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之城哈尔滨的前世今生(下)

2020-11-17李荣焕李若聃

黑龙江史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之夏哈尔滨音乐会

李荣焕 李若聃

岁月倥偬——百年音乐之城的四个段落

百年间,哈尔滨的音乐形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上篇所讲的便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大批中外音乐人才汇聚哈尔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音乐生态体圈,多元并存。

1946 年4 月28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由此成为新中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欢庆解放的大秧歌和拥抱新生活的歌咏运动轰轰烈烈。同年6 月,延安鲁艺的绝大部分音乐家都来到了哈尔滨。他们在哈尔滨首先演出了阵容强大的《黄河大合唱》,随后又排演了歌剧《白毛女》。人民音乐家的到来,为哈尔滨的音乐空气注入了新鲜养分。人民音乐家在哈尔滨成立了30 个文艺团体,包括总政歌舞团、铁路文工团等日后大名鼎鼎的团队都是在哈尔滨诞生的。此后,随着解放区的扩大,从哈尔滨输送出大批文艺工作者,他们散落全国各地,成为文艺界的领导与骨干。1948 年,《人民音乐》第一刊在哈尔滨出版发行。1951 年,新中国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在哈尔滨上演。在这一阶段里,很多音乐人在哈尔滨接受了音乐教育,比如著名音乐家傅庚辰就是在哈尔滨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培养。

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苏联政府要求在华俄侨返回祖国,哈尔滨的俄侨陆续回国,也有的迁居欧美和澳大利亚,在哈的西洋乐团和歌剧芭蕾舞剧团全部解散。但是哈尔滨的音乐基因没有停断,城市里到处都有歌声。在群众性音乐和歌舞传统的基础上,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以任仲夷为书记的中共哈尔滨市委高瞻远瞩,分批次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地调入大批音乐人才,有的是历次运动中被迫下放的艺术人才。上海音乐学院的汪立三,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哈尔滨的。全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张权,被打成右派下放东北后无人敢收留,哈尔滨市委热情接纳了她。加上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下放锻炼文艺骨干,以及北大荒农垦文工团合并过来的文艺工作者,前后有近200人,除充当哈尔滨艺术学院师资以外,全部充实到哈尔滨歌舞剧院及其交响乐团。该院首任院长是沙青,首任交响乐团指挥是张彩元,从此,哈尔滨第一次有了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团和自己的歌剧、芭蕾舞剧团和剧院。后来该团一分为二,歌舞部分上调省里成立了省歌舞团,歌剧部分留在市里为哈尔滨歌剧院,交响乐团仍然留在哈尔滨歌剧院。

效仿苏联,哈尔滨市少年宫于1955 年7 月1 日成立,这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少年宫之一。少年宫是校外素质教育的综合场所,而为孩子们提供文化艺术辅导是其重要职能。一代代孩子在市少年宫学习唱歌、跳舞,哈尔滨市少年宫为国家、省、市输送了大量文艺人才,比如著名作曲家刘锡津、青年唢呐演奏家冯晓泉等等。

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一曲《太阳岛上》风靡大江南北,令全国人民都对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充满了向往。四十余年来,哈尔滨的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中国乐坛上,哈尔滨籍音乐人是一支重要的劲旅:傅庚辰、李双江、滕矢初、金铁霖、刘锡津、崔杰夫、傅海燕、牟玄甫、常静、孙悦、陈红、张继红、李健、杨光、高进、崔恕、刘和刚……新时代发生在哈尔滨的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太多了,这些变化或精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值得特殊一提的是2010 年6 月22 日,冰城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这一天,联合国所属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厦礼堂灯火通明,来自世界各国的部长、艺术家代表见证这一光荣的时刻。由此,哈尔滨成为联合国授予的第五座“音乐之城”,其余四座城市皆坐落欧洲,分别为意大利博洛民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哥、比利时根特。音乐之城这一光荣称号是联合国对热爱音乐的哈尔滨人的最高褒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音乐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提及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与历史,必然提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是这座音乐之城的一张重要 名片。

1958 年,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即著名作家茅盾来哈尔滨视察工作。他观看了一组汇演节目并给予较高评价。当时,哈尔滨市副市长吴宏毅向茅盾表示,想在每年搞一次包括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的文艺活动,这一建议得到了茅盾和市里文化艺术界专家们的赞同和支持。时任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音乐辅导员的魏仲柯(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就此提出举办“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当年8 月1 日,有10 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开幕式在道外八区体育场上演。后来,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范围逐渐缩小,从露天改为室内活动。

