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奉献边疆
——记20世纪50年代去萝北垦荒的哈尔滨市知识青年

2020-11-17李雪滢

黑龙江史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知青哈尔滨

李雪滢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1)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望历史,20 世纪50 年代,也有一批批热血青年,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赴祖国的边疆,奉献青春和终身,用汗水和鲜血报效国家。

1955 年,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和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同时也受苏联在1954 年动员大量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成功经验的启发,毛泽东决定号召全国城市知识青年去农村。1955 年7 月6 日,团中央在《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中指出,在今年而且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都还没有力量解决全部高小、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就业以及城市中部分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的一个困难。中共中央已批准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要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对于青年要求到边疆去参加建设的爱国热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应予以鼓励。8 月,由北京青年杨华等5 人,率先发起组成了由60 名北京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他们作为第一批知青,在黑龙江萝北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知青垦荒点——“北京庄”。

北京市组织青年垦荒队的消息见报后,引起哈尔滨市广大青年的强烈反响,尤其对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暂时不能升学就业的社会青年鼓舞最大。全市有1000 多名高小、初中毕业生和郊区青年农民,纷纷给市人民委员会及团市委写信,要求组织他们去开荒。团市委积极支持他们的要求,及时向市委作了《关于组织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请示》。经市委批复后, 1955 年10 月12 日,批准梅树生、王永坤、孙永贵、王瑛君、赵玉琢等5 名青年提出的《组建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同意梅树生等5 名青年组织500 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去我省萝北县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附近开垦2000垧肥沃的荒地,建立“哈尔滨”青年集体农庄。

对组建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工作,省、市委高度重视,对垦荒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组成了以副市长、省开垦委员会副主任、团省委副书记、团市委副书记为正副主任的筹委会,团市委抽调10名干部组成办公室。全市青年伸出支援之手,向志愿垦荒队捐赠了建队所需的家具、药品、图书和约27 万元资金。10 月26 日,第一批先遣队共104 人,到萝北县凤鸣山下安家落户,其余420 人相继分两批到达,成为我省第一代青年志愿垦荒建边者。

当时的萝北,被人们称作“北大荒”的“北大荒”,沿着黑龙江岸和鹤萝古道,有20 多个不大的村落,居住着16000 多人,在森林和荒原的空隙中耕种着6000 多公顷土地。当地有一句谚语,形容萝北相隔“六十里地是邻居,三十里地是南北炕”,真可谓是边远荒凉的地方。垦荒队员们刚到萝北的时候,环境非常艰苦,新盖的小草房墙上很多地方露天,虽然屋内烧着很热的炉子,但仍抵御不了寒冷。每天做饭、用水都是从五六里地以外的小河沟里去挑。由于条件特别艰苦,一些垦荒队员在刚刚到达北大荒时,思想上有一些波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他们克服了畏难情绪,大家都争先创优,大批养猪通、巧裁缝、飞刀手不断涌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垦荒队员们克服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在沉睡千年的荒野上开垦出一亩亩良田。

1956 年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1956 年6 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萝北垦区视察,对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说:“你们不简单啊,刚刚半年就盖起了房子、开垦了大片荒地。在这里安家,这是创业的起点……你们是开路先锋,要把北大荒建成鱼米之乡。我赠给你们八个字:团结、学习、忍耐、斗争。只要做到,胜利一定属于你们。”这些鼓舞的话语,使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们更加明确了开垦边疆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建队一年,开荒92.25公顷,播种50.25 公顷,收获10 万斤粮食;采石伐木,在萝北千古荒原上,建起了砖厂、粮米加工厂、机械修配厂和广播站、阅览室。他们艰苦创业,用自己烧的红砖盖起了150 间砖房,成立了拖拉机修配厂、联合加工厂和一个畜牧场(养猪场、养牛场、养兔场、养蜂场等),并建立了托儿所、幼儿园、图书馆、小学校、红专学校、理发室、卫生院、邮电所、百货商店、气象站,还安装了电灯、电话,修建了广播站和大食堂。在庄址周围种植了4500 多棵树,培植了果木园、苗圃,基本上实现了园林化。使原来的荒原草地慢慢变成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北大仓”。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足够的粮食建设社会主义时,这些可爱的垦荒队员们劳作在这片辽阔的处女地上,用不怕困难、辛勤艰苦的创业精神换来了大丰收。

1956 年5 月4 日青年节这一天,垦区的四个大队,又重新以省市为单位组织成立了哈尔滨等四个青年集体农庄。7 月,垦区和县合并,垦区结束。为了充分利用我省土地资源,1958 年3 月,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分批开进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他们到萝北后,依靠这些垦荒队员们新建的农庄和部分老村为依托,开荒生产,农垦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59 年3 月,给垦荒队按每个劳力(职工)定了工资级别,垦荒队员们开始了农业工人的生活。至此,垦荒队的名字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出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维持了不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兴起,尤其是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而暂时停止。当时甚至出现了农村户口人员重新进城的现象。

回顾那段历史,必须肯定的是,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方面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也适当安排了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使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缔造了幸福生活。同时,也解决了农村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知识青年到农村扫盲,增长了农民的知识;用学到的知识提高了农业产量,增进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农村的文化工作、宣传工作和青年工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互助合作、农业生产上,显露出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和后备力量。大批知青在艰难和困苦中锤炼自己,形成了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奋斗业绩。在他们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也更多地感受到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怀。许多知青后来在农村的实践工作中走上了领导岗位。

2020 年距离1955 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65 年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知青们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不能被遗忘。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所作所举,也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诠释了中国青年的理想与追求、责任与担当。青春生生不息,奋斗未有穷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 光彩!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知青哈尔滨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上山下乡
静听花开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