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普及的食物教育,究竟在“育”什么?
2020-11-17食小花
文_食小花
众所周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近年来,由于食物认识误区、不良饮食习惯等造成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让人们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更科学,以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为重要目标的“食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纷纷开设“食育课”。
但是这些“食育课”,到底上些什么内容呢?
亚洲食物教育的代表—日本
日本的食物教育可以说是全球食育的一个经典,早在2005年,日本就颁布了《食育基本法》,立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食教。
在日本,“食育计划”在家庭、学校、地域、政府等多单位开展,每年6 月是“食育节”,每月19 日是“食育日”。按照日本文部省的规定,食育有非常严格的课程,比如三年班的小朋友要设计食谱、准备一次早餐给家人吃,六年班要学薯片课程,用酒精灯进行实验,学生需要知道薯片的油份高达20%……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科学地“吃饭”,日本小学还设立了“家政课”,专门讲述各种蔬菜、肉类的营养价值和烹调方法,并让孩子自己进行烹饪体验。
学校也会带领孩子体验播种、栽培、收割、制作食物的过程,加强孩子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意识、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
此外,在日本的学校,学生数超过600 人,就会配备专职营养师,不足600 人可以两校或者多校合用一位。据统计,截止至2012 年,在实施给食的32400 所学校中,有12325 名营养师,62274 名调理师。
日本的食物教育可以说是亚洲食物教育的一个代表,其本身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这样的人类通识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协作、饮食习惯这样具体的生活文化,可以说是全球食物教育中最具有鲜明特点的一支,且政府立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食物教育。
日本提倡“食育”(食物教育)最初是鼓励小朋友要吃有营养的食物,现在日本社会越来越富裕,就要解决营养过多和肥胖的问题。
日本人相信,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导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承传对自然的崇敬之心。
—《视点31》日本食物教育课让学童明白食物概念、文化的传承
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对孩子体能的锻炼。体现到食物方面,要求保证营养平衡的、正常而有规律的饮食生活,保障食品的安全,养成慢嚼细咽的饮食习惯。
不久前去参加女儿小学的“学园祭”(日本校园类似于中国的“开放日”),活动中五年级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制作了1000 份年糕,而且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今年春天,五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播种、栽培和收割的!
按照学校的“给食中心”营养师的建议,要保持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求按照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的营养需求,每天至少摄取30 个品种以上的食物。
吃得好,也要吃得开心。日本妈妈们经常会变着法儿捣鼓菜单花样,变换盛菜用的器皿,偶尔改变进餐的方式和地点,甚至根据菜单的不同,在进餐时间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制造愉悦的用餐环境等。
这都源于日本人的一个信条—进餐过程尽可能愉悦口舌、愉悦肠胃,吃下去的食物才会被愉快地吸收,并成为你身体的一个部分。
培养孩子的这种“开心”和“珍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这个过程。
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文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如对自然中其他生物或植物的认识与热爱、对食物的感恩、团队与协作精神等。这一切,都是丰富孩子内心的过程。
—《日本孩子无处不在的食物教育》
日本自2005 年开始实施“食育”教育(日本有法律规定,从幼儿期起,孩子得接受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当地的幼儿园或学校对于孩子们如何吃饭特别关心。
从我将女儿送进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她上小学六年级,每月我都会定期收到来自幼儿园或学校的“保健通信”。
这份“保健通信”上,写得最多的,就是“今天你有没有好好吃早餐?”……工作“脑力”取决于早餐,不吃早餐等于放弃工作—日本的营养学家们为此这样警告日本国民。
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日本专家们的要求则比对成年人的要求更高。
例如,日本女子营养大学副校长五明纪春博士就提出了家庭亲子餐桌的“5W1H 规则”,主要包括Who(和谁一起用餐?)、What(吃什么?)、When(什么时候吃?)、Where(在哪里吃?)、Why(为什么吃?)、How(该怎么做?)。
