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民生新闻,让党报报道融入更多暖色调

2020-11-17艾红霞

新闻前哨 2020年12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系列报道党报

◎艾红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为新形势下,党报加强民生报道、提升报道质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这是党报职责所系,也是党报的“喉舌”功能的应有之义。

如何让党报的民生新闻出新出彩, 为报纸增添热腾腾的烟火气,融入更多暖色调。这需要媒体从业者紧紧围绕百姓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想选题做策划,提高站位,从受众思维出发,用专业眼光分析,深入一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民生故事。

一、紧扣热点焦点,加强策划,奏响民生强音

民生新闻,即关注社会民众生活与生计问题的新闻。

记者走基层、 知民意, 以平民视角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加大在群众中的传播力度,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关注民生新闻,是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时代命题。

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 应该紧紧围绕百姓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以直击人心的视角进行新闻策划,展开剖析、叙事,体现“深度”与“厚度”,诠释“民生”这一宏大主题。

一粒米,从田间播种到端上餐桌,从春播到秋收,凝聚着劳动者无数的汗水与心血。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后,在全国上下引发强烈反响,各地餐饮协会纷纷倡议,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响应,掀起一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热潮。

杜绝餐饮浪费,湖北各地做得如何?湖北日报迅速部署策划《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系列报道,并于8 月22 日推出,一共刊发《“光盘”者越来越多》《机关企业食堂浪费普遍减少》《商务宴请、婚宴浪费现象不少》等六篇稿件,通过深入餐饮门店、机关食堂,调查是谁在浪费,曝光“舌尖上的浪费”,探寻遏制餐饮浪费的经验与对策,弘扬了“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正能量。

聚焦民生领域,湖北日报还策划了一系列报道。

今年4 月武汉疫情“解封”后,经济社会秩序逐步走向全面恢复,街头巷尾的小店小馆小摊陆续恢复营业,这不仅是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也是一家一户基本生计所在,这些正在加快恢复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状况如何呢?

湖北日报记者通过实地探访早餐店、理发店、鲜花店等6 种不同业态的小店,推出《小店里,重回的烟火气》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刊发过程中,就有读者给湖北日报来信称,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整个报道有亮点、有成效。

炎炎烈日、酷暑闷热,进入7 月,“热经济”一片红火,“夏武汉”也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比如高星级酒店开起了排档,游泳池需要预约、不再随游随到……

疫后的这个夏天,面对消费市场出现的新动向,商家顺应消费需求开发了什么新服务? 今年8 月13 日起,湖北日报推出《热消费 新动向》,关注高温下的消费场景。

《武汉宵夜火热归来》《泳池里不再拥挤》《冷饮市场“怀旧”风劲吹不散》三篇稿件,立足人们的生活,记录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事情,提升报纸的可读性和有用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暖新闻”,增强了党报与读者的黏性,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二、提高报道立意,“小切口”诠释“大民生”

在很多人的眼中,民生新闻展现的是家长里短,等同于生活琐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事一议的琐碎报道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他们期盼能看到报道视角更高的新闻,这就需要党报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事件的思想性, 考验记者将思想性与新闻性融为一体的能力。

今年2 月,疫情防控“吃劲”阶段,全省各地采取了隔离管控等防疫措施,民以食为天,如何让大家买到菜,成为当时重要的民生事项。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蔬菜基地将“菜篮子”直接拎到居民跟前,一些小区居民则通过物业公司订购蔬菜、在小区门口自提,“无接触式买菜”等多种“云买菜”形式悄然流行。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无接触式买菜”是需要物业、社区等管理人员发挥关键的组织者作用,在商家和居民之间搭起“桥梁”。

在深入小区、商超采访后,记者除了采写《小区封闭催生“花式”送菜上门》新闻稿件,还有感而发,配发记者手记《期盼更多“搭桥人”》,期盼更多的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在下沉基层的机关干部、志愿者帮助下,当好“中介”、搭好“桥梁”,创新出更多新的、让群众不出门就能买回急需日用品的保供方式,做到对事有见解、对方向有引导,让新闻更有质感。

思想性与新闻性融为一体,对于党报记者而言,需要注重从小处着墨往大处着想。

《小店里,重回的烟火气》系列报道的开篇《“过早”,回来了》中,记者作了如下表述“在已经解封重启的武汉,早餐店接连开张,成为城市里袅袅升起的烟火气,也成为大武汉正在恢复活力和生机的表征之一”,文章从过早这一小切口切入,并诠释了大武汉经济正在加快恢复这一大主题。

