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疫观察在线实践项目是如何开展的?

2020-11-17王辰瑶

中国记者 2020年3期
关键词:选题稿件编辑部

从2020年1月26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编辑部”校园媒体发出“抗击新冠肺炎|南大学子防疫观察”系列的第一篇作品开始,不少学生稿件得到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参与这个项目的南大新传的指导老师们,也每每被兄弟高校的同行询问:“你们是怎么组织这次活动的”?

作为参与这次教学实践项目的一员,我很愿意分享几点个人感受,并期待与大家一起探讨,在数字化时代,直面重大突发社会事件的新闻实践教学有哪些可能的创新之处。

优秀的新闻人才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新闻意识、专业的采写能力和不断应变的韧性。任何模拟情景下的演练,都比不上复杂社会现实中真刀真枪的实践。但是“真实践”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就拿此次疫情观察实践项目来说,正值假期,学生老师们都星散各地,如何组织?疫情之下,学生们各方面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如何保障?稿件真实性、可读性、尺度分寸,如何把关?实践项目如何可持续地开展下去?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也是在“做中学”,逐渐反思和总结的,并没有什么先见之明。现在看来,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几位老师能领着一个逐步壮大的学生观察小分队,持续推进这个疫情观察系列实践项目,可能与下面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是最好的“动员令”。南大新传的周海燕教授是最早倡议这个项目的老师,武汉一封城,她就考虑如何找一些已经回到湖北的同学来观察和记录这一重大事件。周老师的想法与学院几位老师一拍即合,大家十分默契地自动组队,开始为这样一个纯粹自发的、不在任何教学大纲和课程名单上的“编外”项目贡献力量。到目前为止,每位老师的工作量已不亚于上了一门正式的课程。

更让人欣慰的力量来自学生。最初的疫情观察小分队仅招募人在湖北的同学,此后随着疫情扩大,我们讨论后决定从2月5日开始,小分队的参与者不再限于湖北同学,只要想在此时亲身参与观察记录当下中国最重大社会事件的同学,都鼓励和欢迎。2月5日那天,几位指导老师将疫情观察小分队的微信二维码转发到我们教过的新闻课程群中。我们在转发时介绍说这个项目是“同学们自愿参加,老师们义务指导。特殊时刻,让我们用专业的力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仅仅几个小时,小分队成员就从20多人猛增到了166人。也许是因为我们很幸运地碰上了一批好学生,但我们深信,年轻的学子们并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在动员组织学生们,反过来,学生们也在用他们的态度、行动鼓励和鞭策着老师们。

第二,组织是行动的有力保障。如上所说,“抗击新冠肺炎|南大学子防疫观察”实践项目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但是它能一路运作下来,首先离不开学院一个已经长期存在的“组织”——“未来编辑部”。“未来编辑部”既是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门有特色的板块式教学实践课程(在这一课程设计中,“未来编辑部”下的每个校媒都是一门纳入学分的“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也是由学院多个校园媒体的成员、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构成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一个学生媒体都有自己一套长期摸索的运行机制,有鲜明特色,但大家又遵循共同的规范和统一的管理。参与“未来编辑部”校媒实践的同学们,有内部的良性竞争,但更多是彼此合作和相互学习;参与“未来编辑部”的指导老师们也在多年的共同工作中加深了解,配合默契。

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有“未来编辑部”这样的常设组织,才使得我们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相对从容地动员组织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分担各项工作。仅从我们到目前为止保持该项目日更1-2篇的发稿量看,从定选题、指导写作、改稿、初审、终审、排版、美编、推送,如果没有6位老师分担指导工作,没有多个“未来编辑部”旗下校园媒体轮流承担排版和首发任务,这样的工作量足以把人压垮。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重大疫情下的联合实践,凸显了“未来编辑部”这样的常设新闻教学实践组织的重要性。在学院的高度重视下,“未来编辑部”现在已不仅是几个专业课老师、校媒的联合,更是内嵌在学院新闻专业一流本科建设体系之中的重要部分。“未来编辑部”的背后是全院师生的参与和付出,是从学院领导到后勤服务提供的一整套强大保障。从这次疫情观察系列实践的操作情况来看,临时性的重大行动既检验组织的力量,又可创新优化组织建设,保持组织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疫情实践的特别行动,也给“未来编辑部”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多事后可思考可总结的素材。

