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报业的内容创新之路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2020-04-15谭杰茆琛付蓉

中国记者 2020年3期
关键词:报业日报传统媒体

□ 谭杰 茆琛 付蓉

内容提要 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地方报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要利用自身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坚持以“内容为王”,不断提升内容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优质内容上深耕细作。2019年上半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重庆日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行了新一轮改版,为地方报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当今时代一个重大命题。《重庆日报》作为重庆市委机关报,始终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9年上半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重庆日报》以新一轮改版为主线,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同时,积极实行内容创新,为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探索了新路径。

一、媒介融合下的内容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为主流媒体更好地应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带来了新挑战,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阅读习惯,凸显新媒体时代的党报优势与特点。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一直以来利用优先发展移动、深化媒介融合的战略手段,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加快改革转型步伐,务实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地抓好新媒体平台建设,不断在实践当中创新表达、提供优质融媒体产品,全面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

(一)利用传播一体化,实现报道全景化

作为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各大主题宣传报道中,《重庆日报》做了充分精准的策划,除“对标”“对表”中央主要媒体报道、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多版面聚焦重大主题报道外,还利用一体化传播,按照“端快、报深、网全”的特点,不断拓宽媒介分发渠道,利用中央厨房优化资源采集,实现新闻报道的全景化传播。

首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上游新闻客户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等平台开辟“党报评论”频道,借用重庆日报数字阅报屏这一新型载体,不断扩大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次,在做好上游新闻客户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日报客户端、理论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基础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仍在不断拓宽媒介分发渠道,于2019年上半年开设了新的时政公号“两江观察”。通过深度聚焦政经报道、城市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精准服务核心目标受众,为领导干部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两江观察”自2019年6月18日上线以来,共推送文章100多篇,许多原创文章被“央视新闻”和“网信重庆”等媒体转载。再次,《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利用中央厨房优势,以“上游云”建设为依托,打通集团数据资源,集中集团采编优势为新闻报道内容建设服务。2019年3月,《重庆日报》推出10期“点赞重庆高校思政金课”系列报道,采用全媒体、全景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方式,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

(二)利用形式多样化,实现版面视觉化

在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媒介融合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地方党报不仅要凭借权威可靠、丰富详实的内容取胜,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受众阅读需求的改变,寻求技术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真正体现出党和政府新闻工作喉舌的重要作用。在2019年改版之后,《重庆日报》借用媒介融合的力量,采用多样化的版面形式,生产融媒体作品,技术与版面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了报纸版面的视觉化发展。

首先,改版后的《重庆日报》版面设计上强调简洁大气、重点突出、便于阅读,不过度包装,减少装饰性框线、题花,形式上图文并茂、数图结合,形式丰富多样。2019年9月25日推出的“逐梦新时代重庆发展成就巡礼·渝北”专版,以主题性视觉表达方式,利用1个数图专版,4个图文专版,共30多张照片的形式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重庆市渝北区在城市发展、开放历程、生态建设、乡村变化等多个层面的发展成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其次,《重庆日报》生产了大量的融媒体产品,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如在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一周年特别报道中,融媒体作品《重庆交出春天答卷,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前行》,在内容上用8个带“春”的成语串起8个特刊版面,在形式上将图文、音视频、漫画等多种呈现形式进行结合,内容丰富、创意新颖、可读性强,一经推出就被全国多家媒体转发。第三,《重庆日报》更加重视二维码、H5等新技术与报纸版面的融合,如2019年10月1日《向4位重庆籍烈士遗属代表颁授烈士光荣证》的文章中,下方版面设置了二维码,读者扫描二维码可用移动设备看到四位烈士的事迹简介,这是对“智能时代”读者需求的有力回应。

(三)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内容本地化

□ 重庆最古老的CBD 竟然在这里。

□ 漫说长江|渝黔湘鄂赣五省市代表共话生态保护。

地方党报肩负着宣传党中央各项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呼声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其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报道与党和国家、人民息息相关的新闻。《重庆日报》将区县资源、高校资源与各媒体中心进行整合,创新策划巴渝主题报道,突出地域的特色化内容,为其他地方党媒走出传统媒体发展困境,提供了思路。

首先,与区县融媒体中心合作,实现报道的“定制化”。为了服务区县中心工作,助推区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庆日报》推出了“区县头条”版。编辑团队积极与各区县融媒体中心合作,认真选用区县通讯员来稿,及时刊发来自各区县基层的鲜活报道,拓宽了《重庆日报》对区县宣传的传播通道,进一步激发了区县宣传部门为《重庆日报》提供稿件和新闻线索的积极性,收获了包括区县主官、部门领导、基层工作人员等在内的稳定读者群。其次,创新巴渝主题策划,立意小而精。《重庆日报》生产的《漫说长江|渝黔湘鄂赣五省市代表共话生态保护》融媒体产品,通过漫画形式讲述了诗人李白、杜甫穿越千年,重游长江的所见所闻所感,赋予保护长江这一重大题材地域化特色;再比如《重庆最古老的CBD竟然藏在这里》用漫画形式再现了重庆十八梯传统民俗、市井生活、商业场景,讲述十八梯将惊艳归来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引发强烈关注。第三,利用巴渝高校资源创作融媒体作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庆日报》新媒体中心与多所本地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合作,推出了大型创新融媒体报道《百万市民绘新时代百米长卷》,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重庆70年来的巨大变化,聚焦民生话题,聚焦城市发展,画面兼具历史与时代感,形式恢宏浩大,创意新鲜奇特,采用网上网下互动,成为《重庆日报》又一个现象级代表作。

