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 场景下传统媒体进路探析

2020-11-17陈杏兰

新闻前哨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时代

◎陈杏兰

2019 年被称为5G 商用元年,5G 技术首次被应用于媒体采集和发布、5G 牌照发放、5G 手机出炉、还有各种医疗、教育方面的应用等,从蓝图到现实,5G 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 以其大容量、低时延、高速率的特点,5G 技术以将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媒介应用场景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媒体价值如何重新叙写? 传统媒体进路在何方?

一、5G 时代媒介应用场景

根据构想,5G 未来应用三大场景,即增强型移动宽带、关键任务服务及海量物联网。 增强型移动宽带的覆盖范围将更广, 网络容量的提升,4G 时代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需数分钟,5G 时代可能只需1 秒甚至更短时间。 第二大应用场景就是在那些对网络延迟比较敏感的领域,如无人机、工业流水线、医疗应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等。 第三大应用场景是海量物联网, 每平方公里至少有100 万台设备无时无刻不在连接,可用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购物、远程监控、智能农业、能源、资产管理等等方面。5G 应用于媒介,将带来迥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应用场景。具体表现如下:

(一)媒介渠道和平台的泛化

媒介的本质在于承载和传递信息。 5G 技术将万物互联,赋予了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媒介物体,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可以作为传播介质外,基于所有能够联通和进行数字化呈现的人和物都具备介质属性。 我们可以设想,用可穿戴设施看或者收听新闻;在车载智能工具里通过网络或者智能设备获取天气、 交通等实时信息;利用智能家居设施连接商场、餐厅、银行等,获取生活、经济信息;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办公、医疗手术等等。

(二)应用场景的虚拟性和多维性

因为5G 的大容量、 高速率和低时延的特点, 视频、音频、可视化新闻、地图新闻、数据新闻、动新闻等播报信号不再“卡壳”,制作和传送会变得十分容易。 5G 信息传递方式变得更贴合人体特点:语音交互、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与传统媒介时代新闻传送方式的静态、单向、线性相反,5G 传播场景向动态、多向和融合转变。视频将大行其道,直播、导航、社交、娱乐、教育、医疗等等,视频场景不仅无处不在,还可能是三维、四维等多个维度,媒介终端不仅越来越灵活轻便,而且离我们的身体灵敏感觉越来越近。

(三)连接情景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5G 的高速率和大容量不仅为多人、多介质、多机构同时在场提供物质基础,还为万物交互、人人交互、人物交互提供现实空间。 与传统媒介时代被动收听、收看、接受信息不同,5G 时代人们不仅仅使用媒介接收信息, 而且在深度互动中完成接收、反馈及参与制作等一系列流程。 5G 场景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四)内容的碎片化和泛娱乐性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内容经过专业把关, 有强烈的导向性和主流色彩。 在5G 时代,随着移动终端及各种泛媒的极大发达,人人都是信息接收者,同时又是反馈者和发布者。信息聚合平台、直播平台、社区平台,包括还可能出现的其他各种泛媒平台, 都可以是UGC、PGC、OGC、MGC、IGC 等多元主体生产的阵地。 娱乐没有圈,电视没有台,互联没有网,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台、一个网和一个圈,每个人都可以高效地生产、加工和传递内容。这种内容生产者泛化的情况,直接带来传播内容现碎片化和娱乐性强的场景特点。

(五)媒介应用功能的多样化

在5G 时代,网络更深入地介入日常生活,覆盖家居、生活、工作、教育、医疗、交通、工业应用等多个领域,人们可以使用同一媒介应对多个生活场景。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汽车实现无人驾驶、 从互联网自由获取新闻资讯、处理工作、即时视频、展开社交活动等等。

二、5G 场景下媒体功能价值迁演

媒介应用场景变化将带来媒体社会功能和价值迁演,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呈现如下特点:

(一)精品内容的提供者

媒介作为信息承载者,从古至今,内容永远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在大众传播时代,无论是广播、报纸还是电视,均是“内容为王”,以优质信息为价值承载体;5G 时代,虽然信息极大丰富,但是在碎片化和泛娱乐化背景下,专业、权威、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仍然是稀缺品,权威媒体应该在众声喧嚣中有所作为,打造比自媒体更胜一筹的精品内容,既要从内容题材上把关、精选,还要在制作方式、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上下功夫,制作出适合5G 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

