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技术传播下“后真相”现象的症候研究

2020-11-17韩瑾辉

新闻前哨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社交

◎韩瑾辉

一、概念缘起与现实背景

(一)概念缘起

后真相是一个语义较为模糊的词汇,而以(post-)开头的一类词,更多是对新现象的描述,例如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 “后真相”并非是真相的对立面,可将其看作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表示批判的意思。 2016 年,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让“后真相”一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并给出定义:Post-truth(后真相)即为: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影响舆论。自《牛津词典》定义后的“后真相”,该词从对政治领域的描述转向社会公共领域,“真相”正在被消解。

(二)“后真相”在中国发生的现实背景

技术驱动力下社交方式、 社交场景及受众心理发生变化

根据2020 年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网络空间作为当下人们社会活动的第二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聚集空间与表达空间,从而形成受众在各个社交场景的际遇,观点的碰撞,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介环境,进而产生了技术赋权下的负效应,如群体极化现象,受众认知偏倚、从众心理等。

社交媒体的鱼龙混杂催生“后真相”现象的快速发展

网络空间作为受众意见表达、获取信息的重要场域,为了赢得受众、享受流量红利,社交媒体可谓是绞尽脑汁的变化想在网络空间占得一席之地, 经济属性大于新闻属性的情况下,部分媒体抓住受众心理,以受众“正当愤怒、失范性焦虑、同理心”等情感能量为由,引发受众所谓的共鸣为要害,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成为信息传播者的门槛低了,谣言、虚假新闻、仅仅占新闻全貌的冰山一角多了,社交媒体的良莠不齐加剧了后真相现象产生的影响。

二、新媒介技术发展下“后真相”现象症候分析

媒体:“把关人”环节缺失,新闻专业主义逐渐被消解

新闻事件发生之时,可以说几乎同时间的传达至受众,谁先发布,谁将获得更多的点击量,新闻事实裹挟在井喷式的信息浪潮中,任何消息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传播,关于主流媒体传播不实新闻的乌龙事件也时有发生,如:华商网采用榆林一院单方信源发表《绥德待产孕妇坠楼死亡,院方称曾三次建议剖腹产均被家属拒绝》一文,将产妇家属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此新闻出现反转。以往主流媒体拥有自己专业的“把关”团队,对新闻进行筛选,这样的把关环节在新媒体时代难以实现,海量的信息加大了新闻过滤的难度,加之网络空间的情绪洪流常常淹没新闻事件的重要元素,新闻核实环节渐渐走向缺失。

受众:“脱狱”特性下,感性占领理性的高地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互联网空间作为当下人们生活交流的重要场域, 技术的进步造就了不同社群的际遇,这种际遇是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中的身体的在场,即场所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 这并不影响受众的生活交流方式,却使得受众具有着“脱狱”特性。以往受众依赖于媒体专家,意见领袖的解释和看法,现如今,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包括大量带偏节奏的营销号,同一问题不同解释,受众失去了评判的标准。 海量同质化的信息不仅禁锢了网民的认知,也同质化了他们的情绪。

内容:碎片化信息不断重构新闻事实,内容生产良莠不齐

在报纸、广播、电视盛行的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坚持时效性、客观性的原则,反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多,新闻内容生产呈现出浅薄化、去专业化和非理性化的特征。新闻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依据各自的新闻线索,抢夺时间,及时推送,不乏存在根据碎片信息拼凑的新闻, 进而出现新闻被各类媒体不断重构,推翻,反转的过程,除了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拼凑和演绎, 多元的价值观在虚实空间你方唱罢我登场,或者说受众最初对新闻的热情已所剩无几。

三、“后真相”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媒体坚持事实核查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技术逻辑变迁下,中国社会已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具有着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特征,在这一空间中,人人都拥有对话交流的权利,观点价值多元化,在各种信息、谣言、流言的洪流中,主流媒体应当坚守媒体人的专业主义精神,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具有话题敏感度的新闻应及时核实,变被动为主动,回归新闻事实本身。

第二、坚持新闻事实核查原则。以2020 年7 月23 日杭州失踪女子案为例,上午9:30 分,网易新闻app、凤凰新闻app、头条新闻等均推送《杭州失踪女子已找到:警方在小区化粪池发现其尸体》, 一个小时后, 这些媒体又推送新闻:“失踪女子丈夫控制通报是假的”, 之后事件再次反转,《杭州53 岁女子失踪案最新进展: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控制》。 这次乌龙事件,引来网友一片哗然:“没经核实你们就发? ”这样的尴尬状况之前也曾发生,这不仅考验专业媒体人员的新闻敏感度,也要求媒体应当担负起媒体职责,发布权威信息,积极核实新闻事实。

(二)自媒体的规范和引导

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 ,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后真相”产生的温床。 自媒体时代给予了每个人同等对话的权利, 也为信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要看到其所产生的问题,追求轰动效应而枉顾新闻事实,非理性发声等造成网络生态环境的乱象,因此,应加强对自媒体的规范和引导,从而打造健康、有序的自媒体环境。 在认知层面,自媒体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于处在意见领袖的自媒体而言,应该做有温度的新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受众。 在监管层面,自媒体平台应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实行自我管理。 同时积极鼓励用户互相监督,结合社会力量与主流媒体相辅助,共同营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三)网民回归理性,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作为拥有9 亿网民的庞大网络空间内, 网民应该停止狂欢,回归理性,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具备一定的筛选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同时,网民应积极主动地多方面获取信息,防止思维惯性,有利于对媒体事件形成不同的见解与思考。 最后,网民应加强自身伦理道德修养,不传播极端、煽动性言论,自觉提高法律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社交距离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