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贫穷的考验
2020-11-17
迎着金秋的凉风,披着纯净的阳光,又一批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迈进美丽的校园上学了,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踏着自信的步伐,带着幸福的憧憬。进入校园的初中学生,虽然还很青涩,但大多数摆脱了懵懂和幼稚,向着成熟和理性快步前进。高中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初立人生目标,以勤勉而渐进。大学生则有了较明晰的人生规划,所选专业即是人生规划之初始。
每逢新学年的开学季,微信朋友圈中都会流传着不少学生的励志故事。
虽然改革开放让不少中国人富了起来,但也还有一些低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是现实的国情。在这种国情下,穷人的孩子的上学问题便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留守少年则成了关注的焦点。
考上北大考古专业的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她的父母在广东打工,虽然母亲曾经在她上六年级时停工陪读过,但她绝大部分时间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不富裕,父母才去打工,因为单靠父亲的打工收入实在难以承担家里的开销,所以母亲停止陪读重新走上了打工之路。上学期间,钟芳蓉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次。所以小时候她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怀疑自己是多余的。后来她终于明白,生命本身就有意义,生命的存在就是意义,生命的意义主要关乎自己。
贫穷限制不住少年钟芳蓉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深度甚至超过一些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成人,贫穷于她而言是一场艰难的考试,而她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小小年纪她就能自律自励,即便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在学校,凡事都得争分夺秒,去得晚了,冬天没有热水,食堂没有饭,冬天用冷水洗脸,是常事。不准用手机,不能吃零食……诸多严格的禁令,钟芳蓉都能平静面对,从不抱怨。
《菜根谭》中说:“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贫穷不但没有击倒钟芳蓉,还成就了她,不然,她考不出676的高分,考不出湖南全省文科第四的成绩。
穷困并未让她在思考前途时,去追求“钱途”,这是最令不少网友不解与替她惋惜之处,如此高分,供其选择的专业很多,但她唯独选择了考古。考古界一位所长说:“考古专业相对来说比较辛苦,会长期在工地、荒野大漠,甚至水下工作,没有华衣美食,有的只是漫天星空。”面对舆论引发的争议,钟芳蓉非常淡定。她说,选择考古,是受到有“敦煌女儿”之称的樊锦诗教授的影响。樊锦诗教授也是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毕业就从事敦煌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并且专心致志、全心投入—心灵归处是敦煌。
在物欲大行其是的社会,在不少人认为有权有钱就是成功的社会思潮中,钟芳蓉选择考古这一冷门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兴趣和志向。贫困阻挡不了她对兴趣的追求,这种追求的价值在于,与几十年泛滥的物欲主义和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流行观念反向行之,表现了她不同流俗的见识。
与其他考验相比,曾经贫困的钟芳蓉在选择人生方向、追求人生价值上遇到的考验更艰巨,钟芳蓉的选择说明她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不选择金钱,选择兴趣;不选择热闹,选择宁静;不选择繁华,选择朴素。
我们不应以世俗观念评价她的选择,而应该对她表现出的境界和胸怀表示赞赏,有更多的这种出身贫困的学子引领,社会的浮躁气氛才会不断趋于理性。
让人欣喜的是,能经受贫困考验的高考学子还不少。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苏贺,今年以615 分考上东北大学。苏贺的经历比钟芳蓉更加艰辛,他爷爷早早离开人世,母亲在他年幼时也因受不了家庭的贫苦而离开了他,他的父亲患有痴呆症,生活仅仅靠种地维持,奶奶每月享受低保金,但她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每个月都需要买药医治。高中期间,奶奶每个月节省300元给他当生活费,但他每个月只花50元,把剩下的钱都攒起来,每隔一段时间给奶奶买药,每天吃一小块月饼或蛋糕生活,渴了就喝自来水。高中三年,他从来没有买过新衣新鞋,没有买过零食饮料。
50 元钱,不抵两三盒稍好一点的盒饭的价格,苏贺却要用它支撑一个月的生活。苏贺不可能看不到比他条件好的同学吃什么、穿什么,但他不埋怨命运不公,他一直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以顽强的毅力与贫困抗争,最终,他胜利了,他考上了东北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苏贺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穷困、对既有现实永不低头的态度。生而贫困,是向命运低头,向贫困求饶,还是去抗争?苏贺给了我们一个最为励志的答案。
众所周知,孟子有几句关于何为“大丈夫”的名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能做到上述三条者,方可称为“大丈夫”。所谓“大丈夫”,乃特立独行、顶天立地者也。
钟芳蓉、苏贺出生贫困,虽年幼,但颇具“大丈夫”气象,贫困不曾改变他们的志向,亦不曾使他们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低收入人群中,像钟芳蓉、苏贺这样的人应不在少数。但贫困不是宿命,唯有经受住它的考验,才能走向崭新的人生,亦如钟芳蓉、苏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