第三,项目再小也要讲“规范”。承蒙《中国记者》编辑热情约稿和兄弟院校的同行老师们给予的鼓励肯定,但在我们自己看来,这个项目本质上就是一次普通的新闻实践教育,也许是因为疫情,放大了它受关注的程度。我们“未来编辑部”的指导老师,多年来在指导学生媒体实践时有一个共同的意识,那就是要“规范规范再规范”。尤其是当校园媒体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时,也许在很多人的手机里,它们正和权威媒体一样被订阅和关注着。这是时代给予新闻实践教育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份更加沉重的责任。这次防疫观察实践项目,因为疫情本身的特殊性,我们从一开始就“严令”所有参与同学要遵守各地防疫要求,一律不采用面对面采访,可用电话、线上采访等方式进行。这是开展本次在线实践活动的前提,尽管这会使得观察记录的范围和深度都有所局限,但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在所有的价值排序中天然是第一位的,这是所有指导老师的共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则要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像那么回事”。从第一次发稿开始,我们就考虑要有统一的栏目名称、栏首语、封面图和题图、排版格式、发布时间等等可见的视觉规范。此外,还有更多不可见的流程规范。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稿件的可用率,一个很重要的流程就是每天要有在线选题会,同学们先报题,讨论通过了再写稿。每天上午10点,当天值班的指导老师会在线主持选题会,鼓励同学们报题,老师们一起提建议,尽量让这个选题的角度既有被观察和记录的价值,又有可操作性。选题会上,往往会激发碰撞出不同的角度和观察点,有时候几位同学的小合作也就此达成。另外一个重要的流程规范是审稿和校稿。由于这个小分队学生成员的年级不同,还有南大不少外院系的同学热情参加,大家所受的专业训练不同,老师们的审稿任务可谓异常繁重。为提高效率,我们设立了公共邮箱,所有同学的初稿投入公共邮箱后,老师们从中挑选稿件一对一指导,被挑中的稿件就转入“已认领”邮箱,剩下的尚待认领的稿件可供其他老师不断查看。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想出来的小技巧,这样一个小小设定,省去了许多在群里相互询问的功夫,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稿件越来越多,防疫观察系列的持续时间也超过我们原先估计(原先以为最多14天吧)时,分工合作就更显重要了。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排班制度,老师们一人一天值班,值班老师除负责召集上午的在线选题会外,还负责当天的稿件发布工作,从所有已编辑好的稿件中挑选当天要发布的稿子终审,并向学院领导班子报备。审校完成后,稿件交给四个“未来编辑部”旗下的校园媒体公号:新记者、核真录、新天地、新潮排版并联合发布。指导老师们轮流值班,四个校园媒体的主编们也在轮流值班。说实话,疫情之下,我们和所有人一样,心情时有起落,这套在实践中快速生成并不断修订的“规范”,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甭管晚上刷新闻刷到几点,第二天按流程,活照干。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编辑部”旗下的几个学生媒体在过去几年中拿到过50多个各类校园新闻实践类奖项,也慢慢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校园媒体品牌。这次疫情观察实践项目,是“未来编辑部”的第一次大规模联合作业,在这种紧密合作中,我也深深地被我的同事们打动。海燕老师的勇气、永志老师的经验、白净老师的认真、佳雯老师的锐气、羽丰老师的细腻,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兼有上述所有优点。从一个个选题的交流碰撞中,从一次次细致的改稿中,甚至从他们如何和同学们开玩笑,从他们温和地激励学生的方式中,都让我学到很多。我相信,参与这个项目的166位同学也是一样,只要留心观察别的同学的报题和稿件,一定可以默默成长。

脱离真实的社会环境,新闻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就像我的同事庄永志老师在群里鼓励同学们说的那样,投入到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观察和记录中,将让我们“永志难忘”。如果多年以后再来回看这一段时光,我想,这也将是我和同事们在新闻教育生涯中“永志难忘”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

选题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