1958 年的“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共演出三台音乐会、一台音乐舞蹈节目,日后耳熟能详、蜚声歌坛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就是在这次音乐会上被发现的,他当时只有19 岁。“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奠定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基础,有了“哈夏活动月”,才有了后来闻名遐迩的“哈夏音乐会”。

1961 年,以著名歌唱家张权为首的部分哈尔滨音乐工作者联合向省、市领导建议,上海有“上海之春音乐会”、广州有“羊城音乐花会”,我们应该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一建议得到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支持,并指出“哈尔滨之夏”这一名称很好,还应邀请国内外音乐团体来哈尔滨切磋艺术,传播友谊。

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61 年7 月5 日晚在哈尔滨青年宫揭幕。当晚,在哈尔滨铁路文化宫贝壳剧场,哈尔滨歌舞团的男高音郭颂演唱了新近改编的东北民歌《新货郎》,其圆润、优美的音色令观众耳目一新,从此观众记住了郭颂这个名字。

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从7 月5 日起一直唱到12 日,每晚在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的露天剧场都有精彩演出。参加演出的单位有哈尔滨歌舞团、哈尔滨艺术学院、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文工团、哈尔滨市吹奏乐队、哈尔滨铁路文工团等,全市厂矿机关学校的业余演出团队近700 人参加演出,共演出8 台9场107 个节目,观众近万人。让我们记住这些为“哈夏”、为哈尔滨音乐事业作出贡献的艺术家:张权、严仁明、郭颂、王双印、李高柔、丁顺训、金浪、周琪华、郝淑琴……这些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带着饱满的热情参加盛会,他们与这座城市的其他音乐爱好者,与广大市民,相呼相和。首届“哈夏”灿烂绽放,良好的开端,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1996 年举办的第23 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始,这台音乐大戏开始由哈尔滨市政府与文化部共同举办,这标志着“哈夏”从一个地方级的音乐聚会向着国家级的音乐盛会迈进。进入21 世纪,“哈夏”迈向国际化,国际上一些著名音乐团体纷纷加入这一节日。

如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两年一届,从1961 年开始举办,到2018 年已连续举办了34 届(其中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2 年,1979 年恢复)。延绵半个多世纪的“哈夏”已经成为全国开办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国家级音乐盛会,成为中外闻名的越办越好的音乐节,它“与“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齐名,享誉国内外。

歌声永驻——几位哈尔滨籍音乐艺术家

2010 年8 月6 日晚,第30 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大型文艺晚会《永恒的旋律》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主持人张泽群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宣布:傅庚辰、金铁霖、郭颂、李双江、刘锡津等五位音乐人被授予“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傅庚辰,1935 年11 月出生,哈尔滨市双城人,满族,正军职少将,中国音协第五届、第六届主席,中国音协第七届名誉主席。1964 年,他为故事片《雷锋》所作的音乐受到好评,这也是他的成名作。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影片《打击侵略者》的插曲及影片《地道战》的插曲。1974 年,由他作曲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公映,傅庚辰用音乐生动地体现了主人公潘冬子的革命乐观精神,给当时“样板戏”一统天下的舞台带来了一线生机。

金铁霖,1940 年6 月出生,1965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在声乐教育领域,金铁霖堪称硕果累累,他曾培养出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闫维文、祖海、戴玉强、吕继宏等众多知名歌唱家,在中国歌唱界,金铁霖享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郭颂(1931—2016),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他的代表作《新货郎》《瞧情郎》《越走越亮堂》《乌苏里船歌》等成功地将黑土地民歌艺术引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郭颂曾从师俄籍女高音阿恰依。他原名郭增发,祈望增产发财的寓意,郭颂这个名字是后来在他成为歌手后起的。

李双江,1939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后来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李双江代表作有《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打靶归来》等。1963 年毕业后,李双江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同年,他随团赴越南访问演出,凭借《解放南方》这首歌获得优秀歌手奖。1979 年中越战争期间,李双江赴广西、云南等地慰问演出,这期间他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和《怀念战友》成为中国大陆妇孺皆知的歌曲。1981 年,李双江在北京举办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军队举办的第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中国各界广泛关注。

刘锡津,1948 年出生于哈尔滨市,曾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院长、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央歌剧院院长等职务。刘锡津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屡获国家级奖励,其中《我爱你,塞北的雪》广为传唱。他创作的音乐剧《鹰》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并获文华作曲奖。

