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师道观和学习观的现代价值

2020-11-17储昭海

黑龙江史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韩愈院校高职

储昭海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阐释师道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其教育思想丰富,概括起来包括师之重要、师之职责、师之标准、学无常师四个方面。《进学解》是一篇勉励学生勤奋读书、以求博学、求取进步的文章,虽为韩愈的“不平而鸣”之作,但其中“勤思并行”的学习方法和“由博返约”的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本文基于对《师说》《进学解》的文本解读,以高职院校为特殊的研究视角,阐释韩愈师道观和学习观的现代价值。

一、韩愈师道观和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韩愈的师道观和学习观主要体现在《师说》和《进学解》两篇文章之中。《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较早比较系统阐释师道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其教育思想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之重要。韩愈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强调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韩愈主张学必有师,因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每个人都会有困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代的圣人尚且从师求教;现代人如果不从师求教,就导致了“圣益圣,愚益愚”。二是师之职责。韩愈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传道”一方面指“先王之道”,即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孔子、孔子传孟子的儒家道统之道;另一方面指德,是“足乎己而无待于外”的德;“授业”指授古文六艺之业,包括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解惑”是解答学生们学习“道”“业”时产生的困惑。三是师之标准。韩愈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打破了贵贱长少的择师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要向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四是学无常师。韩愈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强调学无常师,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

《进学解》是韩愈再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是一篇勉励学生勤奋读书、以求博学、求取进步的文章。全文第一段写先生劝学,劝导学生“业”和“行”两方面努力进取,不用担心“有司之不公”;第二段写学生质问,学生质问“先生之于业”“先生之于儒”“先生之于文”“先生之于为人”四方面皆有成就,为何不受重用;第三段写先生解答,以匠氏之工、医师之良、宰相之方、孟荀之遇为例,结合自身生活,聊以自慰。《进学解》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但现实中,《进学解》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其提出的学习观,本文重点探讨的是《进学解》中的学习观。

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2]的好老师标准。2016 年12 月7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大先生”的要求:“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精神,我们进一步探讨韩愈师道观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价值。

一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有高度的自信。韩愈处在一个“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时代,当时由于门第观念深重、官学沦为科举附庸、科举制度很不完善、文学价值高于经学价值等原因,社会上形成了以师为耻的不良现象。柳宗元曾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并指出只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4]韩愈没有屈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世俗偏见,抗颜为师,兴办教育,培养了张籍、李翱、皇甫堤、贾岛、侯喜、刘师命、张彻、张署等一批人才,开创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面。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大国“工匠”重任在肩。韩愈不顾任何社会舆论,抗颜而为师,展现了其立志教育的坚定信心和信念,高职院校教师就要充分学习韩愈的这种勇气,摈弃一切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一心教学,才能真的把教育搞好。

二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有“传道为先”的自觉。韩愈主张教师的职责包括“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从表面看,道德修养、知识技能和问题困惑相互依存,三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但纵观韩愈一生的人生历程可知,韩愈实际上强调“道”先于“业”和“惑”,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否则是“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也”,只授业不传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教师要能传道,首先是教师要有道,所以韩愈对教师的道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提出“吾师道也”,认为有道是成为人师的首要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的这一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打动和教育学生,这是基本要求,韩愈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证明了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要把授业作为首要职责,要做“大先生”,除了传播知识,更要传播思想和真理,把“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作为工作重心,这一点可以说充分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有“学无常师”的意识。无论是授业,还是解惑,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识。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除了自觉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获取扎实学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学无常师”:“闻道有先后”,不管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年龄的长少,谁掌握了道就向谁学习;“术业有专攻”,向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拜他为师。而最值得高职院校教师借鉴学习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和专业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且便捷,大量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会超越高职院校教师的现有知识积累;专业化时代,学生的专业技能日益精细化,大量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超过部分教师的技能;尤其是学生年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部分教师的水平等等。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放下身段,勇于向学生虚心求教,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当老师,做到教学相长。

三、“勤思博约”并行的学习观与高职学生学习理念的培育

《进学解》虽为韩愈的“不平而鸣”之作,但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一是“勤思并行”的学习方法。韩愈教诲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量高职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畏苦、不爱读书、沉迷游戏、因循守旧、半懂非懂等等。韩愈的“勤思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勤要求口勤,诵读经典,“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勤,阅读百家之书,“手不停披百家之编”;惜时,抓住一切时间学习,“焚膏油以继暑,恒兀兀以穷年”。思要求勤于钻研,反对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主张学习要能钻进去,享受文章的芬香,品味文章的精华,“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善于使用不同方法,反对千篇一律的学习方法。主张读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勤于吸收优秀成果,反对读死书,主张读书要把握其要义。只有“勤思并行”,才能有所收获。

二是“由博返约”的知识积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高职教育教学重点是以专精为主还是以博学为主,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些高职院校在专精和博学方面就走了偏差,如过度强调高职教育的专业性,除了专业建设,什么都不重视,忽视了高素质的要求等。对此,我们可以借鉴韩愈“由博返约”的学习理念。韩愈要求学生博学,主张“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仅从《进学解》中所述《尚书》《春秋》《左传》《易》《诗经》、庄子、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精华的概括可见其知识之广。他自己也说“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但韩愈坚决反对为求博学而泛泛读书,强调要在广博的基础上做到专精,经过“提要”“钩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概括起来讲就是博与精是对立统一,博是精的前提,没有精,博则是大杂烩,学习的过程就是由“博”返“约”的过程。

猜你喜欢

韩愈院校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