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黄河千里桑(一)

2020-11-17

当代贵州 2020年29期
关键词:决口故道泥沙

[ 回归常识 ]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整的桑树群,这是一片典型的人文森林,保存了地球上的农桑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黄河的伟大是说不尽的。我曾在上游看刘家峡的绿波,在河套看八百里麦浪,在壶口瀑布听虎啸龙吟之声;今天又在它的下游,看到它如何为炎黄子孙造就这一望无际、直达海边的大平原。

事情的起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世界清点农业家底,并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去年春天在山东德州夏津县发现了一片6 0 0 0亩的桑树林,并认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整的桑树群,随即颁发了证书。这是一片典型的人文森林,保存了地球上的农桑文化。去年第一时间我即去采访,今年又二访其地,探其脉络。

黄河造地是借其巨大的水能,经年不断地搬运泥沙来完成的。5 0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到黄河边工作,就记住了这个数字:黄河每年从上游向下搬运泥沙1 6亿吨。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一个移山填海的大力士啊。德州市夏津县,处黄河下游。津者,渡口。夏津,传夏代之黄河渡口,可见其地古老,历史悠久。黄河冲出龙门,行至河南、山东,挟带大量泥沙,早已高出地面而成悬河,稍不小心便崩堤决口,隆隆而下。据史料记载,自周至清代,黄河在夏津一带曾六次改道,2 0多次大决口,1 5 9 0多次小决口,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现在从空中俯瞰,在夏津的南北各留下四条大的黄河故道。它每淤完一块土地就侧转身去,再淤他处。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所以黄河古称有德之水,今山东德州即因临德水而名。但这片沙土没有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养蚕织帛。

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夏津黄河故道上还遗存了这片6 0 0 0亩的古桑树群,让我们一窥原貌。那天我们特意选了一块还留有旧痕的沙原。虽然起伏的沙丘早已为桑林所覆盖,我们在浓荫中爬上爬下,但还能看出沙山的旧貌。那屹立于沙丘顶上的老桑树,就如黄山迎客松一样,傲骨嶙嶙,又笑容可掬。我说,黄河决口,水漫平川,怎么会沙丘起伏呢?当地人说,你不知洪水过后,先是太阳晒,旱魔肆虐;风灾接着而来,吹沙成丘。这故道就如山峦一样起伏不平。现经历代一锹一镐地挖,大部分沙丘都推成平地。可知先民治沙造地,经多少年才有这沧桑之变。这里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从秦汉开始植桑养蚕,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曾有“齐纨鲁缟”之称。所以近年有学者著文,认为齐鲁曾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货源地,不应忘了这个丝路的起点。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联合国到这里来找农业遗产算是摸对了门牌。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2 0 0余株。

猜你喜欢

决口故道泥沙
泥沙做的父亲
为什么大象洗完澡后爱往身上涂泥沙?
秋风吹彻(组诗)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春天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
海鸥和螺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