这个“5W1H 规则”不仅要求为孩子们餐桌提供安全卫生、营养平衡的饮食,还要求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以及有规律的用餐时间。
而良好的用餐环境,不仅仅指干净、整洁、漂亮的餐厅—这些固然也很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能令人感到温暖舒展的用餐氛围。
—《日本重视儿童早餐 基本法强制从小接受食物教育》
从食物的生产到食用—英国
在英国,饮食教育早已被纳入英国义务教育课纲,全国各公立中学必须开设烹饪课,且烹饪课学分计入总成绩,与毕业挂钩。
英国教育部在2008 年时宣布:11 ~14 岁的学生必须至少学会烹饪一道营养餐。
2014 年升级成7 ~14 岁的学生必须学习烹饪,14 岁时必须能够做出20道不同种类的菜。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是2006年,由英国名厨杰米·奥利弗发起的“校餐革命”。
他公开向垃圾食品宣战,誓要把垃圾食品逐出校园,让英国每一个中小学都能够为学生提供热菜热饭。之后,两位餐馆老板丁布尔比和文森特,受教育大臣委托,提出了“第二次校餐革命”,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孩子们要通过学习做饭,了解各种食物的基本成分和营养指数,掌握基本的营养午餐搭配和制作方法;孩子们要掌握必要的烹饪知识和技术,能够做出不同的饭菜,能够喂饱、喂好家人和自己;学校通过将烹饪列为必修课程,可以促进学校对饭菜营养的平衡和校餐质量的监督。
以英联邦的韦尔斯政府为例,由该政府资助而成立的“韦尔斯浪费认知”(Waste Awareness Wales)组织,倡议家庭妥善规划购物清单,通过饮食规划,煮恰到好处的分量。通过宣传,鼓励居民“爱自已的剩食”,并对各种食物的保鲜与存放提出精确的建议。
根据该组织的统计,避免食物浪费,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掩埋,而且每个月可帮每个家庭节省五十英镑的支出。
—《余宛如:“食物革命”的主词跟受词为何?》
8 年不间断的努力,杰米的影响已经让英国政府多投入100 万英镑的预算改善全英国校园午餐,也成功立法。
现在英国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完成厨艺基本课程,依照不同年龄设计课程,14 岁的中学生需学会至少20 道菜肴,目的在于让学童通过好玩的烹饪课掌握基本的食物文化知识,让孩子在毕业时都能有喂饱自己及家人的基础烹饪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杰米开始推动食物革命日活动(Food Revolution Day),从2012 年开始号召全球各地的家庭、小区学校组织共同响应。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更关心自己的饮食,通过与家人朋友的共食分享活动,重新学习简单却重要的烹饪技巧。
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响应,在5月16日这天一起举办免费烹饪课程、晚餐分享会等活动,实践食物革命日的口号“cook it, share it, live it.”,重新建立人与食物的健康连接。
—《饮食革命三巨头:从教育到食物改革》
食物教育的慢食文化—意大利
浪漫的意大利,其食物教育最核心的东西是对抗快餐文化的慢食理念。
意大利政府全面禁止在校园贩卖含糖饮料给学童。千园计划希望在各校园或小区开辟共同菜圃,让当地居民重新种植并烹调消失的原生作物。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非政府食品组织之一—慢食协会的发起人,卡罗认为,推动食物改革是一件听起来浪漫实际上无比政治的运动,特别是改变与食物有关的政策,会因为复杂的政治现实而困难重重。
然而这些障碍不应该让我们却步,反而更应该一起为了追求更符合“好、干净、公平”的食物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努力。
—《饮食革命三巨头:从教育到食物改革》
从基本知觉进行认知—法国
在法国的学校里,进门处显眼的地方,通常都会贴出一张表格,详细地列出这个星期的餐食菜单。这个菜单必须符合教育部的实施细则,比如每一餐必须有青菜,一天是沙拉,一天是煮熟的青菜,油炸食物每周不得多于一次,至少每两餐就要有一餐提供水果……
法国教育部还要求学校午餐必须符合法国进餐的方法,即有前菜、主菜、甜点。用餐时老师会在旁监督,纠正学生的用餐礼仪,以从小培养孩子对法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此外,法国学校还会开展“食物和味道的教育”的课程或活动。比如,让孩子们将手伸进装满食物的寻宝袋,通过触摸来辨认描述。再比如,蒙住双眼去品尝、辨认、感受、体验食物。
在法国,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中小学集体活动—每年10月的赏味周。赏味周期间,很多明星主厨和地方上的烘培师傅、肉贩、奶酪制造商、菜农,都会进入学校,向大家介绍食物的生产过程,带着孩子们一起烹煮食物,享用食物。
简单料理简单融入—芬兰
芬兰盛产各种浆果,简单的料理文化,可以更简单地融入孩子基本的教育中,简单并且易于实施。
芬兰的料理很适合进行“厨房教养”,因为当地料理的最大特色就是“简单”,除了食材的选择多是未经加工的食物;在烹调方式上,也少有所谓的大火快炒或高温油炸。
我曾去一位芬兰的朋友家作客,沙拉一端上来,就是很简单的蔬果,加点盐、橄榄油就能入口。我在台湾吃惯了“重”口味的沙拉,如此清淡的色拉倒是第一次见到,不料味道却也鲜甜,极简的调味反倒凸显了鲜蔬本身的美味。
—《荷兰式教养:从厨房开始》
食物教育本身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在不同文化的土壤里,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花朵。日本的包罗万象、英国的饮食课程、意大利的慢食、法国的感知、芬兰的厨房教养,无一不是其基于自身文化与社会问题做出的答案。
在食物、烹饪如此厚重与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适合我们的食物教育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