、数据可视化:H5、3D动画与动态漫画

不同于短视频和Vlog所播放的内容主要来自对现实场景的拍摄,数据可视化趋势体现在:媒体根据所采集的数据,在后期将其制作成各种形式的H5、漫画、动画或动态视频,从而形象地展现数据内容。这些融媒体叙事形式不拘一格,往往让人脑洞大开。

如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将2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以水墨国画的形式制作成视频《水墨丹青,画出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19》,让用户在古韵中读懂新政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通过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词的出现次数,发布了快闪短视频《快戳,2019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来了!》。人民网采用全息投影、三维立体建模等多重技术,配上AI主播“明明”出镜,制作了《全息3D强影!这有一份“立体”报告等你来看》短视频节目。光明网则推出了“我是部长”系列有声漫画。新华社客户端发布20张动图卡片展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新一年的工作任务。新华社“媒体大脑”利用AI技术,生成2014年来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同类数据对比等。

此外,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萌”婶代表记——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和小庙子村的新故事》中推出3分钟创意动画短片;国庆期间推出微电影《新生1949—2019》和新媒体产品《60万米高空“瞰”阅兵》。这些作品都收获了巨大的浏览量和点击率。

H5作为一种极具交互性的技术,其呈现形式已火爆数年。2019年,H5技术在全国两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报道中又涌现出众多新作品。

如国庆节前人民日报推出的互动H5《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网友可通过这个H5在线“换装”并生成脸上贴有国旗的个性化“民族照”,朋友圈一度被该H5的“民族照”刷屏。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互动视频H5《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以模拟“视频通话”的场景,拉近两会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也广受欢迎。人民日报客户端则将《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的“小目标”,以H5账单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国政府网推出的插画手绘风格的游戏类H5《美术馆里看政府工作报告》,用户可在画作中寻找到报告中的隐藏元素,揭秘不同元素对应的报告内容。中国网联合歌手李昃佑推出的H5《我把政府工作报告唱给你听》,只需答对题目,就可将所有歌曲自动生成一段歌曲串烧,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除此之外,各种动态图文和数据产品(如时政动漫、地图与卫星新闻等),在2019年也纷纷露出峥嵘。随着媒体的制作技艺和技术手段逐步提高,相信还会出现更多创新性产品。

五、结论

其实,2019年媒体在新闻叙事创新方面所表现出的几大特征与趋势,无论是智能化、场景化、视频化还是可视化,都可归结到最后一点上,即“视觉化”。“视觉化”意味着传播的“返朴归真”——回到人类社会沟通的最原始场景:面对面交流,口口相传。只不过,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新媒体技术“加持”下,这种面对面交流、口口相传的成本已有条件降至最低,所有可能有碍交流和传播的中间环节都将被技术解决——5G、VR、AR、AI、H5、VLOG就是为之服务的。随着技术的登峰造极,这也似乎意味着,如果由此发展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传播的场景有可能越来越视觉化、视频化、模拟真实场景化。而文字、图片等传统交流介质的存废将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注释】

[1]何强、冯松龄、周晓丽:首个A I合成女主播今日上岗,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03/c_1124186591.htm

[2]王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新闻报道——以新华社A合成主播为例[J].出版广角,2019(21):64-66.

[3]腾讯全媒派:2019两会报道:拼神器晒创意,严肃新闻也能亲和有趣,取自https://news.qq.com/a/20190315/004300.htm

[4]张屹: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新闻叙事创新策略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37(04):106-114.

猜你喜欢

主播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THE ONE WINS WITH THE GROWTH MINDSET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人气』主播
#24.1%职业主播月入过万#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