二、融合改革发展给报业集团带来的启示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冲击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烈的生存危机,倒逼传统媒体采取措施,以媒介融合的方式增强自身内容的可读性,吸引注意力是许多媒体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从《重庆日报》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媒介融合与内容创新:

(一)对技术的足够重视

在人类传播史上,媒介技术对信息传播及传媒业的改革发展始终扮演着基础性的重要角色,新的媒介技术不断改变着传媒形态及媒体格局。[1]纵观整个媒介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媒介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技术发展的历史。当代媒介技术要求传媒人顺应技术发展的方向去设定他们当下的行为方式,一旦他们无法洞察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他们就会陷入高度的焦虑之中。[2]所以,传统媒体想要改变经营现状,推进媒介融合,只能选择积极主动地拥抱新技术。具体来讲,报业集团可以尝试利用传感器技术提升信息采集的精准度和便捷性;利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来开辟新的表达方式,推动媒介融合向深度发展,以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的方式来激发情感共鸣,提升传播效果;利用集团优势,收集各种数据,形成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从而形成以受众分析和数据引导为主的智能化推荐媒体。总而言之,新的技术对媒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想要成功转型,技术创新是关键。[3]

(二)增强互动性,提升个性化

《重庆日报》在改版过程中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2%的读者认为改版工作令人满意或比较满意,28%的读者觉得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这28%读者的意见认为《重庆日报》需要继续深化改版工作以实现目标和任务。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对纸媒而言,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比较有限的,最常见的就是在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回复读者的留言、评论,或者是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许多地方报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的媒介融合或是媒体转型,却没有形成将作为单向信息需求的“读者”升级为能够双向互动的多元“用户”思维,未能认识到把“读者”转化为“用户”才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4]因此,地方报业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一方面要注重新闻内容的公信力和公益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生产信息。不仅要注重呈现的内容和方式,更需要从“读者”到“用户”的成功转化,兼顾用户体验,注重用户反馈,提供必要的互动服务。在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上,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为用户呈现个性定制的信息,学会投其所好,避免内容的同质化、模式化和泛政治化,改变说教式的报道方式,消除用户的乏味心理。[5]

(三)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素质

好内容终究是由人来生产的,要想获得稳定的优质内容,就必须拥有一批综合能力过硬、能够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工作者。全媒型、专家型的人才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播等传统的职业能力,还要注重各种跨媒体技能的培养,要能够同时具备文字采写、视频编播、网络宣传策划与媒体整合报道等多种技能,甚至还需要拥有筛选、加工和整合海量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的能力。报业集团在当前媒介格局深刻变革、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现状下,要形成一种长效学习机制,让员工与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接轨,培养员工的多种技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行业需求。同时,尝试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进入到整个报业集团中来,尤其是那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一代,他们有活力、有干劲,而且对各种新技术、新玩法了解颇多,利用他们的活力和对新玩法的熟悉来增强报纸内容的活力,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局面。

(四)利用权威性,打造深度内容

传统媒体有着可靠的信源、专业的采编团队,并在多年办报实践中留下了良好的信誉,相比自媒体内容的碎片化、浅薄化倾向,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所以,媒体进行内容创新、注重在内容上深耕细作。当前的媒介市场,新闻同质化现象已十分严重,报纸打造深度内容,有助于报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形成独有的个性化风格,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注意力,扩大影响力。报纸需要用自己深度化的内容来培养忠实读者。这样一来,无论媒介环境怎样变化,只要报纸的深度内容还在,报纸在整个媒介环境中的生存土壤就还在。

三、结语

在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打造好的内容,才能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面对新兴媒体气势汹涌的现状,传统媒体的内容创新之路还很漫长,但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来创新内容将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一次良机。传统媒体需要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大力推进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实现自身内容的创新。

【注释】

[1]郑保卫,叶俊.从印刷、电报到互联网——论马克思主义媒介技术观的历史演变[J].新闻大学,2016(02):20-28+147.

[2]胡翼青.为媒介技术决定论正名:兼论传播思想史的新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1):51-56.

[3]王莹.技术驱动与受众转变: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媒体转型路径研究[J].数字传媒研究2018,35(08):1-7+14.

[4]雷永青.从“读者”到“用户”——探讨传统纸媒转型的盈利模式[J].新闻与作,2014(02):13-16.

[5]赵伟东,刘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及提升策略[J].学术交流,2018(07):158-165.

猜你喜欢

报业日报传统媒体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灵感日报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