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2020-11-17
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智力培养与体适能的锻炼一样重要。考虑到幼儿的身体发育不够成熟,无法进行太过专业的运动锻炼,需要通过舞蹈教学来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但部分从事幼师工作的教育专业学生,其舞蹈教学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并非是这些学生的舞蹈能力不合格,而是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不过关。部分学生虽然通过学校的课程进修,磨炼出了良好的舞蹈基础,但“只知怎样跳舞,不知如何教舞”,为幼儿的舞蹈教学埋下一定的隐患。针对这一点,本文将通过阐述学校培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时需要改善的教学问题,提出有效的培养对策,为满足幼儿体适能的成长提供有力的帮助。
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部分学校培养的课程比较单一。部分学校对于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以专业课为主,注重夯实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功,相对忽略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导致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基本素质过关,但在舞蹈授课能力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部分学生,在教学幼儿时只懂得按部就班地示范基本动作。因此,学校要想有效提升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舞蹈示范效果,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讲,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性、生动性,如何通过有条理的语言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学校教学课程的创新性不强。目前,有的学校的舞蹈课程墨守成规,只是单纯地将以前的主要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学一遍,较少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相应的创新。这导致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大同小异,与学校中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一脉相承。长此以往,会让每一代的舞蹈教学都千篇一律,形成缺乏创新的恶性循环。此外,舞蹈与音乐之间通常为相辅相成的关系。有的学校将关注重点放在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的提升上,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这也导致学生的舞蹈原创能力不足。
第三,部分学校评价体系沉痼。部分学校对于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相对比较单一,将学生的舞蹈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评价的内容太过片面。学生在教学幼儿舞蹈时,通常会与自己的学习经历联系到一起,如果学校的评价方式沉痼,也会导致学生对幼儿舞蹈教学工作认识不足。除此之外,有些学校的评价范围比较狭窄,比较关注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姿势是否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幼儿舞蹈课堂教学效果、口语流利程度等重要的教学能力。
提升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强化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要培养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学校就需要将教学视野放宽,除了培养舞蹈基础,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让学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此,要为教育专业学生普及丰富的课堂表达技巧,让学生了解到怎样对幼儿说话不会显得生硬,如何在课堂中合理地融入趣味元素,从而让舞蹈教学时语言表达得更加清晰,将自己的亲和力充分展现出来。如果学生能通过学校的培养让语言表述得通俗易懂、和蔼可亲、轻松幽默,再加上良好的专业素养,自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幼儿舞蹈教学课堂。
提高教育专业学生的编舞能力。除了基本课程,学校还要帮助教育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的编舞能力。对此,学校应当多开展声乐教学课程,有效加强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能根据乐曲旋律精确地设计动作,创编出舞蹈姿势与音乐曲目相互协调的课程内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帮助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例如,学校聘请国内外知名的编舞专家,开展相关的课程讲座,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学情的差异来调整舞蹈姿势,设计适宜的舞蹈教学内容。由此,可以让教育专业学生具备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编舞的形式也会更加灵活,不受传统思维的局限。
优化舞蹈评价体系。要想提升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就必须优化舞蹈评价体系。学校可以组织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比如举办舞蹈比赛,让学生自由选择音乐进行原创编舞,参与比赛。学生可以通过评委的评价结果,了解自己舞蹈素养中的不足之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多参与教学实践,将学生的实践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其他经验丰富的幼师如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收获教学启示。学生在实践结束后可以写下学习心得,从中积累教学经验。学生唯有身体力行地参与实践过程中,体会编舞、教舞等各项工作,才能充分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当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学校应当从课堂教学、编舞能力、评价角度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幼儿舞蹈课堂教学经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学习趣味的编舞方式,力求做到创新开拓、与时俱进,弥补自身的舞蹈教学短板,向成为优秀的幼师而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