在《鲜花店,把春天带回家》一文中,受访者叶琴和张琼虽然对当时的销售成绩不太满意,但两人对未来都很乐观,表示“疫情总会过去,就像春天会来,鲜花会开一样。 ”

《理发店客流恢复三成》稿件中的主人公肖阳雷心态也不错,虽然到店顾客不多,但他相信,随着疫情进一步向好,理发美容的人会逐渐多起来的,希望尽快实现收支平衡。

特殊时期,通过展示一个个小店店主求变创新、顽强向上的精神面貌, 让他们向上的这股自强不息精神给人以启迪,让人有所获、让人有所得,从而打造具有高品质的民生新闻, 这也是党报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民生新闻应有的高度。

三、讲好故事,说百姓话,精心烹制“民生大餐”

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其天然就具有极高的关注度。 在采写这类稿件时,一定要用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百姓语言吸引人,精心烹制好色香味俱全的“民生大餐”。

1.用好的标题吸引人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脸面”,符合新闻点、口语化的特点,符合“读题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今年疫情期间, 湖报日报推出的复工复产系列报道之一《老总去哪儿》,其中一篇关注武汉蜂之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关注蜂蜜产业的酸甜苦辣——虽然生意受阻,但蜂之巢一直在收购蜂蜜原料,企业上下对甜蜜未来充满信心。稿件标题《让甜蜜中的苦涩尽快散去》因此而来,既道出了暂时的困难,同时甜蜜呼应文内的蜜蜂产业,稿件发表后,在蜂产业企业内引起强烈关注。

在今年9 月份的《热经济 冷职业》一组民生策划报道中,记者根据受访者的身份美人鱼表演演员和冷库工作人员的特征,分别做了对应的标题《东湖“美人鱼”:一天要洗10 次澡》、《超级冰箱里,他们最“怕”夏天》,将他们职业中最有特点的部分入题,提高了话题性,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语言通俗,讲好故事

“每天的生活,从一顿温热鲜香的早餐开始。 身处黄鹤楼脚下、与繁华的司门口相邻,对于常年住在大成路上的老一辈来说,在这条充满烟火气息的街上过个早,是件非常舒服的事……”

《“过早”,回来了》一文中,记者采用朴实的文字,像和受众拉家常一样,娓娓道出在武汉“过早”的感觉,也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以《让甜蜜中的苦涩尽快散去》为例,记者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突出事件的故事性,让文中的人和事立体起来。

“眼看国内疫情好转,大家铆足劲挽回损失时,国外疫情蔓延,一些订单陆续延期或取消。出口份额占公司产量一半的蜂之巢迅速感受到新一轮冲击, 快速运转的生产线被迫又慢了下来……”让受众在阅读时,感受到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愿意继续往下阅读。

比如谈到生产经营压力大时, 记者写道企业董事长孙毅处处精打细算,甚至有些“锱铢必较”,他自己坦言“以前哪会谈这么细节的事儿。 现在是能省一分是一分”;为降低成本,蜂之巢实行“弹性工作制”,有订单时抓紧生产,没订单时工人放假休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深入基层,让稿件更接地气

怎么讲好民生故事? 还需要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新闻时代,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才会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湖北日报新春走基层的新闻策划 《零点湖北》 系列报道,就是俯下身子捉活鱼,饱含深情采访写作的一个例子。

系列报道之一《大武汉,“睡”得越来越晚了》,是通过通宵车司机的眼睛来看城市变化, 为了将这个普通岗位写出新意写出精彩,记者根据对方提供的时段,两度凌晨跟车,充分了解司机和城市夜晚亲密接触时感受到的变化, 记录别样的坚守与奉献。

夜深人静的大武汉,难得地展现出静谧之美,记者跟车过程中,也强烈地感受到这座活力之城越睡越晚。

无独有偶, 这组系列报道的另一路记者——跟随昼伏夜行动检车的记者,同样两度凌晨到达现场采访。有付出就有收获,这组稿件获得2019 年度湖北省新闻奖一等奖。

结语

人民日报前社长杨振武曾说, 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梗上找感觉。 民生新闻,需要的就是从小处着手,贴近群众实际生活。

但是要站位高、格局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新闻记者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将重要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上传下达,让政策直达人心,让人民心怀温暖。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处于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阶段,媒体报道更强化“用户意识”。党报新闻人要瞄准百姓所想所盼,做好党报民生新闻这篇大文章。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系列报道党报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