在这里,最想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位哈尔滨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歌唱家,她就是写满传奇的张权。张权老师是江苏宜兴人。1937 年,17 岁的张权不顾家人的反对,考入了国立杭州音乐学院。她第一次主演歌剧是在1941 年初,在重庆国泰大剧院演出反战歌剧《秋子》。当时,除国民党要员外,周恩来与郭沫若也来观看欣赏。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秋子》获得巨大成功。1947 年,张权获得美国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学习,她的演唱获得美国音乐界的普遍赞誉。毕业后,在海外已经有了名气的音乐文学硕士张权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为中国人民歌唱。1956年,《茶花女》第一次在新中国舞台上用中文上演。这是张权声乐表演艺术道路上的鼎盛时期,轰动京城,好评如潮,连续演出100 多场,每次演出都要谢幕七八次。那年她37 岁。时光进入1957 年,张权夫妇被打成右派。1961 年,张权带着八岁的女儿乘火车来到哈尔滨,这个身心遭到重创的女子,依然用心地用真诚的歌声温暖哈尔滨这座城市。哈尔滨接纳了这位音乐才子,在最困难的时候,哈尔滨人民把仅有的面包、牛奶送给这位艺术家,张权也将自己的音乐毫无保留的还给这座城市。张权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唱了近百场独唱音乐会,每场九十分钟,她杰出的艺术魅力给哈尔滨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1962 年3 月,张权随团赴天津等城市巡回演出,这期间她接到哈尔滨市委转给她的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通知。从天津赶到北京,张权将自己一直思考的希望组建“哈尔滨歌剧院”的想法写成提案,交给大会。会上周总理见到了张权,对她说:“你的意见和建议我看到了,很好。”并请在场的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听听张权对发展黑龙江歌剧事业的设想。1962 年11 月10 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和关心下,哈尔滨歌剧院成立了,朱德亲笔题写了“哈尔滨歌剧院”六个大字。哈尔滨歌剧院聚集了张权、李书年等一批全国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这些专家组成的声乐教研室为哈尔滨的音乐人才培养作出了诸多最基础的工作。

1963 年,44 岁的张权与哈尔滨歌剧院的同事排演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兰花花》。不论生活怎么变换,一个热爱音乐的歌唱家始终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之中。1979 年,在张权等人的呼吁奔走下,沉寂数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再度唱响了,张权也再度登上她思念的舞台。那年,她和大女儿莫纪纲的“母女独唱音乐会”在哈尔滨连演了五场。她终于实现了“把最好的歌声献给有恩于我的哈尔滨人民”的梦想。

永远的主人翁——那些热爱音乐的哈尔滨人

无论春夏秋冬,当你漫步松花江畔,徜徉中央大街,或走进哈尔滨的大部分公园,你往往都能见到群众自发组织的乐队,自发举办的演唱会,他们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纵情歌唱。在哈尔滨的街市上,你能见到正在演奏着的各种乐器,民族的、西洋的、原住民的……能听到各种唱法,传统民族的、美声的、通俗的、流行的、摇滚嘻哈……

哈尔滨历来不乏酷爱音乐懂得音乐的观众。从哈尔滨走出去的音乐教育家金铁霖最了解家乡人,他说: “哈尔滨的音乐环境好,唱得好的人多,喜欢音乐的群众也多!”

中央乐团指挥泰斗李德伦先生对哈尔滨的评价或许具有代表性:“一场交响乐连演多场,场场爆满,而且鼓掌有礼有序,这在别的地方从未见过。”

哈尔滨的许多厂矿学校机关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和小乐队,音乐普及程度相当高。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王世光在看了哈尔滨中学生的演出后激动地说:“听了你们的演奏,我明白了哈尔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音乐之城。”然后他把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的《一八一二》序曲撤下来,把时间让给哈尔滨中学生乐团的《轻骑兵序曲》。

哈尔滨人参加“哈夏”的人数之巨、热情之烈和鉴赏水平之高,不仅令现场演出者感动,来哈观摩的外地人员也曾深感吃惊。

朋友,还记得著名歌唱家郑绪岚唱的那首《太阳岛上》吗?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小伙们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

除了鱼竿、帐篷,还有六弦琴;除了爱情、理想,还有太阳岛!这就是城市上空都流动着音乐的哈尔滨!

这个城市的诗在音乐里,这个城市的远方一起随着音符的流转飘向更远的地方……

猜你喜欢

之夏哈尔滨音乐会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欢乐之夏
失败的音乐会
静听花开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探亲之夏》
森林里的音乐会
甜豌豆之夏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