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媒体做好三农报道的几点思考

2020-11-17喻卫东

新闻前哨 2020年12期
关键词:荆门农民

◎喻卫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召开的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队伍。 “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宣传思想队伍提出的具体要求,蕴含着新时代的新内涵。 作为 “三农工作”宣传的部门,深入学习领会“四力”精神,对提升业务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有着科学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地方媒体在增强“四力”服务“三农”中,要做到走进基层接地气,优化服务促营销,强塑精品扩视野,做一个快乐的“垄上行者”。

一、走近群众,用群众语言反映基层之声

接地气最重要的就是要接服务基层、 服务群众这个地气,用脚力丈量每一片田地,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群众的需求,用一只为民“抒情”的笔书写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荆门广播电视台从2003 年起开办农业节目专板,十多年来不管是实施栏目建制、还是实行专门的“垄上行”或者是“新农村”频道,我们的栏目名称、称谓在变化,但是我们的核心采编队伍没有变,一线二线记者“为民为农”的心没有变。荆门全市大大小小300 多个乡村、 街办场站以及全市范围内5000 多个农牧林渔种养基地,可以说都深深的烙下了农业记者的脚印。 我们的镜头不仅仅为广大的农民朋友们及时宣传、传达党和政府的每一项惠民政策、致富信息,并且实时传送给大伙儿每一种新型的种养模式, 每一类全新的致富理念。

《农谷行》栏目下设7-8 个子栏目,并各有侧重。 比如“田间小喇叭”、“村头黑板报” 多是进行政策性的宣传,“农谷超市”、“农情快递”侧重于信息服务,每期发布一些农用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价格及新品推送,此外也可以进行农产品的查漏补缺、互相补充,成为农民朋友们跟市场对接的一座桥梁。我们每周不定期开播的“科技大篷车”,在不同的农业时令和种养季节, 邀请涉农部门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和相关养殖场,到电视台的演播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令收看节目的农民朋友们受益匪浅。不少农友称赞我们的节目“一期节目一堂课,看了节目有收获”。

比如从2010 年开始,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农忙季农作物的秸秆焚烧导致城乡“狼烟四起”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农民朋友也苦于没有有效的收割手段来改善。我们经过请教农业专家,精心策划了一组系列报道“可以对‘狼烟’说不”:记者奔赴各个县市区的农业主产区,采访种田大户、基层干部和普通市民,谈火之苦、烟之殇和农民的无奈,最后再请出土肥专家、农机专家以及畜牧专家到田间、到我们的演播厅宣讲秸秆还田、牛羊果腹还田等技术。 如此一来,农民找到了秸秆回收的门路,经过我们节目深入细致的宣传,相关部门积极地推广,荆门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也成为了全国的先进典型。

节目中我们善于用群众的语言, 来反映群众的心声。“隔壁隔佬”、“竹林闲话” 等常年开办的栏目通过讲述百姓家长里短的故事,通过真人秀的方式,调动农民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有了互动,节目才有了灵性。运用充满农村味、泥土味的群众语言,来传播党的声音,让党的声音传得快、听得懂、落得实,也使我们的节目更加贴近老百姓。 具体到操作上,就是多报道农民朋友身边的人和事情,真正体现出对基层群众的人文情怀。 比如“竹林闲话”我们一般都是用荆门本地的方言来演绎,而且在乡村田野中来布景,演员也多是就地选用当地的基层群众。每一期都是表现演绎一段生活、生产场景, 或者是一个矛盾冲突来对电视机前的农民朋友进行相关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教育。由于节目“土得掉渣”,语言本土化而且幽默,深受大家的喜爱,被观众亲切地命名为“田间小法庭”,节目也多次在全国同类型节目中获奖。

节目中我们强调节目不能只是“农民富豪榜”,镜头前都是贵族化的农民,通过“走基层”、“ 脱贫故事”、“高温下的坚守”等主题报道,记者的镜头更多对准田间地头、种养殖场边的普通老百姓。 2019 年4 月底播出的《新闻特写:村里的脱贫感恩故事会》,在京山市绿林镇全力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六位凭借自身努力脱贫的村民代表上台演讲,两户即将脱贫的贫困户代表现场表态, 再请出当地的龙头企业来进行扶贫对接,最后才是政府相关部门宣传扶贫政策,这样一场励志扶志的脱贫感恩活动不仅温暖着整个小山村,节目播出之后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该则新闻也很快上送至省台并得到采用。

二、优化服务,帮特定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与省台、上星的卫视和我们的“荆门新闻联播”“今日聚焦”等新闻类的栏目不一样的是,观众更希望在《农谷行》节目中看到来自身边的信息、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的节目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以普通人的心态,加强关注贫困学生、困难家庭、 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 真心解决他们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充分体现媒体的亲民意识、服务意识。

我们通过“科技大篷车”、“记者跑腿”来帮忙农友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只要是有求助信息,记者都会尽力把农业专家请到现场、 把农户带到相关职能部门办公室去讲解、去解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年这样的“跑腿”都有近百人次。真正做到了把我们的节目办成空中的课堂,充分调动起了我们媒体的优势,从政策解读、技术帮扶等农民朋友衣食住行、农业生产方方面面,去关心、服务老百姓。

2020 年5 月,栏目组配合其他涉农部门推出《八大产业看荆门》主题报道,包括果冻橙、高油酸菜籽油、绿色建材等篇目,不仅体现出了主流媒体的担当,而且通过记者的视野,我们的节目让普通市民了解到了政府的政策,也让老百姓增强了致富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高油酸菜籽油这个项目本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潜心研究、开发的高产、高质的油菜示范试验项目,在相关部门的要求下我们积极跟进、 做好有关报道, 从项目的标准引进、产业的规范开发、推广应用都一一进行记录,通过我们的宣传有效地促进了高油酸菜籽油在江汉平原、 在全省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塑精品,打开电视新闻营销视野

对农节目讲求贴近性, 但不意味着就要一味的强化“土”。 节目也要树立品牌、讲求包装、讲究策划、讲究营销。我们每一个星期都要召开1 到2 次碰头会, 除了沟通汇报交流节目选题之外,还加强业务学习。我们专门组织收看央视以及省内外好的农业节目,学习人家的拍摄,学习人家的策划。 除了选题申报、小型的编前会,我们还鼓励编导记者和主持人功夫用在平时,每一次采访前做好策划。做好每一个节目、每一次节目都不放松。从而全面提高了对农节目的质量,推出了一批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 2019 年本栏目组响应台编委会的要求, 加强媒体融合建设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比如说《“湖北荃银丰收大直播”系列报道》通过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传播, 全方位的展现了荃银种子系列的种植、生长性状,并通过在荆门、天门、潜江等地市州不同区域现场机收、机割、手割的测产立体呈现,表现出当地的农民朋友良种良法、科学种田收获的喜悦,节目播出并通过“抖音+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推送后,受到种子客户、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不仅荃银公司的老总上门致谢,而且荆州台的同行多次致电请教,栏目组也收获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也被台里评为新闻创收创新奖。

踩着泥土的芬芳,走进田园山岗。 笔者认为,“四力”是不可分割的系统,相互补充,更相互递进。 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持续摸索,在学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实现提升。我们将本着“接地气、优服务 、强精品、促营销”的四种意识打造名牌栏目、真正为老百姓服好务。

猜你喜欢

荆门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洪适知荆门军执行“到任五事”制度的成效、动因与启示
荆门三凤孙何、孙仅、孙侑生平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