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正面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冠疫情报道多起“舆论翻车”的启示与反思
2020-11-17陶忠辉
◎陶忠辉
一、“低级红”“高级黑”“尬暖新闻”,疫情舆论频翻车
年初以来爆发的疫情, 对大众媒体而言无异一场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的能力大考。媒体记者逆行出征,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一线,用一幕幕震撼人的现场、一组组催人泪下的画面、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报道,为抗疫斗争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然而令人糟心的是, 在抗疫斗争中也有个别媒体出现了新闻报道的失误,出现了“低级红”“高级黑”“尬暖新闻”,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
2 月初,武汉多家媒体同步报道一则新闻:“流产10 天后, 武汉90 后女护士重回一线: 总有人要拿起刀枪上战场”,新闻内容为90 后女护士在自然流产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她拒绝了护士长提出的休息建议,坚持回到科室和同事一起“战斗”,不顾小产对身体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本意是突出医护工作者舍己为人, 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但此新闻事件在网络发酵后,网友却普遍认为,这是弱者在以自虐自毁的方式换取道德优势,甚至是道德绑架。
不久,甘肃某媒体又发布一则新闻:“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 ”15 名妇幼保健院的护理人员驰援武汉, 其中14人出发前被理成光头。 报道称理光头是女医护们的自愿行为,是为了避免散落的头发和气溶胶融合发生感染。但在新闻视频里,公众却看不到她们的坚定和平静,反而她们各个表情复杂,泪水盈眶。有网友评论:这不是公开表扬,更像是公开处罚。
除了报道第一战线的典型事迹, 媒体的舆论方向也更多地指向了义务捐助的群体。这些爱心人士中,甚至不乏献出毕生积蓄的特殊贫困户和孤寡老人。 一则“87 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 万,她的家却让人泪目……”尽管工作人员再三劝说, 独居老人仍旧捐出毕生积蓄; 做环卫工人的李大爷,捐出自己5 年攒下的1 万多元;还有杭州退休环卫工捐出10 万元后,银行卡余额只剩13.78 元……
这类新闻一经发表就引发公众极大的关注,老人们“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无疑也引发热议,大部分公众认为老人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在收获感动和赞美之后,老人们的生活应该如何继续?
大众媒体一味沉迷于可称为自我陶醉或自我催眠式的感动,只看到了事件高尚的一面,忽略了本质的一面。 片面的“尬暖”,被感动和灾难报道的惯性带偏了节奏,而没有真正深入思考“鼓吹式宣传”背后公众媒体的基本任务。
二、正面报道为何引发负面效应
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记者编辑作风不硬,文风不严,践行“四力”不够。综观上述那些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要么是采访者“脚力”不勤,采访不深入,断章取义,主观表达过多;要么是“笔力”过猛,为博眼球,过度煽情,过度拔高、削足适履,导致失真;要么是“脑力”进水,脱离常识,违背公序良俗,违背基本人性,违背人之常情,使得新闻报道偏离道德人伦;要么“眼力”昏花,审稿过程有疏漏,麻痹大意,未把常识性错误纠正出来或者犯了技术性错误。
二新闻真实性偏颇、新闻素养不足。一些记者常常不能把握好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把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 眼前真实和长远真实、 个体真实和总体真实混为一谈,对新闻价值判断、事实材料取舍出现的舆论失焦、跑偏、可能的反转,缺乏鉴别和敏感性,于是一发出来就翻车了,出现重大舆情。
三是对报道的“时”“度”“效”把握不准。只知响鼓重锤,不懂点到为止;只知大雨倾盆,不知润物无声。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四是“议程设置”环节操作失误,正面报道在传播过程中被“别样”解读,产生负面效应。 发布在主流媒体网站、微信或者微博中的正面报道,在被转载过程中,经常因改变报道标题发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事件。
五是创新不够。不能与时俱进,总拿老一套“八股式”宣传腔,空洞说教、拔高吹捧,缺乏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内容同质化,引发读者反感,产生负面“潜引导”。
六是网民好奇、质疑、较真等特性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部分正面报道的“终结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众变得更加理性、思辨,新闻报道哪怕“失之毫厘”,都会被读者第一时间揪住,在网上放大成“话题”和“笑柄”。
三、防范和减少负面效应的途径
防范和减少负面效应有以下几种途径。
正面报道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首要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 要讲政治, 讲大局,讲责任。 采写每篇报道,都要想到它是否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否有利于改进和推动工作,是否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和本质。 绝对不能凭个人好恶, 为片面追求稿件的“轰动效应”、追求卖点、吸引眼球,而忘记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正面报道更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正面报道获得正面效果的前提。 任何违背真实性的所谓“正面”宣传,都不是真正的正面宣传。 那些拔高的新闻、强扭角度的新闻、 部分失真的新闻都会给正面报道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做每一篇新闻报道时, 都要把探寻事实的真实、全面、准确作为一种信念和境界去追求、去捍卫,以弄虚作假为耻,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荣。
正面报道要讲究辩证法。 要坚持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把握所发生的客观事物, 才能不被一时一事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透过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客观事物。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遇事既要从正面分析理解,又要从多侧面、甚至反面去分析。 既报“喜”,又报“忧”;既报“得”,又报“失”;既报“利”,又报“弊”,力戒 “一面倒”、“一窝蜂”式的报道。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发生在局部的变化,不能过于拔高,不能以点代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从偶然性的现象作出普遍性的结论。这样可以避免认识上的偏差,才能使我们的正面报道客观、深刻、有力,使人信服,防止出现负面效应。
正面报道要把准新闻的“时”“度”“效”。“时”,就是把握时势、时机、时效。 时,并不是单纯求快,而是要将宏观、中观、微观结合,把握时势,找准时机,体现时效;“度”就是程度,关键在于分寸。正面宣传为主,不是高大上,不是夸夸其谈,不是唱颂歌,而是要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把正面事件中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里面的真理,昂扬里面的精神,传递里面的能量;“效”,就是效果。 正面宣传最终要达到入脑入心之效。
正面报道要创新方式创新视角。 正面宣传中,策略性、艺术性很重要。 多些贴近性,少些训导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特别要选准新闻切入视角,报道方式要有利于受众理解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