(二)高效平台的建造者

许多新媒介平台也是社交平台, 一方面是信息的聚合和发布,另一方面也有用户的聚集和互动。 过去几年来,随着发行量下滑,读者流失,传统媒体逐渐丧失渠道优势,受众纷纷聚集到移动媒体终端,5G 时代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剧。因此,统媒体需再造智媒平台,重新聚合用户,赢回传播生命线,要最大化利用平台空间,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科学算法等方式,打造优质的、独具特色的媒体平台。因此,传统媒体在未来时代需要内容和渠道并举,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平台运营者。

(三)先进技术的支撑者

未来媒体是“媒介+内容+技术+服务”的结合体。 5G 场景下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可视化产品等,都是智能产品的结晶。 未来媒体所面临的信息生产链条,无论是媒介内容、表现手法、传播方式、接收终端,还是渠道和平台本身,都需要高科技手段支撑,媒介产品的采集、制作、发布、反馈既要高科技设施作基础,还要高科技人才的运作。

(四)多功能产品的制造者

5G 时代,受众身份彻底用户化,用户需求被极大激发,可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功能拓展,从信息浏览、社交、娱乐,延展到工作、学习、生活、交通、购物等方面;二是产品形式需求多样化,从简单的文字印刷品、音视频产品等扩展到动新闻、融合新闻、各类可视化新闻等;三是收看和体验并重,如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交互体验等。 因此,媒体需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打造多种类媒介产品,以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

三、5G 时代传统媒体进路思考

综上所述,随着5G 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体将从内容、渠道、形式、功能等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该遵循何种发展思路,重新赢回发展空间?

(一)分层管理

5G 时代,传播主体百花齐放,传播内容五花八门,各类个体、机构、组织、媒介平台,都在一片蓝海里 “百舸争流”。面对网络上 “海量”信息生产者,传统媒体人员有限、范围有限、信息来源有限、工作时间有限,因此在信息生产的广度、速度和容量上很难占优势。 长处是专业性,因此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传播内容进行分层管理,放弃一些价值不大、含金量不高的信息内容,转而提供高端、权威、深度内容,以其稀有性和含金量赢得空间。

(二)差异竞争

5G 场景下,万物互联,媒介平台将继续丰富,如果一味面面俱到,难免顾此失彼。相反,有的传统媒体集中精力“攻艰”,重点打造少数几个平台,如《新京报》的“我们”视频、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上游新闻”等,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建设别具一格的自有品牌,或可成为突围手段。

(三)协同合作

5G 背景下, 用户的数量和质量是媒体实现价值的保证,要吸引和留住更多用户,传统媒体需要借用媒介平台聚集人气,平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对传统媒体来说新投入负担沉重,不一定有可行性。目前网络上已有较多的各类大型媒介平台,如资讯平台、直播平台等,传统媒体不妨“借船出海”,与各类平台协同合作,已方提供内容和人员支撑,对方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整合资源,协作共赢。

(四)求新求变

从1G 到2G 用了15 年,从2G 到3G 用了10 年;3G 到4G,用了5 年,科技推动媒介进化,“变”是最大的不变,创新是永恒的主题。4G 时代,传统媒体如果不提前布局转型,就会远远甩在后面;5G 时代, 传统媒体更需不断研究新的传播手段,开辟新的传播领域,拓展新的传播技术,才能跟上时代脚步,立于不败之地。 如《人民日报》设立的“中央厨房”,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等,都是为未来智媒时代在布局。

结语

这十年传统媒体一直在与新媒介赛跑的路上狂奔,被形容为:“互联网还未玩转, 移动互联网来了,4G 融合还没有彻底完成,5G 又来了。 ”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和媒体人遭遇的压力、挑战和危机是前所未有的。 但危机也是机遇,5G 时代,传统媒体将和新媒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向未来,共同竞争,协同发展。 传统媒体厘清思路,找准方向,积极作为,重塑媒介形态,重建媒体业态,将有可期的前景。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